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春秋风云録 > 九世之仇

:九世之仇

纪国,姜姓,炎帝后裔,大致位于山东半岛中北部,今天山东的寿光、莱阳、烟台都有纪国的铜器出土。

早期的纪国,疆域不亚于齐、鲁,也是一方大国,与齐国血脉更近一些。

据《春秋公羊传》记载:周夷王时期,诸侯前去朝拜,纪侯向夷王进谗言,诬陷齐哀公。至于谗言内容,不外乎谋反叛逆不敬等。当时纪国实力不一般,纪侯说话也有分量,周夷王不细查,一怒之下,活活烹杀齐哀公,齐国人哀悼他,谥号为‘哀’。

真是‘同根而生,相煎何急’,从那以后,齐国与纪国,成为世仇。

齐国国君世代不忘这个仇恨,与纪国为敌。早期,纪国强大,齐国由于内乱,削弱不少,齐胡公为防止纪国谋害,甚至迁都薄姑(今山东博兴县一带);后来纪国逐渐削弱,勉力维持。

春秋初期,齐僖公执政后,齐国走向强大。此时,不仅仅是世仇的问题,王权衰弱,诸侯虎视眈眈,大国不断吞并小国;齐国需要拓展空间,需要发展壮大,灭纪,成为必由之路。

纪国也知道自己的实力,无法独自与齐国抗衡,故而与鲁国走的很近,一直施行‘联鲁抗齐’的策略。

公元前721年(鲁隐公二年),纪国大臣裂繻到鲁国迎亲,鲁隐公的大女儿伯姬,嫁给了纪候;到了公元前716年,鲁隐公的三女儿叔姬,又嫁入纪国。

纪、鲁关系蒸蒸日上。这就是典型的政治联姻,互助互惠,皆大欢喜,古往今来,屡见不鲜。

公元前707年,齐僖公曾邀请郑庄公一起拜访纪国,准备发动突然袭击,灭掉纪国。两个强国大佬,去拜访一个小国国君,什么意思?明显心怀鬼胎图谋不轨。

纪国人不傻,发觉齐国的阴谋后,加强戒备,防止了悲剧的发生。

但是,齐国铁了心要灭掉纪国,这让新即位的纪武侯内心恐惧不安。公元前706年4月,他亲自到鲁国朝拜,就是要与鲁桓公商议,如何对抗齐国?但是无果而终。

鲁桓公是齐僖公的女婿,关系不一般,怎么对抗?总不能为了纪国,跟岳父刀兵相见吧?

但是,纪国实在太危机了。同一年的冬季,纪候再次朝拜鲁桓公。这次,他想出了一个妙策:请鲁桓公出面,向周王求情,再请周桓王当个中间调停人,希望借助天子的余威,与齐国讲和。

说实在的,周桓王刚刚在‘繻葛之战’中被郑庄公打败,心情郁闷,自顾不暇,哪有威望替纪候摆平齐国?这根本行不通,鲁桓公也不拐弯抹角,直接回绝——对不起。

因为公元前717年,齐、鲁在艾地结盟之后,双方关系一直不错。鲁国与纪国是亲戚,与齐国也是亲戚,鲁桓公甚至还是齐僖公的姑爷。能够置身事外,已属不易。

要想阻止齐国灭纪之心,难!

但是,作为亲戚,鲁桓公也不能置之不理。在纪侯‘妙策’的基础上,鲁桓公推陈出新,有了一个新的计谋:为纪候牵线搭桥,让纪侯主动把女儿嫁给周桓王。如果与王室联姻成功,还用去求情吗?那无形的关系网,比任何甘言珍宝都好使。

此事一拍即成,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

按礼,天子娶亲,要同姓诸侯主婚。公元前704年冬季10月,雨夹雪,周桓王派祭公(三公之一)到鲁国,商议前往纪国迎娶王后的事宜。

有了周桓王这层关系,纪国就安全了吗?周天子的权杖,已经不好使了,哪有功夫顾及那么多。

但纪国攀上王室这个高枝,还是有点作用的。纪候的女儿,成了周桓王的王后,这对齐国灭纪的大策略非常不利。齐僖公明白,这个‘馊’主意,就是姑爷姬允干的,是罪魁祸首。

齐鲁关系,瞬间一落千丈。

公元前702年冬12月,郑国的太子忽,邀请齐、卫,共同伐鲁。

这次兵戎相见,源于四年前救援齐国,大败山戎。当时,太子忽败戎功高,举办宴会赏赐的时候,却被鲁桓公排在最后,太子忽愤恨不已,故而挟带怒火,前来伐鲁雪恨。

已经过去了四年,这点怒火还没有消失,将来怎么当国君?怎么执掌郑国?怎么统领群臣?心胸狭隘,难成大器。

至于齐僖公,对鲁桓公帮助纪国的做法耿耿于怀,也不顾女儿文姜的感受,抛弃亲戚关系,兵发鲁国。

国家利益面前,亲情,不值一提。

卫国的卫宣公,巧夺儿媳宣姜,也算齐僖公的姑爷,当然要帮助老丈人。说白了,老丈人联合姑爷,攻打另一个姑爷。

大军战于郎地(今山东微山县微山湖一带),结果如何,史书没有详细记载,恐怕鲁国要吃亏。孔夫子编写《春秋》,认为鲁国是按照‘周礼’排座次,合情合理;三国来伐,纯是无理取闹。

更让齐国痛恨不已的,则是再次被纪国打败。

前文讲过,宋庄公把厉公突送回国后,狮子大开口,天天派人催讨贿赂,郑厉公倾全国之力,也无法满足他的胃口。最后实在受不了,郑国请鲁桓公说情。

结果鲁、宋三次聚会,宋庄公死不松口,坚决要郑厉公兑现昔日的诺言。这是酬劳,是自己应得的,必须兑现。因此,双方反目成仇,刀兵相见。

公元前699年,在鲁军迟到的情况下,郑、纪联军,竟然大败宋、齐、卫、南燕四国联军。

这一场大战,其间缘由错综复杂,不仅仅加深了郑、宋之间的仇恨,齐、纪之间更是旧仇未灭又添新恨,从此再无和好的可能。

公元前698年冬12月,齐僖公带着没有完成的遗憾,撒手人寰。他把齐国带入强国行列,也算辉煌一时,有人甚至称他为‘小霸’,不过比郑庄公差许多。

他的儿子姜诸儿即位,就是齐襄公。

齐襄公时期,枉杀鲁桓公,诱杀郑子亹,车裂高渠弥,与文姜厮混,几乎没有一件正事。不过,他继承了父亲齐僖公的遗愿,时刻不忘灭纪大业。

与此相对的,鲁国时刻维护纪国。因为,鲁国人也担心,齐国吞并纪国,下一个就是鲁国,纪国的存在,对鲁国也是个屏障。

公元前695年春,鲁桓公邀请齐襄公和纪候,在黄地(齐国地盘)会盟。酒过三巡,鲁桓公表明自己的意思,就是希望齐襄公能忘记仇恨,面向未来,不要再进攻纪国。大家都是邻居,互为亲戚,何必要打打杀杀,让百姓遭殃?

但是,齐襄公根本没给面子。

夏季4月,齐、鲁边境就发生了局部冲突。这是威慑,是警告,不仅要灭纪,惹恼了连鲁国也灭。

齐国军队有组织地入侵鲁国边境,这种大事,边境官吏不敢擅做主张,派人回来报告鲁桓公,请示对策。

鲁桓公并非昏庸无能,他心底明镜一样。碰到这种事儿也没惯着,很随意地告诉报告的人:“边境上的事情,谨慎防守就行。如果有敌军侵犯,那就勇敢迎战,回来报告什么?”

敌人越界,就是入侵,那就要狠狠地揍,不用武器,上脚踹也行,揍趴下为止,哪有那么多口舌?当然,这是一个普通人的义愤观点,国家大事,还要上层决定。

不怕打仗,就怕被打不还手,一味地退缩,拱手送出大好河山。权力完全下放,给你们自由发挥的空间,该打就打,剩下的事情有国家承担,不要丢人就行。

鲁桓公的夫人文姜,是齐襄公妹妹,双方表面亲戚,实则势同水火。

前文说过,公元前694年春,鲁桓公与齐襄公举行了一次聚会;之后,受齐襄公邀请,鲁桓公带着文姜,去齐国做客。结果有去无回,鲁桓公被无端害死。或许,他的死,主要原因在于文姜的不检点;但是,与他阻挡齐国灭纪,也有一定关系。

新即位的鲁庄公年幼,内部尚不安稳,如何庇护纪国?齐国趁机开始大规模伐纪。

公元前693年冬,齐国占领了纪国的郱(píng今山东省临朐县东南)、鄑(zī今山东省汶上县以南)、郚(wú?今山东省安丘县西南)三个地方,并且迁走当地的居民。

公元前691年秋,纪候的弟弟纪季,把酅(xī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地割让给齐国,纪国从此开始分裂。

此举实属无奈。齐国为了扩张,征伐不断,灭掉纪国势在必行。酅地有纪国先祖的宗庙,纪季忍辱负重,带着酅地成为齐国的附庸,就是为了保存纪国的祭祀。

纪候唯一的希望,寄托在鲁国的救援上。

齐国逐渐吞并纪国,这对鲁国可不是好事。冬季,鲁庄公亲自率领军队,驻扎在滑地(郑地今河南省睢县西北)多日,希望能与郑国联合救援纪国。毕竟,当初郑、纪联军,曾经打败齐、宋、卫、燕的联军。

但是,郑国距离纪国遥远,而且厉公突一直占据栎地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反戈一击。所以,郑君子婴不敢出兵,借口国内不安定,拒绝了。

鲁国实力有限,无法单独与齐军对抗,只好撤兵回国,眼看着纪国被一点点吞没。

没有了鲁国的庇护,纪国,不堪一击。

公元前690年春,文姜在祝丘宴请齐襄公,俩人亲亲我我,宛如新婚燕尔。

3月,三十年前嫁入纪国的伯姬病逝。

夏,齐襄公率军灭纪。纪侯身为国君,不愿意屈膝投降,悲愤之中,把国家政权全部交给弟弟纪季;自己率领一部分贵族,逃离纪国,从此不知所踪。

纪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二个被灭亡的国家。

为了笼络人心,齐襄公还假惺惺以纪国夫人之礼,安葬伯姬,也算是给鲁国面子,给文姜面子。

同样是女子,不同人,不同命。纪国灭亡后,纪叔姬毅然跟着夫君逃亡。八年以后,也就是公元前682年,或许纪君死去,叔姬孤身一人,回到纪国仅存的用于祭祀的酅邑,从此开始默默地守候,一守就是十七年。

公元前665年12月,纪叔姬在孤独寂寞中去世。她的执著,她的忠贞,她的坚强,让人感慨万千。

为此,孔夫子也很赞赏。《春秋》中,不仅记载了叔姬去世的月份,还特意记载了安葬她的详细日期,这个待遇可是非常高了。因为很多著名人物,《春秋》对他们去世的确切日期根本没提。

纪国灭亡后,纪候和他的贵族去了哪里?史料记载基本为零。在今天山东省沂水县泉庄乡有‘纪王崮’,据传,那里,就是纪候与一部分贵族最后的落脚点。

齐襄公人品不咋地,但他灭纪之后,几乎完全占领了山东半岛,让齐国国土面积和综合实力突然暴涨,为后来齐桓公的称霸,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般来说,仇恨不超过五世,从齐哀公到齐襄公,传了九世,终于报仇雪恨。

所以说,轻易不要和别人结仇,仇恨会充满血腥杀戮,会让人丧心病狂,会祸及子孙后代。

正如江湖名言:出来混,总是要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