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天下清明 > 第五十七章 给李国英挖坑

第五十七章 给李国英挖坑

实际上,顾辰在招揽读书人的时候,也是不分男女,凡是能够识文断字的,都可以加入天府书院。

但是无奈,最终只有一位叫夏梦丹的女子前来应征。

夏梦丹原是蜀中眉州人氏,就是历史上三苏的故乡,她出自眉州的书香门第,父兄因为参与抗清,清军年初攻入眉州时,在鞑子清算之下,她们家落得个家破人亡。

她在老仆的帮助下,外加她自己的机智与聪慧,求生的欲望,她带着最小的弟弟,乔装打扮之下,逃出眉州。

她和弟弟一路乞讨,挖野菜抓小鱼求活,千辛万苦之下,终于背着一口大黑锅,拿着两个破碗,来到了遂宁县。

原本她是想带着弟弟,南下江南寻亲的,恰逢顾辰带兵攻克遂宁,她在观察了这支明军的作风之后,怀着仇恨的火焰,毅然决然,决定加入明军。

当然,也有今天顾辰免费发放饭食,他们姐弟才吃了一顿饱饭,夏梦丹手捧着馒头,一番权衡之后,她觉得她带着弟弟,在这兵荒马乱的年月,很难走到千里之外的江南。

当一副乞丐模样的她,一脸锅烟灰,背着一口大铁锅,拉着一个小乞丐,端着两个破碗,前来应征读书人时,看呆了所有人。

但是,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经过一番考核,发现她真的是一位才女,还不是裹脚的才女。

顾辰亲自收下了她,也包括她弟弟,这就是买一送一嘛。

因为她的出现,顾辰和陈天骄兴奋了好久,只要有第一位女子迈出这一步,以后就会出现更多。

至于招揽工匠和郎中,也是革命军眼下的急迫需求。

各类工匠,只要有一技之长,匠作营用得上的人,统统都要,都可以到革命军匠作营参加考核,一旦考核通过,也发给安家的粮食和盐巴。

顾辰的匠作营和医护营,都急需人手,顾辰明白总是依靠缴获,根本就不现实,需要自力更生,才能丰衣足食。

并且以后的战争规模会越打越大,就需要更多的医护人员,他可不想英勇的战兵,没有死在残酷的战场上,却死在了缺医少药,这就是不可原谅。

再者说,受过伤的战兵,回到军营之后,会变得更加锐不可当,他们是军队不可多得的财富。

匠作营的重要性,一点也不比军队差。

因为按照顾辰的设想,有很多东西需要匠人生产和改进,比如他一直惦记的鸟枪,火药的改良,还包括一些商品的构想,都需要工匠去验证他的想法,成功之后,才能生产出来,毕竟以后有越来越多的人跟着他吃饭,他必须早点筹谋。

他需要提前储备各类匠人,先进行前期的生产和研究,先把各个作坊的架子拉起来,以后再行扩大。

至于第四张告示,主要讲了一个事情,那就是发动乡民挖坑。

具体说来呢,顾辰知道,再过不久,李国英就会得知遂宁之变的消息,紧接着是川东十三家会攻重庆。

而此时,满清在蜀中的军队,主要集中在保宁府,以及雅州、眉州、乐山一线,李国英想起大军救援重庆,必定经过遂宁县射洪县,确实,在那个时空的历史上他也是这样做的。

因此,顾辰就想提前给李国英挖坑,李国英作为此时的四川总督,又是青史留名的人物,他还进了满清的贤良祠,清史上都有单独一篇列传的人物。

顾辰面对他,不敢有丝毫大意,他只有利用自己熟知这段历史的优势,提前给这个大汉奸挖坑了。

顾辰拿出粮食和盐巴,鼓励所有人,不管是男人女人,还是老人小孩,都到遂宁的官道上去挖坑,亦或是破坏桥梁,收走各处渡口的船只。

他还鼓励乡民,一个村子,一个寨子,或者是一族人,承包一段官道的破坏。

在官道上每间隔一小段距离,就在路面上挖下两个大坑,大坑全是各种不规则的深坑,有的坑表面做成简单的陷进,大多数就那样亮着,一点不用掩饰,摆明了就是告诉李国英的军队,“喂,清军兄弟们,此处有坑,不能通过哦。”

最绝的是,挖坑之后的土,全部运到官道的半里之外,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李国英的军队想回填这些大坑,都要到官道之外去取土,运回来之后,才能回填大坑,一来一回浪费的时间。

幸好这个时代的道路,修建的最好的就是石板路,一般都是泥巴路,破坏起来效率特别高,就是石拱桥麻烦一点,但是也不复杂。

顾辰派出很多督坑官,指导乡民挖坑,挖好之后,负责验收合格之后,就发给他们对应的粮食和盐巴。

对于这件事情,顾辰还专门成立了几个巡查小队,负责监督,防止督坑官和土豪劣绅相互勾结,套取紧张的粮食和食盐。

以至于这件事,在这两个县,最后演变成了,所有人见面之后,第一句话就问道:“喂,你今天挖坑了吗?”而不是原本的问话,“喂,你今天吃了吗?”

关于这张告示,陈天骄曾经一脸疑惑地问顾辰,“征东将军,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弄的这样复杂?”

他一脸笑意的回答道:“天策上将,我这是赈济百姓啊,我知道蜀中百姓这些年过的很苦,所以呢,我想让他们过一个好年。

但是,又不想让他们不劳而获,就选择发起以工代赈,这样一来,他们得到了粮食和盐巴,可以过上一个美美的年,而我们呢,也达到迟滞和延缓李国英进军的目的,一举两得嘛。”

陈天骄又问道:“额,什么是以工代赈?”

顾辰解释道:“比如某地糟了灾祸,就拿最常见的旱灾来说吧,一个地方老天两年没有下一滴雨,官府就会调集粮食,准备赈灾,而赈灾的最好方式呢?

不是将这些粮食,直接发给那些百姓,而是组织灾民,兴修水渠水塘,加固堤坝,疏通河道,而发给他们的工钱,就是赈灾用的粮食,等到这些水利设施都修好之后,这个地方就会逐渐摆脱靠天吃饭的弊病,这就是最常见的以工代赈,而且一劳永逸,福泽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