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游戏体育 > 我是阿森纳老板来自修真界 > 第五十五章(番外)中国足球

第五十五章(番外)中国足球

阻碍中国足球发展的因素有很多。

年轻人更喜欢电竞。

这是摆在足球面前的第一道现实难题。

欧洲和拉丁美洲足球发达,真的是历史文化造成的。一个国家,社会发展近乎停滞,居民生活节奏慢,娱乐方式单一,重视体育,它就有了足球生存的土壤。

中国在高速发展的上升期,足球氛围没能培养起来,同时出现了比足球趣味性、社交属性更强、更容易普及推广的新兴娱乐方式,比如:游戏。

这导致足球没有那么重要。

其次,发展足球代价太大。

咱们不是魔幻拉美,为了搞足球,拖垮经济是绝对行不通的。

场地因素一直制约足球在青少年群体中普及。

在国内修建一座标准11人制足球场需要多少钱?

参考国家发改委《全国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试行)》通知,新建11人制标准足球场,将补助两百万元。

国家给补贴两百万元!

国家补贴这么多,你就清楚修建一座正规球场有多么不容易。

这里又牵扯到制约足球发展的另一个因素:土地成本和土地产权问题。

修一座11人制标准足球场要占地十五亩。

一座球场设施同一时间只能供22人使用。

如果选址在一线城市的郊区,拿寸土寸金的地皮修建足球场,真是美滋滋。

等球场修建好了。

学生党想要租用正规场地踢球,一场比赛下来,一个普通盟主的钱就没有了。

为了在绿茵场踢球,学生党还得争宠成为土豪的大腿挂件,要不要每场比赛先让土豪两球?

租用场地的费用肯定怨不得球场承包人,土地成本摆在那里,敢承包足球场,为中国足球事业尽力的老板都是大大的良心!

好一些的球场对于使用频次也有严格的要求,球场不能一直开放,因为草皮承受不住。

球场的草皮养护工作一点都不轻松,要浇水灌溉、修剪草坪、施肥、清理杂草、补植、防治病虫害,一年维护费用拿10万算吧。

这只是普通的合成草皮。

假草坪<人工合成真草坪<天然真草坪

顶级真草坪,一年维护费用得几百万英镑,每场比赛后都要修缮草皮,一次修缮工作需要两天,阿森纳就一直这样干。

十五亩地搞什么不好,非要搞足球,能创造多大经济价值,能拉动多少GDP增长?

要知道这块地皮若不搞足球场,随随便便搞个房地产、商铺,那都赚翻了,从经济学角度讲,只要建室外足球场就是在赔钱,在搞浪费!

在人地关系紧张的国家搞室外足球场根本不划算,中国的气候条件也不适合养草,嗯...鸟巢体育场的曼市双雄德比就是因为草皮原因取消的。

建标准室外足球场真是太难了。

社会场地都这样,就更别提高校了。

所有人都等着经济反哺足球,经济需要反哺的地方太多,政策、经济一直都在反哺足球,可你看到足球的出路了吗?

--

一些有志之士把目光放在搞室内足球场上。

足球就是项室外运动。

放在室内是没有灵魂的!

放眼全世界...

室内足球一直不温不火。

笼式足球…有待观察。

在室内或者是在楼顶上建造足球场的造价成本也不低,还扰民。

踢室内足球,笼式足球,这需要适应新的场地规则,适应3人制足球、5人制足球、7人制足球的新踢法,游戏体验如何,这要因人而异。

不过修建室内足球场至少解决了一部分人无球可踢的问题。

普通球迷没钱,要想在绿茵场上,呼吸着新鲜空气,踢一场纯粹的11人制足球,可太难了!

如果大多数人只能踢室内足球...

为什么不唱、跳、rap、打篮球?

足球在普及和推广上,比起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有着天然的劣势。

场地问题不能解决,普及足球这项运动,一切白搭。

为了发展足球,体育行业、房地产行业、建筑行业、教育行业、市政规划……各行各业都在献计献策,奈何太难了!

即使硬件条件上去了,球员不给力也是白搭。

--

大多数人不是足球迷。

正常人都要忙于生计,可能只有亚洲杯、世界杯、国家队比赛日...碰巧有时间才会看球。

他衡量中国足球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国家队竞技水平如何。

只要国家队踢得好看,那中国足球就是棒!

言外之意,只要国家队十一人水平能看得过去,针对国内足球的骂声就会少很多。

大多数人根本不理解为什么要普及足球?

球迷有足球情怀可能会默默支持足球基础建设,大多数人不支持甚至反感。

--

人才培养问题是重中之重。

选拔足球苗子就像刮彩票,看运气,最后彩民的钱都流进了其他领域。

足球运动员是吃天赋的。

顶级运动员都是选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

运动员需要通过刻苦努力,一朝一夕地训练,拼搏出成绩,这话不假。

但说运动员天赋平平,靠后天努力成就一切,这是毒鸡汤。

尤其是足球运动员,必须是老天爷赏饭吃。

天赋+努力(自律)+造化,缺一不可。

足球运动员必须从小就接受专业的足球训练(青训or街球),经过非常枯燥的长期训练,才有一丁点的机会成为职业球员。有天赋的球员如果接触足球比较晚,基本也是废了。

那些“半路出家”的球员,其实真不算半路出家,而且如果他们接受专业训练更早,职业生涯会更上一层楼。

天赋与生俱来。

球感、球技看悟性。

只有足球的战术意识可以后天培养。

可天赋第一关就卡死了绝大多数人。

经常听人说起,球员改年龄踢比赛,要打比赛得交多少钱……那都是很早之前的事情。

现在怎样,咱不清楚。

不过有一点肯定是,天才绝对不需要看人脸色和“犒赏”教练。

只要踢球天赋比肩梅罗,青训教练争抢着挖人,就跟玄幻小说里大宗门长老发现“天灵根”弟子一样,那是倒贴给你各种好处,只要你肯去那里接受训练。

小球员只要情商别低得跟那谁一样,谦虚一点,体制保你一帆风水,训练条件和培养计划绝不比梅罗的差。

踢球天赋不算最拔尖的,家庭不宽裕,想踢球,可以试试众筹的渠道,向体育媒体寻求帮助也是可以的。但说真的,小孩踢球不够自信,内心比较脆弱,还是别走上这条不归路。

于球员而言...

天赋...可遇不可求。

坦诚讲,取均值,不同人种在运动能力上有先天差别。

不谈睾酮素,不谈观察生殖器选球员。

咱们中大多数人不太适合足球这项强调“身体对抗”和“力量爆发”的运动,要成为顶级球员,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

选拔人才更需要浪里淘沙。

中国球员从小的训练计划也和欧洲球员略有不同。

咱们的球员需要更多的下肢力量训练。

以前有些留洋球员就是被国外的训练计划害惨了。

至于战术素养差,没有跑位意识...

这就是球员本身训练不到位。你说脑子笨?这没得洗。

怎样组建一只说得过去的国家队?

要么归化,

要么在更庞大的足球人口中筛选。

归化不谈。

扩大足球人口,到底划算不划算?

从小在足球学校接受培训的球员,谁也不敢保证自己将来就一定能成为一名职业球员。

能成为一名职业球员自然荣耀无比,名利双收。

那没成为职业球员的大部分人又如何维持生计?

足球与读书同时兼顾太难了,要保证球员日常八小时训练,八小时睡眠,再保证八小时文化课?

体育特长生与普通文化生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选择踢球,基本等于放弃了接受高等文化教育的机会。

体育行业内部能提供的相关就业机会太少,没能成功的那群人就业很有困难。

“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

这样的愿望固然美好,在欧美,能两者占全的,往往只有富裕家庭出身。

日韩校园联赛搞得不错是有经济兜底的,是政策的连续性,有文化娱乐产业负责“制造梦想”,有自己国家的“足球偶像”。

--

小孩都去读书了,谁来种田?

小孩都去读书了,谁来踢球?

说这种话的人,离他远点。

知识经济时代,学知识考文凭,还是赌概率成为一名职业球员(体育娱乐明星)?

多数人的选择并没有错。

这是全凭自愿的事情。

足球不是必需品,经济基础才是。

国家真正富裕了,哪怕国家队全是由归化球员组成的,中国足球照样能抬起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