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匈奴长歌 > 第二十七章 嗷嗷待哺王里脊

第二十七章 嗷嗷待哺王里脊

在汉代养一个孩子要花多少钱?

据不完全统计,除去上私塾等学杂费,健康成长到十八岁,也就是单纯吃8吨大米,大概是这个数:六十六两银子。

在汉文帝时,一两银子可以买到一石米,也就是一百二十斤,相当于现在的400元。换算下来,每年孩子的花销只有1400块,可以说是不要钱了,如果你的孩子还会割猪草、卖菜等农杂活的话,这个数就几乎为零。

那如果是一个患有先天性疾病生的孩子呢?

王杜鹃不知道,但她现在有一个面临这个问题的爹。

这已经是王大夫第十八次拨算盘了,每当他的手在算盘上的桉木算珠拨动一次,他的眉头就多皱一分。

儿啊,你咱这么费钱呢?

王大夫自认倒霉,生个女儿喜欢鼓捣做饭,买菜花钱如流水就算了,好歹吃了嘛,关键生个儿子还患上了一种难以启齿的疾病。

什么疾病?别问,问就是难以启齿。

你说是疑难杂症王大夫不会治就好了,也不是什么大毛病,偏偏这种病他会治,当年师傅留下的古籍里面就有这么一个秘方:先取名贵药材XXX,再取名贵药材XXX,还取名贵药材XXX,然后取太行山山崖上的XXX,最后用具有纯正男儿气概的XXX做药引。

XXX是什么?秘方嘛,都说了是秘方,自然要保密。总之,很费钱就是了。

虽然王大夫有的是钱,但也经不起折腾。

当王莺第三次来续灯油时,王大夫终于做了一个重要决定:变卖家产。

等到王大夫掏出地契的那一刻,王莺才知道自家原来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资产阶级,还是官道上有人的那种。

正所谓无官身轻王大夫,有钱体胖王地主。

王地主依依不舍地拿出东直门外那家大旅馆的地契,这家旅馆王莺有印象,叫做大客栈。

对,单名一个大字,因为它真的很大。

打陵城东直门进城的多是东海来谈生意的商户,他们头一件事就是进大客栈好好休息一番,洗去一路的舟车劳顿。

接着就是市中心那间胭脂铺子,名作焕胭霞,不用问,只要是长安的女子,没谁不用这间铺子的胭脂。

不!

看着王莺眷念的眼神,王大夫狠心把这个铺子拿了回来。他自然知道女儿意思,所以开始动城郊的宅子。

陵城西去未央宫,修的是只能农民住的破竹房;东去是商道,挤着很多小商小贩开路边摊的,都是低矮便宜的木板房;北去一马平川,匈奴虎视眈眈,为了迫害官僚们努力工作,在这里安置着他们的家人;南去有密林,是士大夫们最为喜爱的清净之地,所以有很多违规建筑。

那王大夫手里的是哪里的宅子?

当然是南面的。作为芜湖子的徒弟,王大夫没少投资这里,他深知密林建筑房屋间隙大,环境安逸,不仅是读书人的宝地,更是二世祖最喜欢的藏纳之所。

咳咳,不可描述。

反正王莺眼里面全是白花花的银子,大概可以把长安城的猪肉都买光,当然不是因为猪肉不值钱的缘故。

而是因为当今天子以前被这么称呼,所以人们有所忌讳,卖家少买家更少,唯独只有王大夫家照单全收。

这是一个祸患。

王大夫不止一次暗自忧叹,可是每看见女儿欢喜的神情,还有从她手下烹饪而出的美食佳肴,为了自己的胃,他也就忍了。

人生苦短嘛,不能上战场,吃点美食也是极好的。

总之,王大夫捏出两张皱巴巴的地契,干瘪着脸出门了。纠正一下,点灯不是因为深更半夜的,而是王大夫藏地契的地方比较黑。

当然王莺的脸也比较黑,原来自己有这么一个抠门老爹,害的她和她娘没有享受土财主侍女成群的日子——不过也好。

空气中突然传来一阵嘹亮的哭声。

王莺刚刚好起来的脸又黑了,这小崽子咋那么费事呢?

“鹂姐!”

“来了!”

小鹂手忙脚乱从另一间静室钻出来,小心合上门,嘱咐王莺小声点,别吵着夫人睡觉。

王莺指着哭声的源泉:“我觉得这个优先级更高。”

小鹂早已听惯自家小姐这些古怪的字词,她两腿一蹬,闪身进了王里脊专用的小屋子。

汉代都是泥巴地,黄土铺就的地皮与木制的房屋格外搭配,可是卫生状况不甚理想。为了宝宝的健康,王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将王里脊单独搁置在一个房间,毕竟婴儿从母亲体内带出来的免疫细胞百日后就会消失,汉朝的医疗水平并没有那么理想。

特别是王大夫瓶瓶罐罐里面满是金属元素的药丸,王莺是打死也不会允许这些药丸进入自己弟弟的体内。

又或者是隔壁张大娘端来的祈福用的水,里面漂浮的全是灰色的草木灰,都是绝对绝对不能给小孩子吃的。

科学大不过佛祖,这些天王莺属实体会到了什么叫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她眼睁睁看着鹂姐换好尿布,哄好孩子,然后乖乖守在睡着的王里脊旁边,替他轻轻晃动摇篮。

粉雕玉琢的肌肤摸起来相当嫩滑,又富有婴儿特有的红润,以及婴儿肥,所以无论是观感还是口感都相当不错。凑到近处方才感受到他温热的呼吸,还有不安分的小爪子,握住小爪子,王莺第一次觉得,这偌大的孤寂的长安城,又富有颜色起来。

像个家了。

可惜王里脊很快又哭闹起来,盘算一下,准是饿了。王莺便抱他去母亲那吃奶,却不小心听见几句爹爹的抱怨。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王家自然不例外。

王家不是没有亲戚,而是被亲戚们嫌弃。如今新添了人口,自然是要回家看看的。

“回祖宅吧。”

夫人轻轻趴在王大夫肩头,“莺儿都要十八岁了,还没回过家呢。”

王大夫抱住妻子因为生产而连日虚弱瘦上几分的身躯,心有忧叹:“好,等里脊满月就带回去,想必爹娘会高兴的。”

虽说知女不如男,可当真正听到的时候,王莺心里还是冷了几分,她松开捂住王里脊的手,带着嗷嗷待哺的王里脊踏进了屋。

终究没有家的味道。

王莺放下王里脊,便一头扎进了厨房:“给爷爷奶奶准备新菜。”

王大夫默然点头,又回去逗弄里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