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太子的自我修养 > 第37章 府兵的现状

第37章 府兵的现状

派去清流县查案的三司官员还没有回报,阎庄派去的人就带回了坏消息。

田赋,田赋……授田与赋税紧密联系,但有些授田是不课税的,如勋官三品以上、职事官九品以上,废疾者等,在职的府兵也在此列。

按律丁男成丁二十岁即授田百亩,其中二十亩永业田,十亩口分田,永业田可世代持有,口分田丁男死后收回,在最初的实际授田中,在宽乡,即地多人少之乡可授田百亩,但在狭乡,往往要折半。

而所授田地的来源则是大唐立国之初无主或有争议的耕地和荒地,至于有主的土地则归原主所有。

倘若按照阎庄派人回报的消息,从官府的角度来看,清流县令只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罢了。

这样一来,清流县令既有过又有功。

对他的处置就成了一件麻烦事。

毕竟清流县令所作所为实则是为大唐增加赋税。

只是李弘总感觉哪里不对,却又想不明白。

阎庄见太子皱着眉头,思来想去,说道:“殿下,臣有一事先前收信时就觉得奇怪,按说臣当初派人护送时曾交待过,此行当以保护王小娘子为要,照理说此案内情他等不该知晓。是以后来臣问了才知道竟是去查案的官员主动告知。”

“去清流县的三司官员领头的是御史中丞袁公瑜吧……卿认为其此举何意?”李弘问道。

“这……”阎庄迟疑,说道,“臣愚昧,不知其意,约莫是在向殿下示好吧?”

李弘见阎庄犹豫之状,蓦然想起,阎庄前半辈子都在军中任职,心中没这么多弯弯绕绕也正常。

只是李弘还有些犹疑,如果是示好,那为什么不直接自己派人回来通报,反而要通过他派去的护卫呢?

毕竟皇帝已经命自己监管此事,向自己通报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地来。

想到这,李弘突然反应过来,自己好像有点小题大做了。

主要是没想到的问题突如其来的出现在眼前,而阎庄也是一脸郑重的,所以导致李弘下意识地认为此事必须自己解决。

但实际上呢?

真正负责审判清流县令的是三司官员,最后决定如何判罚的也是三司官员。而李弘所要做的就是等着三司官员结案回报,如果觉得有问题就发回重审,没问题就放行。

而且李弘关注的应该是王小娘子的父亲有没有获得该有的土地,而非清流县令犯了法度之后的内情。

思及此处,李弘豁然开朗。

“留两个护卫暂且先在清流县,等结案再回洛阳,其余人先回来!”李弘对阎庄说道,待阎庄转身要走,李弘又叫道:“卿先等等……不必去了,这一火人就继续留在清流县,全都等到结案再回来。”

“喏!”阎庄回道,停住了脚步。并没有好奇李弘反复的原因。

李弘反复的原因并不复杂,他原本想着事不关己,但后来又意识到若是他直接将东宫的人调回来,岂不是说明他这个太子遇难而退缩吗!

“怪不得阿耶和张师都嘱托我行事要稳重。”李弘心中感慨,自己的确有些浮躁。

李弘正在反思己过,而清流县,御史中丞袁公瑜却陷入了两难之间。

袁公瑜的仕途也算是顺风顺水,当年“废王立武”时,他也曾跟在许敬宗后面摇旗呐喊,去年,他奉命去黔州再审长孙无忌,最后使得长孙无忌自缢。

如今袁公瑜身位御史中丞,虽不像许敬宗、李义府那般位极人臣,但也已经是御史台的次官,离宰相也只差一步而已。

原本这样一个小案子无论如何都都不需要堂堂御史中丞亲来,但一来皇帝下令,且事关太子;二来他收到李义府的信件,要选出信得过的得用之人。

袁公瑜与许敬宗更亲近些,但许敬宗毕竟年纪大了,反倒是李义府年轻势盛,年不过半百就已经两度入相,袁公瑜交好还怕来不及呢,如今李义府有所求,他哪能不应。

是以思前想后,袁公瑜便决定亲自上,反正许州也不远,在他看来,不过小事一桩。

却没想到这桩小事上竟暗藏着一个大坑。

近些年来征战不断,各方府兵常有立功者,土地不够分怎么办?这一两年来各地官员以核查为由免去军功少者的功勋不在少数。

府兵只要立功不大,大多脱离不了平民的身份,功勋小者连卫戍皇宫的机会都没有,如何能与官斗?

此外,府兵外出征战时很容易会错过农时,而府兵所在户少了一个重要劳动力,有时可能连耕种都会出现问题,若是征战再持续个一两年……

长期征战也导致了另一个问题,近些年唐军在外的军纪越来越差了。尤其是不得不经年在外驻守的府兵,长期当值却连军饷都没有。府兵不是圣人,能让他们自行赚钱的法子哪一个不违反军纪?便是治军再严,碰到此等情况将军们也只能任之由之。

渐渐地,在外征战的府兵常有额外收入,否则,真要因为当府兵当的入不敷出,谁还愿意为国征战,这年头,又不是没有逃亡当隐户的人。

这样一来,官府作为授田者以审核为由免去部分功小府兵的功勋,不少府兵反而不敢声张,当然了,绝大多数即便想要申诉也无门。

袁公瑜久在朝堂,去年还奔赴了一趟黔州,没想到却马失前蹄,陷入了这一桩麻烦事里。

原本各地很有默契地审核,再过个一两年,这审核也许还有机会成为定制,最差也能变成约定成俗的规矩。

但估计谁也没想到,这件事被一个小娘子误打误撞地捅到了太子面前,继而让皇帝知晓。

而袁公瑜能做的选择并不多,假如他支持把各地审核的默契变成规矩,要促成此事绝非易事,但一旦做成,定有许多地方官员感激他,但他此后恐怕难以在军中立足。

反之也是同理。

在文武界线并不明显,出则为将,入则为相的大唐,这并非一个容易做出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