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春秋风云録 > 丟失的鞋子

公元前686年冬12月,齐襄公去姑棼(今山东博兴县)游玩,然后在贝丘打猎。

原本,这是一次愉快的旅程,君臣一起飞鹰走马,饮酒打猎,生活不亦乐乎。但是,在追逐猛兽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奇异的事情,让人感觉毛骨悚然。

山林之中,众人远远看见一头大野猪,在前方走走停停,形影非常奇特,似乎并不怕人,又似乎是在故意引诱众人。

身边有随从冒出一句:“这怎么像是公子彭生啊?”

欠嘴,该打。公子彭生,就是前面那位奉命折杀鲁桓公,后来被砍头的冤死鬼,可谓死不瞑目。冤死之人,往往有一缕怨念,飘荡人间,准备报仇。

齐襄公枉杀彭生,心中有鬼,见了野猪,正在纳闷,突然听到这话,背后凉飕飕的。他非常恼怒,叫嚣道:“彭生怎敢来见我?”

说完,弯弓搭箭,瞄准野猪。

那野猪仿佛通人性,看到齐襄公要向它射箭,突然像人一样直立起来,一阵啼叫,声音凄惨瘆人。

古人信奉鬼神,更敬重鬼神,如今在荒山野岭,乱山空寂,突然遇到一头站立悲啼的野猪,还类似彭生,难免让齐襄公恐惧。他心惊胆战,一不小心从车上掉下来,扭伤了脚。

众人一阵忙乱,鞋也丢了。

这件事儿的记录,带着神秘色彩,但《左传》、《史记》就是这么记载的。后来,东晋的神话大师干宝,把这件怪事收录到《搜神记》中,演绎成一则鬼怪故事。

关键在于那头野猪,是真的还是假扮的?

首先,那绝不是彭生,现代人都相信科学,不相信鬼神;其次,很可能是连称、管至父派人假扮野猪,模仿彭生站立,给齐襄公造成心理恐惧;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野人,站立、啼叫,都具有人的特征。

当然,这些只是猜测,我们已经无法还原当时的场景,只能从文字记录中窥得大概,做些合乎逻辑的推理。

从后来的发展看,这次出游,连称、管至父一定得到了可靠消息,公孙无知、连妹妹,都是内奸。所以,野猪事件,很可能是人为的,借助鬼神,扰乱人心。

射猎回到住地,齐襄公恐惧不安。

他这才发现,自己的鞋子丢了。原本一只破鞋,对于国君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或许心情郁闷,齐襄公命令身边的侍从徒人费,去,把鞋子给我找回来。

那是山林,不是广场,‘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想找一只丢失的鞋子,谈何容易?再者天色昏暗,那邪乎的彭生事件,想起来就起鸡皮疙瘩,谁还敢在那空山里转悠?

徒人费转一圈,没有找到鞋子,两手空空手而回。

齐襄公正满肚子怒火无处发泄,看徒人费空手而归,也不问青红皂白,命人先鞭打三百。这一顿鞭子,打得皮开肉绽,鲜血淋漓,哭爹喊娘也不好使。

此时此刻,公孙无知、连称、管至父的叛军,已经暗中包围了齐襄公的住地。

徒人费被打后,忍着疼痛,一瘸一拐走出内宫。

在门口,恰巧遇到叛军,挥舞兵器,准备进攻。徒人费愣神的功夫,脖子上已经架满刀兵;叛军把他捆绑的结结实实,准备询问完口供就杀掉。

徒人费立刻辩解,把自己被鞭打的经历,跟叛军讲了一下,并且让他们看自己后背血淋淋的伤痕,眼里充满怒火,表达对齐襄公的痛恨。最后,徒人费表示知晓国君住处,愿意为大家带路,帮助他们铲除昏君。

叛军解开他的衣衫,后背果然鲜血淋漓,明显都是新伤,就相信了。徒人费请求先进去探探情况,不要打草惊蛇,否则难以成功。

看他说的活灵活现,且有伤痕为证,叛军再次相信了。

徒人费进去后,立刻把外面的叛乱情况,急速告诉了齐襄公,让他赶快想办法逃跑。

事发突然,这次出来打猎,没有带多少将士,而且宫中护卫有限,齐襄公当时就懵了。大半夜的,怎么办?最后决定,让身边的小臣孟阳躺在床上,蒙着脸,装成齐襄公睡觉的样子,同时,把齐襄公藏了起来,希望能蒙混过关。

躲藏,只能被人瓮中捉鳖。

连称、管至父率人在外面傻傻地等,一直不见徒人费出来。他们感觉形势不妙,夜长梦多,不能再等了,必须主动进攻。很快,叛军就冲入内宫。

徒人费率领宫内宦官与叛军搏斗,最后死在宫门里。

公孙无知、连称、管至父率军攻入宫廷后,发现了在国君床上蒙头大睡的孟阳,不问真假,一刀砍了脑袋。然后举火把仔细一看,根本不是齐襄公,他们冷汗直流,到处搜寻。

当时,齐襄公慌里慌张,无法出逃,也没个太好的隐蔽场所。

叛军很快就发现,门下边露出一只光着的脚丫子,乱哄哄的,把齐襄公拽了出来。齐襄公瑟瑟发抖,恳求饶命,连称、管至父等人一看,就是此人,也不废话,直接杀死。

被弑的国君名单中,齐襄公成了第五位上榜者。

在《东周列国志》中,显然采纳了《搜神记》的内容,认为彭生显灵,把那只丢失的鞋子找了回来,放到门下,引起叛军注意;叛军根据那只鞋,找到齐襄公,然后杀了他,算是为彭生报仇。

齐襄公的死,至少有一个人是很伤心的,那就是文姜。当然,更多的人是高兴,比如鲁庄公,九年了,终于有人替他报了杀父之仇。

这母子,一喜一忧。

齐襄公死了,国家还得继续,谁当国君呢?按理应是齐襄公的儿子继位,但史书中没有记载他的儿子。很可能他就没有儿子,但确实有个女儿,岁数很小,等着长大嫁给鲁庄公,将来还要在鲁国掀起波澜。

前面说过,齐襄公有两个弟弟,一个是公子纠,一个是公子小白。鲍叔牙眼看国君颠三倒四,早早保护着公子小白逃亡到莒国;公子纠还留在国内,因为,管仲在观察形势,等待时机。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公孙无知继承了君位。

这下形势完全变了,公孙无知即位,公子纠立刻处于火山口上。决不能再停留在国内,否则必死无疑,所以,管仲和召忽,带着公子纠,逃亡到鲁国。因为,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

公子纠、公子小白都跑了,最大威胁解除,公孙无知放心了。不过,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看不见的危险,才是最大的危险。

公孙无知年轻的时候,是个纯粹的公子哥儿,欺男霸女,坏事做绝。既然敢跟太子诸儿(齐襄公)干仗,自然更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期间得罪的人,着实不少。

其中有一个叫雍廪的大臣,受到公孙无知的残酷迫害。《左传》中用了一个‘虐’字,可见双方仇怨之深。

公元前685年春,公孙无知外出踏青游玩,雍廪派人袭杀了他。然后通知各位大臣:无知弑君自立,我替天行道,请各位选择贤明的君主,我唯命是听。

公孙无知造反成功,君位还没坐热乎呢,就把命丢了。由于他是篡位,又没有与诸侯会盟,这里不称之为‘君’,故而不算‘弑君’,死后也没有谥号。

司马迁的《史记》则记载:雍林人袭杀无知。估计司马迁搞错了,雍廪是人名,不是地名,《左传》有明确记载。

可以说,公孙无知得位不正,人心不服,早晚自取其祸;关键是他本人,贪图君位,却没有驾驭能力,结果,当齐国国君不到三个月,命丧黄泉,沦为笑柄。

顺便提一下,这次动乱,有个叫百里奚的,流落齐国,穷苦无依,差点加入公孙无知的智囊团。在朋友蹇叔的劝说下,离开齐国,逃过一劫,后来,他将在秦国名垂青史。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要了解别人很难,要正确认识自己却是难上加难,所以,很多人就这样不知不觉把命丢了。

齐襄公死了,公孙无知死了,为了那个空缺的位置,为了那柄权杖,齐国,又开始了一轮新的杀戮。

其实,那个位置一般人坐不得,勉强坐上也是丧命。作为一方大国,齐国,需要一个知人善任、胸怀大略的明君,就这样,春秋第一位霸主——齐桓公,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