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太子的自我修养 > 第36章 东宫属官(整整一大章)

第36章 东宫属官(整整一大章)

新得了一个靠谱的家丞,李弘还是挺高兴的,喜悦的来源还包括皇帝所说的选人充实东宫官署。

这还算不上是让李弘组建自己的班底,毕竟李弘的参政班底早就有了,东宫最重要的左、右春坊以及詹事府都已经在皇帝的安排下被朝中高官重臣占完了。

李弘所选之人的就职范围局限在太子率更寺、太子家令寺等等只能管东宫内部事务的有司。

换而言之,就是光明正大地挑选办私事的心腹。

李弘倒没觉得这份权力小,实际上,这些官职上的人都算是正儿经的太子近臣,正如皇帝所说,宁缺毋滥。

况且李弘还真没什么好的人选。

他第一个想到的是李敬业。

作为英国公府的嫡长孙,爵位的继承者,李敬业绝非无关紧要之人。

许久之前李弘就曾问过李敬业愿不愿意到东宫崇贤馆读书,也能方便见面,但后者一听崇贤馆读书就炸毛了,忙不迭的拒绝。

这样一来,除了名义上的勋职,东宫就没有适合李敬业的职位了,总不能让他来代替百骑或是阎庄护卫李弘吧。

不说旁人怎么想,李弘自己都不答应。

凭李弘的了解,就李敬业的胆子,做出什么出格的事都不奇怪。

而作为护卫,最重要的长处绝对不能是胆子大,李弘自然不会拿自己的性命不当回事。

第二个想到的自然就是半年多以前在并州见到的狄仁杰了。

大名鼎鼎的武周名相,影视剧中的名探,某游戏中的著名射手……咳咳……

总不能把人家招来当一个无所事事的太子率更寺寺丞吧。

要知道如今东宫杂事中外事由现任率更令张文瓘处理,内事由女官采薇定夺。虽然还有些空缺的官职,但各司按部就班,能被皇帝皇后挑选分在东宫的,大多是稳妥之人,按规程办事,往往不会出现纰漏。

是以东宫事务委实不多,还尽是些小事,这种情况下把狄仁杰弄进东宫,不说大材小用,别再把人给耽误了。

在回到行营写奏疏时,李弘打算在阎庄后面加一两个人,但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下,一时之间竟没想到一个合适的人选。

抛下奏疏,在采薇的提醒下李弘才想起他这边还安置了一个王小娘子呢!

遂又派人将王小娘子唤来,告知她三司即将奔赴清流查案的事。

王小娘子听罢自是感恩戴德,流着泪,口口声声俱是大恩难报,永世不忘之类反反复复的话。

不过,要是王小娘子真说出什么结草衔环以报的话,那还真是奇怪了。

可惜没在感谢的话里听到一句以身相许……

李弘见不得这些苦情戏,本欲让王小娘子回住处,但突然想到查案的官员还得从洛阳派出,遂问道:“不日政令就会传至洛阳,而后御史台会同刑部、大理寺一起选出官员前往清流县,王小娘子是准备回清流县还是留在此处等待查案结果?”

王小娘子没有犹豫,回答道:“家父卧床在家,家中只有母亲与幼弟,奴愿早日回乡。”

“本宫明日便派人送你回乡,”见王小娘子惴惴不安,李弘又说道:“圣人已将此案交予本宫代管,王小娘子不必忧心,此案本宫一定管到底。”

王小娘子涉世未深,很容易就相信了李弘的话。她离开后,李弘又派人请来了张文瓘与郭瑜,将王小娘子之案与东宫选官之事说于两人听。

张文瓘虽然觉得太子没和自己商量就去找皇帝有些冒失,但毕竟看出了小太子的一片仁心,只略略提了一句“日后还需稳重为上”。

郭瑜倒是很是兴奋,称赞道:“殿下仁心不改,实乃社稷之福。”

李弘很配合地回道:“全赖两位老师教导之功!”

“臣等不敢居功。”两人又齐齐回道……

互相夸赞了几句,此事便到此为止、不再商讨了,但对于东宫选官,张文瓘与郭瑜两人都很有默契地并未推荐人选。

张文瓘说道:“选官一事不急于一时,殿下近臣若是犯下错事,最终影响的还是殿下的声誉。若是殿下不觉得臣等老迈,将来若有心仪人选,不妨让臣等替殿下细察之。”

“求之不得!”李弘说道,同时又提到了阎庄,以及皇帝对阎庄的期许。

但就李弘所见,两人对阎庄的事并无半点惊讶之意。

张文瓘笑道:“殿下不知,臣等对于阎当时知之甚详,以臣愚见,以阎当时只能,只需稍加引导,便可替殿下管理东宫诸事。”

“可是东宫诸事不是由张师所管吗?”李弘问道,抬头却见张文瓘一脸笑意,“难道张师这是要入相了?”

张文瓘摆摆手,却没否认,而是正色道:“日前臣曾上疏言伐高句丽一事,当今朝中诸公的目光都放在东征高句丽之上,此乃重中之重,殿下定要借着观政的机会,仔细观摩。夫兵甲者,国之凶器也。土地虽广,好战则人雕,邦国虽安,忘战则人殆。殿下不可不察。”

“弘谨受教!”李弘说道。

张文瓘又说道:“此次讨伐高句丽,若能克,携大胜之威,自是辽东太平,若不能克,还需以数年休养生息,恢复民生,再徐徐图之。”

临走之时,张文瓘方才对李弘透露皇帝之意,少则半年,多则一年,他便会入中书省或门下省。

而这一年半载的时间,就是留给张文瓘最后细细教导太子和移交东宫事务的时间,等入了中书或门下后,就没有这么多空闲了。

张文瓘与郭瑜离开后不久,李弘又来到了晚宴之中,这次的主食就不再是所猎猎物了,换成了常见的宴食。

红羊枝杖、辋川小样、金齑玉脍、樱桃毕罗等不一而足。

皇帝崇尚节俭,在膳食上也有所表现,听起来高端大气,其实就是烤羊肉,鱼片、蔬菜拼盘,奶酪配樱桃的饭后甜点、作为主食的面饼以及奶制饮品……

新修的合璧宫表示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一如既往的分餐制,李弘注意到,他旁边的李贤和李显二人不约而同地将盘中的菜蔬弃了下来。

李贤更精明些,找了个几乎趁着李显不注意将自己盘中的菜蔬统统倒给了李显,他俩坐在一处,动作幅度不大,即便是离得最近的李弘也是看到李显盘中突增的菜蔬后猜到的。

而李显连自己盘中菜多了都没发现。

我愚蠢的弟弟。

李弘心生感慨。

因为李显的观察力过低,直到晚宴结束,李弘的两个弟弟之间都没闹腾起来,这让准备展示自己作为兄长的“关怀”的李弘略有失望。

这个小插曲转眼就被李弘抛之脑后,晚宴后他又找到了阎庄。

“我思来想去,三司查案的公文送至洛阳,再选官出发去清流县,中间不知耽误几日。万一那清流县令得知王小娘子离家,不知会做出何等恶事,我欲明日送王小娘子回乡。”

“殿下是否需要臣派人护送?”阎庄问道。

“我正有此意,且护送王小娘子回乡后可暂留乡里,若清流有变,也能及时传回消息,不知卿以为如何?”李弘说道。

“臣稍后便回营中挑选精干之士,多者无意,一火足矣,待明日臣自去报备即可。”阎庄答道。

李弘仔细一想,确实不用派太多人,程务挺与阎庄在左右屯营中挑选的护卫拢共不足百人,一火十人,难不成许州境内有人敢对这十人动手不成?

在王小娘子离开后,冬狩还在继续,待到数日之后的诸卫演武后,皇帝终于宣布了他的决定。

以左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浿江道行军大总管,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新任右骁卫大将军刘伯英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蒲州刺史程名振为镂方道总管,筹划将兵分道击高句丽。

这道旨意大约要等到回到洛阳后才会通过层层审核,最终变成诏书。

但在此之前,准备工作早就做起来了。

皇帝募兵的诏书早已通过,如今已经下发到大唐版图最东的河北道、河南道和淮南道共计六十七州中。

而李弘一直关注着的,此前生擒契丹首领、亦回洛阳献俘的新晋左武卫将军薛仁贵,则没能有机会再回到对阵高句丽的前线——营州。

到此为止,李弘并没有再从皇帝口中听到“亲征”二字。

一直到冬狩结束,回到洛阳,李弘就一直等着皇帝不小心在皇后面前透露出亲征的想法。

这样由皇后带头反对亲征,李弘也不会因为泄密而被皇帝找麻烦。

却不曾想,他真正的麻烦并非来自于皇帝亲征,而是由一个原本小小地案件引发而来。

起初,李弘命阎庄派人护送王小娘子回乡,起初不过只是想作为一个保险,但这一火护卫传回来的消息却由不得李弘不慎重。

李弘最初的猜想没有错,清流县内以军功该授田而未兑现的不止王小娘子的父亲一人。有不少功劳小的,能换得几十亩田地的直接就被县衙以审核不过为由干脆给取消了。

以大唐军功制度,平民出身的府兵可根据军功获得对应的勋官,一共十二级,在回乡之后可借此获得土地,算是自秦时军功爵位制某种意义上的延续。

在李弘对面,阎庄正详细转述着派去的一火护卫传回来的消息。

“直到昨日,清流县令仍不肯认罪。并且,按照刑部和大理寺核查出的田册名录,清流县令也未曾贪功。按清流县令所言,他所做的,是把原本该发放给有功之人的田产给了县中该授田的新丁……”

“县中耕地不足吗?”李弘有些头疼,怎么还牵扯到了授田,又是一件麻烦事。

“余田倒是有,但若是狭乡之中皆按军功给分,来年的新丁授田就难了。”阎庄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