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匈奴长歌 > 第三十九章 大户高门

第三十九章 大户高门

从小山城口入内,沿街道石阶向上而行,顺着小溪飘进深处,不经意间将渔歌甩下,满目只剩一方秀美山川。

夹桃李小道,倾听郎朗书声,唯独一栋高门。门内古香古色古人,门外绿林绿山绿水,都是世外读书人。

这里便是县内乃至天下首屈一指的学堂——王氏私塾。

作为重点教育基地,王氏私塾是大汉的财富,也是王家的产业。王家是秭归县的大户,这种大户一般高门,嗯,门槛高也算“高门”的一种具体表现,但实际上“高门”的意思是很难被承认。

这种承认可不像现在简单的有钱,而是知书达理、聪明能干,以便于吟诗作对这种读书人的风雅活动之时,你作为大家族的一份子能够充充门面。要是名声远扬,自然皇恩浩荡,替整个家族争光。

这种“被承认”的难题一般都汇聚在他们的女婿上,也就是后世愈演愈烈的“赘婿难题”,只是今天这个难题来到了王大夫的女儿身上。

简称“赘女”。

结合了“女弱男强”等焦点型古代难题,“赘女”这一压轴题显然难不倒王莺。

从进门时候的唯唯诺诺,再到厨房里面的重拳出击,王莺都令人耳目一新,且十分佩服,不免叹一句“不愧是王大少爷之女,王老太爷之孙”。

“这是何物?”

一精瘦老头精神矍铄,指着面前长条状薄薄的,好似绸缎的微黄食材发问,王大夫同夫人侍候一旁,忙拾掇女儿回答。王莺满是微笑:“豆皮。”

“豆皮?”

下人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眼里都是奇异的神采,这豆皮又是何等奇物?

老头,也就是王老太爷一改刚才进门就有的刁难神色,像个好奇心充沛的孩童:“可是从豆腐而来?”

“是,也不是。”

王莺见老太爷上钩,卖了个关子,可旁新分派给她的侍女花桐抢声道:“小姐用的是豆浆呢!”

这死妮子。

王莺虽被抢答,却毫无愠色,刚短短片刻,她便同这侍女花桐打成一片,这等笼络人心之术对现代女大学生来说简直是手到擒来,许是锻炼多了的缘故。

“哦,豆浆?”

老太爷旁端坐有一老妇,宝相庄严,颇有菩萨之相,是少见的信佛之人,看来传佛的和尚很懂切入点。

老妇正是一名豆浆的忠实粉丝,她十分诧异,拉起王莺的手,“好孙女,快给祖母说说,这豆浆是怎么弄出这豆皮的?”

“煮沸,捞出表面的薄膜,凉透即可。”

王莺亲热地回答道,并且引出新的一招,“祖父,听爹爹说您乃天下泰斗,学富五车,您可知道这豆皮是如何吃最好?”

这问题可难倒了我们的王老太爷,作为一个读书人,他显然有着自己的自尊。只见老太爷鼻子一声冷哼:“大儿,替为父好好说说。”

王大夫擦汗,一个坑爹,一个坑儿子,他望向院中石桌,桌上一小火炉鼎沸,顿时便知女儿意思:“自然是干脆着吃。”

“不错。”

王莺脱开祖母怀中,来到院内,旁的侍女花桐立即将豆皮倒入锅中。王莺顺便请家里诸位落座了,在豆皮熟之前介绍起桌上五花门的菜式,

“这是蓬蒿,这是莴笋,这是紫苏,这是荠菜......”

席间诸位姐妹贵女不知道谁嘟囔了一声:“怎么都是野菜?”

老太爷一震桌子:“想当年高祖征战四方,还不是以野菜——”

“啪啪。”

王莺拍了拍手,侍女鱼贯而出,依次呈上各色精美肉食,并有五脏切片等难得一见的“下等人专用食材”。

老太爷咳嗽两声,将话默默收了回去,王大夫知趣,筷子向锅中抢先一探:“爹,来试试这豆皮。”

老太爷哈哈笑着,含泪入嘴,儿啊,怎么这么烫?

王大夫终于露出了一抹微微的笑容。

俄而下咽,老太爷盛赞,并且抹了一把眼泪,王大夫知道,这么多年与家里的恩恩怨怨,算是一笔勾销了。

“你有一个好女儿。”

“你也有一个好儿子。”

二人开启了商业互吹模式。

当家老妇只当没听过这些幺蛾子,将王莺拉到身侧坐下,低声问起来这些年过的如何,王莺一听便有两股热泪,幸好母亲在旁帮衬,不然还不知道会有多么丢人。

嗯,如果母亲怀里没有王里脊的话。

老妇的注意力很快来到里脊的身上,王莺也必须去解释一下这猪心、猪肺、猪肝、猪腰、猪肚等的妙处。

“诸位,此为火锅,此为涮。”

王莺施施然飘渺如仙,长筷飞舞,一片片新鲜的脏器入锅,很快又随之飘飞上来,依次入每人碗中,是的,是公筷。

碗中碟料十足,一裹一蘸一舔,食指大动胃口大开,整个庭院里便再也没有了说话声。

一场亲手赚来的饕餮盛宴。

王莺喜极而泣,这其中付出了多少辛劳只有她知道,新的侍女花桐拍着她肩膀,小鹂摇着哭闹的王里脊也飘到她身旁,柔声劝着这哭哭啼啼的姐弟二人。

随着下人们进进出出,夸赞不绝于耳,同时坐上宾客笑容纷呈,酒杯相碰紧紧夹在筷子出击之中,偶有起桌离席寻找茅厕,竟也是难得一见的脚步匆匆。

平日很是注重饮食规划的女儿们难得一见提出了加菜的请求,腆着脸的羞样很是动人。

即使这样,在听到没有菜了之后,对面的男子也断然不会让出桌上的美食,除非——

“那么,斗诗罢。”

老太爷一声令下,就要王莺开启这次饕餮盛会的另一面,独属于王家的那一份荣耀。

王莺支支吾吾,脸蛋绯红。

糟了,自己哪里会做什么诗?背诗呢?可要是一不小心背到前朝的,那就是明目张胆抄袭,那要是背到后面的呢?万一背到什么诗仙诗鬼的名篇,岂不是把自己往写诗的火坑里推?

天哪,做王家人也太难了!

吃的正酣的王莺→→欲哭无泪的王莺。

见女儿不太对劲,王大夫摸摸胡子,立马知晓了自己这放养的女儿的难处,于是乎:“女子无才便是德,爹,你就不要为难她了。”

可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老太爷今天有点过于兴奋,收不住了,只得硬接下去:“我王家女,岂能无才乎?”

伴随着沸腾的火锅越来越冷,人们吟诗作对的兴趣越来越浓,以及王莺久久的不开口,场面顿时就黯然了下来。

小鹂替她再度捏了一把汗,花桐鼓起勇气,用招摇的小手臂替她加着油,唯独王老太爷,脸上一抹令人难以捉摸的笑容。

唉,王莺一叹,我是背诗呢,还是背诗呢,或者说,此情此景,又该背哪一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