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世间路之山阴林家 > 77 姜媛在上林庄 下

77 姜媛在上林庄 下

要知道,山阴的鞋坊,都是老师傅把关,尽管也分工,但都是一双鞋一双鞋地做,这几双鞋做完,再下料,就这样,每双鞋的周期还是很漫长的。而工业化的流水线,计算好了每双鞋的用料,下个几百双的料子,最后再统一组装,效率提升了不知多少倍,这样的好处是,一个鞋样可以很快地做几百几千双鞋,不好处就是鞋的花样没有其他鞋坊多,不过这也无所谓。

姜媛央求崔珊带她去拜访做鞋好的师傅,崔珊也觉得姜媛与林荃有奸情,而且她的心眼里明亮的很,知道吏部左侍郎是真正的朝廷大员,不是知府甚至布政使能比的。也不好拒绝,就喊了几个人,一起去乡所的几个鞋坊拜访,毕竟这是林荃带来的产业,而且很多工艺说白了是林荃跟他们白天黑夜折腾出来的,而且这次林秀才的娘子也亲自过来,娃还在那里读书呢,所以他们也都没有藏拙。

当然,林荃在其中的作用不仅如此,当初师傅们动员林荃开个鞋坊,大家伙在他的鞋坊里做工,林荃没有同意,却劝他们自己开作坊,农民积蓄不多,开作坊也是需要些本钱的,工具还有料钱,还有去乡所或租或买房的钱,都是不少的开支,这些都有林荃帮忙。

林荃劝林瑶给他们贷款,不收什么利息钱,甚至那些皮子也可以在骡马店里先记账,好在乡民们朴实惯了,基本上没有赖账的。就这样,大家伙很是感激林荃,尤其林荃带着姜媛到处游逛,师傅们也是对姜媛面熟,也猜测两人的关系非同一般,就这样,把技术都与姜媛和三妹演示过,甚至一些自己的不外传的小技巧都献出来了。

这样,一连几天姜媛和三妹把做鞋的手艺全部了解了,两个女人在家里摸索着分解工艺。崔珊知道了她们要开鞋坊的想法以后,也大力支持,就让林荀找了几个会制鞋的,会木工的年轻人来帮忙,都是林荀与林荃认下的那些的干兄弟。

说到干兄弟,两兄弟加起来也有五六十个吧,很多都是两人大了之后认下的,如沈大昌的两儿子就被石氏认作干儿子,这是正八经磕过头给过压腰钱的,天经地义就是林荃的干兄弟了。也有很多是赶海认下的,如知遇庄姑爷范家的几个平辈兄弟,都是烧过香的把子,反正在这个世道,结义兄弟多多益善,相互帮衬嘛。农家人没那么多的歪心思,没那么多的利益瓜葛,相互帮助是应该的。

在乡所就有林荃的义兄范会海开的鞋坊,主要也是他给三妹和姜媛介绍制鞋的工艺,告诉她们各种工具的制作、用途等。

于是各种工具被买来,各种模具被造了出来,最后一只鞋的工艺被分解为二十三道,再简单些也有十七道,但是无论如何,是能造出一双鞋来。而且,让人振奋的是,快呀,若果各种材料齐全,仅仅裁剪缝制的话,也就一天不用的工夫就能造出来。三妹就亲自试验过,自己从下料到制成,三天就可以出一批鞋。

林荃不在,如果林荃在的话,她们也不用这么麻烦,要用半个月才能把流程设计出来。林荃本来也思考过这个问题,要不要办个制鞋之类的作坊,后来看到乡里人自己做的很好,就觉得不能也无需与他们争利,况且自己也不是那种特别能折腾的人,就淡化了这一念头,没想到被两个女人给拾起来了。

随后的时间,建坊招工,培训进料开工,短短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山阴历史上第一家制鞋工厂就建立起来了,其实简陋的要命,只是做鞋的速度加快,质量还未经市场检验,比手艺人精雕细琢做的肯定是不行的。

说到姜媛和三妹的制鞋工厂对山阴制鞋市场的巨大冲击,这个现象根本不存在,姜媛通过骡马店,将头两批鞋全部都发到青州府去了,在姜姝的运作下,销售异常火爆,也是赶上了年关的好时候。

不过三妹的鞋坊,做的最多的是布棉鞋,用那种渔船用的帆布做面,结实耐用。林荀看到有利可图,加上桃村那里种棉花的多,就动员他的大姐林芙还在桃村开了个织布坊,专门为三妹供应帆布。

在灵儿的建议下,鞋坊将一些简单的工序,如鞋垫和鞋舌等一些小的部件,都外包给一些家庭作坊,有些家中无事的农户也会来这里领些活干,三妹还给她们提供工具,这样更是加快了做鞋的速度,第一批鞋,从采购原料,到出货仅仅用了八天。

发往青州的货中,也掺了少量皮鞋,让姜姝试试市场,都是从其它鞋坊那里兑来的,青州府毕竟是大府,消费水平很高的。等皮鞋量产以后,效果会更好,就这样,来自青州府的皮靴订单络绎不绝,远超了山阴的产量,毕竟本来各个鞋坊的订单就很多,三妹不得不加快了皮靴量产工序的确定,也少量制备了些,穿着效果还是很好的,只是工艺还没有达到布鞋的速度,毕竟皮靴在皮料的处理上要求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