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大明首席御医 > 第三十二章拜见大佬

第三十二章拜见大佬

翌日,清晨。

雨过天晴。

江平安趴在小药箱上,迷迷糊糊地嘀咕一句,全然没注意到庙门外,传来隐隐约约的声音。

“令郎的医术精湛,独树一帜,让老朽叹为观止。”

庙门外,戴思恭手捻白须,遥望苍穹,忽然话锋一转,纳闷问道:“可他似乎对医学典籍知之甚少,这……是何缘故?”

在他看来,像江平安这样的奇才,能将外科手术做的炉火纯青,那理论基础必定差不到哪去,可昨天两人一聊天,江平安不是随口搪塞,就是支支吾吾。

太奇怪了。

江父站在旁边,情知瞒不过去,苦笑道:“犬子没有撒谎,他的确是自学成才,今天做的那些手术,我这做爹的也是第一次看到。”

“哦”

戴思恭惊得手一抖,揪下几根白须,沉默半晌才回味过来,道:“莫非,这世间真有生而知之的天才?”

若是前一日,有人跟他说,有人天生就懂医术,他绝对嗤之以鼻。

可昨晚的手术,却让戴思恭整个人生观、世界观彻底崩塌。

忽然间

戴思恭眼神深邃。

他回忆起当年的点点滴滴……

他出生医学世家,他父亲戴士尧也是一方名医,可为探索医学之道,他幼年就离家求学,远赴数十里,拜入丹溪派的开派掌门朱丹溪门下,潜心钻研医学理论,洞悉医家奥义,数十年于一日,兢兢业业,从不敢懈怠。

没想到,几十年的执着,居然还不如一个孩子。

真是可笑!

一瞬间,戴思恭沧桑的眼眸,闪过一抹唏嘘和自嘲。

花费数秒,戴思恭才消化了这个事实,从打击中走出来,忽然想到:

这可是上天赐予的一块璞玉啊!

戴思恭浑浊的眼珠,渐渐明亮起来,振奋地问道:“令郎这等璞玉,实属百年不世出的奇才,为何不给他寻访一位名师?”

江父苦涩笑道:“不瞒老丈,家中清贫,若非犬子帮忙行医,赚得些银两,恐怕连数月后入学县医学的束脩都交不起。”

“区区县医学,能学到什么东西?”戴思恭捻须昂首,眉宇间浓浓的鄙视,毫不掩饰。

他出生医家名门,父亲就是名医,求学也是拜入丹溪开山宗师门下,不是他高傲,对于县医学的水平,那是心知肚明。

“县医学的夫子,不过是照本宣科,以令郎这等资质,实在学不到多少东西,老朽劝你一句,切莫白白耽误了令郎的天赋。”戴思恭语重心长道。

江太仁重重叹息一声:“这个道理,我也知道,可县医学是道门槛,只有跨过这道槛,犬子才有行医资格。而且永城县不过是弹丸之地,哪有什么名医?就算有,我家也交不起束脩。”

说着,江太仁眼神变得黯淡。

“谁说永城县没有名医?”

戴思恭佝偻的身躯,突然变得笔挺,昂首捻须,语气自负道:“老夫便是。”

“老丈你?”

江太仁狐疑地看向戴思恭,这个眼神让戴思恭很不爽,冷哼一声,傲然道:“老夫,戴思恭。”

“戴,思恭?这个名字,好像在哪听过?”

江太仁皱着眉头,绞尽脑汁,想了半天,突然脸色大变,指着戴思恭,激动的面红耳赤,结巴道:

“您,您,就是太医院院使,德高望重的戴思恭,戴老前辈。”

无怪江太仁这么激动。

太医院院使,乃是执掌太医院的扛把子,整个大明医学界的擎天柱。

能不激动吗?

“正是老夫。”

戴思恭捻须,语气自傲,旋即回味过来,狐疑地看着江太仁,“你区区一个县城郎中,从何处听说老夫的名号?”

虽然他是大明医学界的南波万,可也没自负到,自己的名字能流传到一个弹丸县城土郎中的耳中。

其中,必有蹊跷。

果然,江太仁面色黯淡,双膝陡然跪拜,语气哽咽道:“晚辈……家父,乃是……姜志诚。”

“姜志诚?”

这三个字,如同一声惊雷,在耳畔炸响,震得戴思恭身子一晃,不可思议地看着江太仁。

“令尊,就是死于李文忠】案的姜志诚,姜御医?”

“正是家父。”江太仁悲鸣一声,热泪夺眶而出。“当年家父下到大狱,小子那时还年幼,六神无主,辛亏家父好友协助,带着我隐姓埋名,跑到这永城,才捡回一条小命。”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戴思恭看着跪地的江太仁,同情地看着这个昔日同僚的子女,心中感慨万千。

李文忠】案,乃明朝大案。

别说太医院,就是整个应天府朝堂,都闹翻了天。

李文忠,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养子。

当年创业大哥朱大哥小时候,家里穷的叮当响,一家人饿的两眼发绿,四处讨饭,只有李文忠他爹舍得救济朱大哥。

后来,祸不单行。

先是旱灾,然后瘟疫。

后面的故事,大家也知道,朱大哥一家,全死光了,朱元璋成了光棍,心一横,走上创业路,什么丐帮、少林寺、明教全都混过,典型的多面手。

而李文忠,追随朱元璋转战沙场,战功赫赫,深受朱元璋的信任,入主大明最高军事机构:大都督府。

洪武十六年冬

李文忠患病。

朱元璋亲临探视,命太医院负责医治,五个月后,李文忠最终离世。

气急败坏的朱元璋,怀疑御医下毒,所有医生及妻儿尽皆斩首。

鲜血,染红太医院。

……

“起来吧,地上凉。”戴思恭老眼含泪,颤抖着扶起江太仁,语气哽咽道。

江太仁察觉有些失态,强压心中悲愤,擦干眼泪,转而问道:“戴老,我听说,您不是在太医院做院使吗?怎么跑到这……”

戴思恭读懂了江太仁的话外音,摇了摇头,自嘲道:“太医院,早不是当初那个太医院,待着也没意思……”

“为什么?”江太仁纳闷。

戴思恭眼神深邃,仿佛穿越到远古的回忆中,淡淡道:

“太医院看似荣华富贵,实则杀机四伏。就说太祖归天那一年,当时御医们束手无策,呵呵……太祖朱元璋】迁怒众御医,将我等全部打入死牢……新帝建文继位,众御医死的死,流的流,唯独老夫侥幸逃脱,待靖难之役后,新帝上台,老夫心灰意冷,正好借机年老请辞,远离那是非之地。”

江太仁听完,也是唏嘘不已。

说实话,华夏历代,明朝对医生的态度,绝对不算友好。

西汉时,太医可官至一品。

而宋朝,太医院官至二品。

因此,在前几朝,涌现出很多儒医。

到了朱元璋手中,老朱嫌隙读书人不走正道,却想捞偏门通过太医院做官,就将官位按金国制,从正四品的少监改为正五品的院判,还将医户归为世袭制。

最讽刺的是,朱家后世子孙,却发明了“捐纳”,简单说,只要有钱捐纳,就能免试,进入太医院做吏目等官职。

而这一些,都反应出老朱这人疑心重,动辄横扫千军,割草般杀光了跟他创业的老兄弟,连御医们也不放过。

朱家的子孙们,继承了优良传统。

从建文开始,到万历,数任皇帝,就跟玩消消乐似的,动辄就对太医院割草。

李文忠案、朱元璋驾崩、朱棣后宫案、朱佑樘驾崩、红丸案,御医们被一波波收割……

不过,凡事有因果。

老朱埋下的苦果

最后,可以说葬送了大明王朝。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大明的皇帝,多半都短命。

除了朱元璋和朱棣两个创业元老,和嘉庆万历,剩下的基本都是短命鬼。

明仁宗46岁,上任个月暴毙。

明宣宗朱瞻基享年36岁。

明英宗朱祁镇享年36岁。

明代宗朱祁钰享年36岁。

明宪宗朱见深享年39岁。

明孝宗朱佑樘享年34岁。

明武宗朱厚照享年29岁。

明穆宗35岁

明憙宗朱由校享年21岁。

明光宗朱常洛3岁。

朱由检?好吧,这个锅由煤山某棵歪脖子树背。

……

很多人说,明朝灭于党争和小冰河时期,可不可否认的说,历史跟明朝开了一个玩笑。明朝几个薄有仁名的皇帝,都是暴卒。

朱高炽暴卒,死因成谜。

拥有“三阳开泰”,手握天胡好牌,开创仁宣之治的朱瞻基,亦无法逃脱短命病死的宿命。

仓促间,让“败家小皇帝”朱祁镇上位,在太监王振的唆使下,演了一场苦情剧“土木堡之变”,瓦刺人送他一张神州行卡,然后就跑去内蒙大草原,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自由行”……

饱受痛楚的大明王朝,好不容易盼来一位仁君,号称一夫一妻典范的绝世好男人,朱佑樘。

悲剧的是……

几乎禁欲强身的他,居然载倒在一个小小的流感上,在服下一剂庸医炮制的古代版999感冒灵冲剂后,吐血身亡。

接位的,乃是“2.0威力加强版”的明朝败家子,朱厚照。

这是位被低估的皇帝。

追求“心中有浪”,到哪都是VIP包房的朱厚照,身壮如牛,曾以九五至尊,杀入敌军,手刃数贼,闻宁王造反却欣喜若狂就唐伯虎点秋香里面那个老喊发飙的家伙,自封大将军,浩浩荡荡下江南平叛的盖世帝尊,居然因为回程时落水,感染肺炎,吐血三升而亡。

悲哉,大明!

……

两人唏嘘一阵,戴思恭收回情绪,忽然侧耳一听,缓缓道:

“令郎醒了,我们去看看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