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良渚王国奇幻之旅 > 第四十一章 玉石之路(下)

第四十一章 玉石之路(下)

这各地来的祭司里,既有良渚王国的祭司们,也有来自东山之国的祭司,甚至还有北到极寒之国,西到重瞳蚕国的祭司们。这次,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建立一支盟军,一劳永逸地解决海州之民问题,确保各条河海商路的安全与繁荣。

这些依靠河海,连接各国的商路,就是被后世所遗忘的玉石之路。

正是依靠着玉石之路,各地之民不断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开展通婚和联姻,各种基因慢慢汇聚,最终造就了我们共同的祖先。

正是依靠着玉石之路,在今天的东亚太平洋地区,玉文化流传开来,成为根植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重要文化传统。

正是依靠着玉石之路,水稻种植沿着商路传播开来,从长江流域扩展到了整个太平洋西岸。我们的祖先们依靠水稻生存下来,创造了5000年前文明;水稻反过来也依靠着中国人的脚步,一点点地扩大着自己的生存区域。

翻开历史书,在今天太平洋西岸区域,从中国内陆到日本北海道,从印尼爪哇到中南半岛,当地人所继承下来的传统习俗中,无不包含着水稻种植文明的痕迹。

……………………

闲来无事,何杰、张凯等坐在崖壁岩石之上,画起来世界地图。

“你看,目前我们已知的世界里,良渚王国处在今天的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之间流域,西到太行山一带,东,东,东到大海。”何杰一下子对于良渚王国的东部边境有些难以把握。

“但根据我们搜集到的信息,其实东到台湾,甚至今天的琉球群岛,都有部分良渚王国的村落甚至小城市的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良渚王国对那些地域实现了有效管辖。”何杰继续分析道。

“往西沿着今天的长江流域路线,最西面到我老家有三星堆,就是重瞳蚕国。从良渚王国到重瞳蚕国,之间应该还有其他的城市或村落存在,就是还没有发育成国家体制。

这往南一块,现在还是一片空白,我们只能暂时把这些地方当作未开化之地。但根据桑的描述,他们从印尼一带穿过千岛之海。千岛之海我估计就是南海。再从南海沿着海岸线到台湾再到太湖流域,沿途也遇到过了一些村落。

我估摸着,因为对南面一块还没有精确地勘探过,所以陈芳看到的天地堪舆图只用一片群山来代表。但我记得大祭司说过,南山有民。

这往北,首先遇到的就是海州。据我观察,海州就是些岛屿组成的。越过海州,就到了东山之国。

这个东山之国就是在今天的山东境内,但是,现在此处大部分平原都还在海面以下,当地居民主要居住在今天泰山山脉一带。

这再往北,就是今天的华北平原,现在也是一片大湖和滩涂,直到东北进入极寒之国。我总觉得这极寒之国应该和红山文化有联系。

而且,你记得吗,我们有次遇到极寒之国的商人舟队,他们的船上还携带着当地的稻米。也就是说,在极寒之国,暨今天的东北一带其实产大米。无非就是冬天天气异常寒冷,夏天时候应该气候还是宜人的。

这些都是和良渚王国来往比较频繁的区域,也是祭司院掌握信息较多的地方。这些区域之间,都有发达的水运作为支撑。

我总觉得世界这么大,中国这么大,肯定有其他区域文明的存在,只是目前和良渚王国联系的比较少。或者说,没有水运条件,大家相对封闭了。

你们想啊,在中原一带,河北、山西、陕西到甘肃,怎么可能会没有文明存在呢。如果我们能找到古黄河的入海口,逆流而上,说不定就遇到5000年前的西安人了。”

何杰边画边讲解,最后把手落在了地图中心:海州之地。“这海州之地竟然刚好在各大区域文明交汇的中心位置。就好象一颗钉子,钉在大家的心头肉上,拔又拔不掉。

这些海州之民善于海战,而良渚王国的几个重要城市和集市,不是在海上,就是在海边,很容易被突袭。”

说得兴起,何杰突然一拍大腿,“我有个提议,不如我们划船去海州之地附近看看。找找看海州有什么防备破绽?”

“好刺激啊,听得我都热血沸腾了。”张凯的话听着很激动,但语气却很平缓。

“我们自顾自地跑去海州,要不要事先跟陈芳说一说,祭司们是否会同意。不同意的话,我们私自前往,人家还以为我们去投敌了。

再则,我发现这一带,也就是震洲这个堡垒比较安全。我们一旦脱离了震洲的保护,进入海州之境,万一被海州之民抓了怎么办?你是准备投降还是死战到底?

我听说海州之民没有留俘虏的习惯。除非你有一技之长。你的一技之长是什么来着,种田?海州之民又不种田,留着你也没用啊!

而且,我们现在所在的震洲位于淡水区域。到了海州边境,那就要进入到大海之中。我们这些小舟并不适合在大风大浪的大海中前行,就是放在盐水里泡泡也不合适。我觉得我们还是等陈芳回来再说吧。”张凯的理由让人无力反驳。

待到陈芳夜晚归来,带回的祭司们商量结果,和何杰想法类似。计划要先派出一支先遣队,对海州的外围进行全方位的监测。

同时,征集良渚王国民间的造船力量,加上来自极寒之国的海舟技师们,集各国力量打造一支海上力量。造船的地址要严格保密,不容易被海州之民发现。

玉公主还提议建立一个联合情报系统,各种来自官方渠道的、黑市渠道的信息都第一时间汇总到情报院。情报院的具体地址尚无定论。

“搞了半天,你们的第一次联席会议就讨论出这么些结果?我估计没个十年八年的,这些计划都难以实现吧!”何杰有些不满。

“联合行动,从来就没有一帆风顺的。”陈芳叹了一口气。“我现在算是有点明白,为什么三国时期,那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是怎么被自己搞垮的。

你们看,每个王国都有自己的小九九,在经济上都是能自足自己的,商品贸易是锦上添花的事,而不是无法取代的。

所以有的祭司提出,海州之民虽然善于海战,但却缺乏攻城的手段。不如大家自建高墙,把海州之民挡在外面就可以了。

拿极寒之国来说,现在最有条件建海舟的就是他们。但是,极寒之国祭司们却认为,准备一场大海战所需耗费远远高于贸易所得。不如多修建一些专用贸易用舟,更轻巧、更快速,让海州之民追不上。即使追上了,这耗损比例也是可控的。“

“这和后来的海上马车夫荷兰人的想法差不多嘛。”张凯插了一句。

陈芳继续说道:“这东山之国和我们一样,直接面对海州之地。过去,他们对于抗击海州之民的愿望是迫切的。这次联合会晤,就是他们和我们共同发起的。

但是,近些年来,东山之国的地理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很多地方的海水正在退却,形成了一个个内湖和高坝。这实际上等于给东山之国修筑了一条自然防线。对他们来说,依托地形建一些海上长城,比建一支舰队要划算多了。

而重瞳蚕国,远在千里之外。即使和良渚王国贸易往来频繁,文化联系较深,但可选择的水路颇多,完全可以放弃海州之民侵扰的那几条大河水道。”

“这都是些什么人啊,怎么一点发展共同体的理念都没有。”何杰是更加不满了,“那大祭司是什么态度?”

“唉,其实就是我们良渚王国祭司院内部也是意见不统一。”陈芳有些无奈,“就拿震洲女祭司来说,她觉得震洲够安全了够繁荣了,不仅可以自保,还可以发兵去增援良渚王国的其他区域。但要是进入大海去支援其他国家的商队,则会得不偿失。

而大祭司自己,也在犹豫之中。毕竟,玉城的毁灭,对王国来说,是大伤元气了。这经过十几年的恢复,才有所好转。

但她又想恢复良渚王国对东面大海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没有一支强大的海洋舟队,是无法和海州之民抗衡的。”

“表面上,看起来是大家有雄心但没底气,人穷志短,马瘦毛长。但说到底,这是农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这看似发达的玉石之路,没有发展经济的驱动,是很难长久的。

不等到有亡国危险,或者说非开展贸易不能吃饱饭吃好饭,是很难指望大家同心协力的。”张凯一语道破天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