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大明柱国 > 第四十七章:新战术

第四十七章:新战术

从新军所出发,朝东北方向前行85里便是董家礅。

董家礅甲长陆明战战兢兢的钻出来,鞑子兵的日夜骚扰让他神经错乱。

如此精锐的明军竟被他当做鞑子兵,刚吼了一嗓子让部下去点狼烟,他老婆大叫一句:

“哪有鞑子从后面来的道理。”

陆明这才反应过来,钻出礅堡欢迎大明将士。

李成蹊出示文书后,陆明立刻下令放下吊桥放行。

这群亡命徒惹不起,送走他们落个清静。

要是他们引来鞑子,他可不会开门。

队伍在董家礅六个乞丐战士的注视下跨过长城,来到鞑子的地盘。

“他们脑子里装的是什么?”

一个士兵不解的嘀咕。

“他们不怕死吗?”

另一个士兵附和。

“死了算球,跟咱们有什么关系。”

“我倒是很佩服他们。为了银子也好,女人也好,总好过我们在这里当缩头乌龟。”

“滚,再吵吵把你扔出去。”

“......”

枯黄的野草足有半人高,人马走在其中只露出上半身。

队伍成两队并行状态,韩三平带领一队走在右侧。

马六带领一队走在左侧。

李成蹊和张苍水一人一马走在中间。

队伍相隔70米,刚好是鸟铳的最远有效距离。

张苍水摸着手里这个一米多长的铁疙瘩,无力吐槽。

如果是文物,那么它在后世一定能卖10来万。

如果是武器,它实在称不上先进。

精度感人,射程感人,能够击中鞑子全凭运气。

大明将士还没有发展出排队枪毙的战法,鸟铳从来是用来唬人和偷袭时用的辅助武器。

大明将士对鞑子最有用的武器是各种火炮,除此之外一无是处。

让这群人掌握排队枪毙,没有一年时间不会看到效果。

难的不是队形,

难的是保持队形的勇气。

面对鞑子骑兵的冲锋,大部分人的选择都是胡乱开一枪,然后鸟兽散。

纪律,勇气,指挥,队形对大明将士是奢望。

对眼下这些人也是奢望。

“排队枪毙真的是对付骑兵最有效的战法?”

李成蹊对张苍水的战术持怀疑态度。

人的思维是由性格,学识,见识,环境等等因素养成的。

李成蹊已经是大明将士里的精锐。

勇气可嘉,纪律严明,战略战术高出其他指挥官两个档次。

对张苍水提出的战法依然持怀疑甚至排斥态度。

如今的鸟铳比不上排队枪毙时期的燧发枪,面对骑兵的冲锋无力抵抗。

对抗骑兵最有力的武器是骑兵本身。

这是李成蹊的执念。

“不是最有效的战法,不过可以起到奇效。”

张苍水回应。

武器决定战略战术。

鸟铳挡不住骑兵的冲击,不过可以在接敌的瞬间提前杀伤敌人。

鞑子兵也有鸟铳,不是大明将士的独门武器。

跟大明将士一样,他们都是骑在马上独立发射。

等同于骑马射箭的效果。

张苍水的目的是让李成蹊带领部队在冲锋的时候保持紧凑队形。

先在远距离跟鞑子对射弓箭,然后一字排开。

距离鞑子30米时,停止冲锋,全体举枪射击。

然后一队重新填充,一队上前接敌。

等子弹重新填充完毕,举枪射击。

再然后放弃鸟铳,用马刀和长枪近战。

整个过程,李成蹊队伍分成三层攻击态势。

远距离弓箭对射,中距离鸟铳进行1.5次齐射,近距离近战厮杀。

鸟铳的效果自然不敢期待,不过打伤几个鞑子还是没有问题的。

这种战法正好弥补了接敌前被鞑子弓箭肆意虐杀的劣势。

鞑子马术娴熟,拉弓搭箭的技术和力气远超明军。

马六射三箭的功夫,鞑子能够射五箭。

准头和力道都远超马六。

李成蹊低头深思一阵,叹口气说道:

“我们的战法是奇袭,你说的鸟铳利用术以后再说吧。”

一套全新的战法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才能看到效果。

全速冲锋的战马用最短的时间停止前进,一字排开。

光是这套战术动作就需要全体将士保持战马冲锋的速度一致,停止距离一致。

顶着鞑子弓箭排成紧凑队形,更是对将士们心里和生理上极大的考验。

一年时间能够训练出来,已经是对李成蹊最大的褒奖。

张苍水也是军人,对此心知肚明。

对李成蹊来说,最现实的训练是豆腐块和五公里越野。

这种最基础的东西不能做到,其它都是奢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哥放在心里就好。”

韩三平是李成蹊旗下的总旗,也是夜不收的头目。

队伍远离长城3里地,他的夜不收便散出去收集情报。

这种搜集情报的方法让张苍水无语。

正规的安排应该是长期放一批夜不收潜伏在草原,持续不断的回传信息给大部队,然后大部队出长城作战。

而不是等出了长城,再派人出去搜集鞑子的动向。

身为后世军人,大明的一切都是让张苍水不屑的。

他们根本不懂情报站的威力。

张苍水不是大明军队系统里的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索性不说。

说了也无用,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李成蹊能够左右的。

没有等到夜不收回传信息,大队人马已经来到当时厮杀鞑子的战场--七里溪。

七里溪距离长城七里地,是个靠近小溪的树林,本来没有名字,是张苍水后来取的。

队伍大部分人对这里非常熟悉。

一夜奋战,成就了他们的功勋。

如今,战场痕迹历历在目。

因为是冬季,地面,树枝和枯草上的血迹很扎眼。

草丛中残存的脚趾,胳膊,耳朵等人体器官到处都是。

用来焚烧尸体的两个大坑堆满了木炭。

扒拉开填充在表皮的木炭,里面的骨头让没有参加战斗的士兵作呕。

羊圈还在,人圈也在。

几个来不及收拾的帐篷已经被风吹的四分五裂,呼呼作响。

李成蹊原本打算在这里扎营。

眼看着没有战斗经验的几个人在殉葬坑边哇哇的吐,摇摇头命令部队沿着小溪继续前进。

张苍水无力吐槽,这几个战士在董家礅外参加过对鞑子的战斗,尽管只是打酱油,大场面还是见过的。

一个殉葬坑就让他们把红的,黑的,绿的全倒出来,大明军队的战斗力可见一斑。

指望他们对付鞑子是天方夜谭。

能躲在礅堡内不被鞑子砍去脑袋已经是万幸。

难怪鞑子兵几次长驱直入围困京师,完全无视边塞卫所兵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