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春秋风云録 > 瓜熟的季节

齐襄公灭掉纪国后,又帮助外甥卫惠公朔回国,身边美女文姜陪伴,国内国外无限风光。可以说,正是人生得意之时,谁还敢再提他的烂事?老百姓敢说,没用。

但是,人在做,天在看,他已经惹得天怒人怨。齐国内部骂声一片,激流暗涌,就差一点火星。

当时的大臣鲍叔牙,看齐襄公政令无常,放纵无度,长此以往,齐国必将发生祸乱,前途未卜。于是,提前保着公子小白(齐襄公弟弟),逃亡到莒国。

这位公子小白,大家或许都不太熟悉,其实他名声很响亮,就是春秋第一位霸主——齐桓公。

另外一个弟弟公子纠,在管仲、召忽的辅佐下,继续留在国内,观察事态发展。因为,管仲知道齐襄公难以长久,公子纠排行老二,或许可以捡漏,故而蛰伏等待。

春秋时期著名的第一批风云人物,开始现身。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齐襄公:醉杀鲁桓公,与鲁夫人通奸,杀罚不当,沉迷女色,多次欺侮大臣,两个弟弟惧祸,分别逃往鲁国、莒国。

公元前686年夏,齐、鲁派遣大军联合伐郕(今山东宁阳一带),这就是一次赤裸裸的以大欺小。

郕国弹丸之地,不堪一击,齐襄公与鲁庄公都没有亲自率军。很快,郕国难以抵御,被迫向齐国投降,而齐国呢,也不客气,把郕国收归国有,独自享有了胜利果实。

战争还没有结束,齐国攫取了胜利果实,鲁军只好先期回国,避免额外的冲突。

郕国保存了一小部分,继续艰难地存活下去,到后来还是被鲁国吞并。

这对鲁国是耻辱,都是战胜国,为什么不能分享胜利果实?哪怕给一座城邑,也算收获。当时,鲁庄公的弟弟庆父很生气,请求发兵攻打齐军。

庆父,字仲,鲁庄公的同父异母弟弟。古代讲究‘嫡长为伯,庶长为孟’,他是庶长子,后代称孟孙氏,鲁国著名的‘三桓’之一。

此人野心勃勃,所谓‘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就来源于他。

鲁庄公虽然年轻,却是一代明君,眼光独到,心胸宽广。他看出齐襄公不得人心,必将有内乱,所以谦虚地表示:“是我德行不够,不怨人家,我们暂且修身立德,等待时机。”

他的宽容英明,让鲁军安全撤回,没有损失。

这次,鲁国做了一笔赔本买卖,没关系,一切都是暂时的。郕国迁走后,距离鲁国更近,到了公元前613年,郕国成为鲁国附庸,后来被彻底吞并,再后来被封给孟孙氏(庆父后裔);一百多年后,郕邑(今山东宁阳县东北)给孔夫子执政添了不少麻烦,导致‘隳三都’失败。

公元前687年夏季,齐襄公曾派大臣连称、管至父守卫葵丘。

对于此处‘葵丘’的确切位置,后人多有猜测,因为过去了两千多年,难以确定。关键是,后来齐桓公举行‘葵丘大会’,霸业达到巅峰,两个地名重合,很容易混淆,但绝对不是一个地方。

杜预、郦道元认为,此葵丘位于临淄西北二十多公里,显然说不通。距离国都那么近,条件岂能‘恶劣’?用得着发动叛乱吗?有人考证,这里的葵丘,应该位于山东临朐县的穆陵关一带。

总之,这里的葵丘,并非后来齐桓公会盟诸侯的葵丘。

戍守葵丘之前,瓜将成熟。什么瓜?史书没有记载,只说‘瓜时而往’。

连称、管至父知道齐襄公的秉性,担心他言而无信,把他们扔在偏远地区不闻不问,这辈子就完了。临出发之前,特意在朝堂请示:何时能有人替代?

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他俩还没那么高尚,为了齐国,甘愿戍守边疆,自我牺牲一辈子。

当时,齐襄公或许正在吃瓜,想都没想,随口回答:“明年瓜熟的季节,派人替回你们。”(及瓜而代)。这与《三国演义》中的‘鸡肋’很相似,曹操也是有感而发,随口就给了个口令‘鸡肋’,导致杨修被冤杀。

成语‘及瓜而代’,就来源于此,现在多指任职期满,由别人来继任。

戍守一年,这个时间可以接受,三年也没事,虽然抛家舍业,毕竟有个盼头,连称、管至父高高兴兴前去上任。

时光匆匆,转眼一岁消逝。公元前686年瓜熟的季节,齐襄公估计正沉浸在收服郕国的喜悦之中,或者还在回味着那场浪漫的流星雨,把替换戍边将士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或者说,根本就没想派人替换,甚至连一句问候都没有。

戍守葵丘的连称、管至父,时刻盼望着,盼望着,瓜秧都要罢园了,也没有传来替换者的消息。

怕什么,来什么,看来,国君真的把我们都遗忘了!连称、管至父不甘心,但也不敢私自回归,于是派人回去,提醒齐襄公:瓜熟透了,该换班了。

我一直搞不明白,这里说得到底是什么瓜?

以现代人的思路,一定是西瓜,因为按照常理,夏天吃西瓜最凉爽,解暑。

但是,各类资料表明,西瓜是唐朝以后传入中国的;近代考古,则在西汉古墓中发现有西瓜子。黄瓜则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传入中国的;至于香瓜,据说,长沙西汉马王堆出土的女尸,胃中有香瓜子,这是距离春秋时期比较近的实物。

当然,也有神话传说,神农氏就曾发现西瓜,当时称之稀瓜,意思是稀少的瓜。

想一想,炎热的夏季,太阳高空挂,知了不停叫,如果连西瓜也吃不上,古人真的挺悲催。当然,如果能有香瓜、黄瓜也不错,很遗憾,都没有。

面对连称、管至父的请求,齐襄公想都没想,一口回绝,甚至连句安慰的话,或者实用的慰问品也没有。只留下一句:继续守卫,没有命令,不许回返。

本来戍守边疆就很艰苦,每日提心吊胆,还受到如此非人待遇,可恶。关键是国君不讲信用,这让人非常愤怒,如此苦日子,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没准这辈子都回不去了。

不要把人往死路上逼,兔子急了还咬人呢。

然而,齐襄公不明白这个道理。在他的心底,自己是君王,掌管整个齐国;别人是臣民,必须绝对服从;谁敢反抗,就灭掉谁。你连称、管至父敢造反吗?老实守卫葵丘去。

昔日的商纣王就是这么想的,结果被推翻了。

指望别人来接替,那是不可能了,怎么办?没有希望,就要走向极端,唯一的道路,只有靠自己。

连称、管至父对齐襄公失望透顶。特别是连称,他的表妹还是齐襄公的小妾,虽然不受宠幸,也算亲戚,一点面子也不给。

如果他俩觉悟高点儿,自己带头,苦中有乐,再给手下将士做点儿思想工作,一切也许会平息。比如:为了保卫国家,我们要自我牺牲一下;为了老婆孩子,大家先忍耐一下;国家不会忘记我们的,这是我们的光荣等等。

但是没有,这两位把齐襄公的各种烂事儿坏事儿,添油加醋的排列出来,并且告诉将士们:“国君违背誓言,让我们继续戍守边境,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去,怎么办?”

拼死拼活地卖命,本来还有个盼头,一年过去,突然就没了方向。这下军营怨声载道,骂声一片,将士挥舞武器,立刻就要杀向临淄。

造反,正合连称、管至父的心意。

但是,君权至高无上的年代,造反谈何容易?那是有代价,有风险,要掉脑袋,要灭门的。如果就这样大张旗鼓,明目张胆的带兵回去,半道就会被消灭,一个也跑不了。

想要造反,必须有一个带头大哥,必须谋定而后动。于是,他们想到了一个人——公孙无知。

公孙无知是谁?齐僖公同母弟弟夷仲年的儿子。夷仲年死的早,齐僖公非常疼爱这个侄儿,对他照顾的无微不至,平日里车马服饰各种俸禄待遇,都和太子诸儿(齐襄公)一样。

或许是被齐僖公宠坏了,公孙无知平日里也是趾高气扬,忘乎所以,有时候甚至敢和太子诸儿争斗。这名字起得,真是无知啊!

齐僖公死后,太子诸儿即位,就是齐襄公。

此人心胸狭隘,非常记仇。他掌权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免除了公孙无知的各种高级待遇,处处打压。若非血缘挺近,甚至能把公孙无知打入十八层地狱。

没有了齐僖公的庇护,公孙无知清楚,这位大哥,心狠手辣喜怒无常,连鲁君都敢杀,还有什么干不出来?所以,他保持了低调,不敢怒不敢言,一肚子怨气,压在心底,快憋出病来了。

正在郁闷的时候,连称、管至父悄悄联系了公孙无知,跟他说明了自己的计划,希望他作内应,帮助铲除齐僖公。

当然,这是有好处的,与风险相比,其好处让公孙无知根本无法拒绝。其实,也不用公孙无知做什么,主要就是,如果将来造反成功,希望他愿意担任齐国国君。

这个诱惑太大了,无本的买卖,只要不傻,一万个理由,也不能找出一个拒绝的。这么大的利润,必须搏一把,虽死无憾,何况此时他心中充满怨恨?

就这样,公孙无知被拉上了贼船。看似无本买卖,实则投入巨大,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的呢?

同时,连称联系了他的表妹,让她作为内应,时刻关注齐襄公的动静。当然,也是有好处的:如果政变成功,立她做公孙无知的夫人,也就是齐国的新国母。

这个条件也非常诱人,所以,连妹妹毫不犹豫地加入进来。

造反计划一步步暗中实施,国内的人已经叛变,齐襄公还沉浸在声色犬马之中,对那些鬼蜮伎俩一无所知。

他做的坏事太多,命中注定,该还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