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司马长戈名士剑 > 第16章 再访岑大人

第16章 再访岑大人

几天之后,文锦将石崇三人邀至家中,先拿了些丝绸、瓷器样品,三人比较满意。

而后又引入一密室,拿出一些甲胄、弓弩样品来,文锦带着歉意说:“甲胄弓弩本来也没有任何问题,结果不知道怎么被校事给打探到,报给了皇帝,这就有点麻烦了。岑大人只能从武库里弄来些陈年朽坏之物。我和范江商量了一下,我们可以找人修复这些器仗,费用由我们出,不知三位意下如何?”

石崇很爽快的就答应了。

文锦又接着说:“建邺城里耳目繁多,我们打算转移到京口,那里有我们的一个作坊,可以秘密从事这件工作。”

三人也没有异议,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

晚上的时候,文锦突然到客栈找到石崇,也不说话,拉了就往外走。客栈门口停了一辆车,两人上了车,文锦只说了一声“走”,车就直接进了岑昏家。

石崇一下车,就被直接领进了内室。

岑昏已在上首坐定,石崇刚要行礼,岑昏摆摆手,指着右侧案几,道:“请坐。”

石崇款款坐下,看着岑昏。半晌,岑昏开口道:“朱兄胸有丘壑,谈吐不凡,见识气度远在诸商之上,此行建邺恐怕不单单是贩几匹马吧?”

石崇微微一笑,答道:“岑大人言重了。区区一介行商,苟活而已,哪里能够像大人那样高瞻远瞩?”

岑昏有些黯然地说:“我估计北朝早有南下之计。前一阵子,建平太守吾彦上奏说:这些年,不断有大量的木屑从长江上游冲下来,今年则少了很多;说明晋军在益州的水军船舰,建造的已经差不多了,正在加紧训练。吾彦预计,就这一两年,晋军会水陆并进,挥师南下。”

石崇吃了一惊,掩饰地笑了笑,说道:“既然吾太守能够洞察毫纤,何不早做准备?就算今日开始料兵讲武,也足以威慑北军。”

岑昏苦笑着摇摇头,说道:“谈何容易啊,吾太守要求增兵建平、西陵;留都督要求增兵武昌、江陵;建邺亦需重兵留守;土顽山寇也要分兵震慑。陛下也是捉襟见肘啊。况且,建平一带地险路艰,增兵容易,转饷困难,万一晋军只是虚张声势,岂不是劳民伤财?”

石崇略略舒了一口气,试探的问道:“岑大人乃是陛下亲信之人,也是个明白人,早晚总能觅得良机,在陛下面前指陈天下形势,说不定陛下因此觉悟,南朝军政就此焕然一新。”

岑昏嘴角略微一翘,哼了一声,说:“你一个外乡人,哪里知道朝中之事?我能保住脑袋,已经很不容易了,国事还是尽量少谈为妙。”

“噢,”石崇漫应了一声。

岑昏俯身下来,低声说:“以足下之高见,一旦晋吴交兵,其势将如何?会不会像当年魏灭蜀汉一般,一战而溃?”

石崇对此早有腹稿,于是沉声答道:“蜀汉一战而溃,实赖邓征西之奇谋。蜀汉虽然国小力弱,也有十万甲士,如果背城借一,魏军亦难免狼狈。今天,吴地纵横千里,控扼江汉,实力远非当年蜀汉可比;吴军素习水战,兵精粮足,沙场指挥,皆是后起之秀。魏武曾率数十万精锐,赤壁一战,铩羽而归,足见长江之险,实难逾越。就算晋有灭吴之志,亦恐不敢贸然兴兵。不过……”

“不过什么?”岑昏看着石崇,急切问道。

石崇接着说:“不过晋强吴弱,事之昭然。一旦兴师伐吴,必定四面出击,就算战事胶着,吴也必然因此而凋敝困顿,人心离散,不过就是勉力支撑几年而已,终无取胜可能。岑大人难道不为自己将来做打算吗?”

岑昏有些惨然,散漫地应道:“我受陛下皇恩,拔,自寒微,给事左右。设若国有不讳,自当死节以应之,还有别的路可以走吗?”

石崇正色说道:“少府大人的见识真是浅薄啊。我听闻孟子说过,‘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为汤武驱民者,桀纣也。’又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现在吴国势日蹙,人民离叛,败亡只是时间问题。大人所谓之死节,在下以为,不过是愚忠罢了。为一夫尽忠,其死也是轻于鸿毛。”

岑昏警惕地看着石崇,说道:“你是想说服我做晋军的内应吗?”

石崇哈哈一笑,道:“那倒不必。既然无力扶危济亡,以少府大人之才,将来若能与北朝合作,出仕州郡,抚纳亡散,安辑一方;以在下之见,这才是大忠大义。此所谓,‘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仁在其中也。’”

岑昏低头半晌,缓缓道:“朱兄慷慨好义,也曾听舍亲谈及。若是有幸,当有后会之期。不过世事难料,敢以家室为托。”

石崇连忙施礼道:“大人言重了。贤亲于我也有救命之恩,大人所托,敢不尽力。”

岑昏面露喜色,起身吩咐仆婢端上酒来,一边喝酒,一边谈了一会儿所贸易之货物,以及南北的行情。

岑昏问道:“足下何时动身北上?”

石崇答道:“在下正有一事相请。此间生意了结之后,在下欲西上成都,看看蜀锦行情,合适的话,就贩运到中原去。不过,长江峡路目下恐怕防范甚严,此事还想请少府大人代为周旋。”

岑昏微微一笑,说:“这事不难,过几日我给你办张通关文凭即可。”

石崇一揖道谢,看看天色已晚,便告辞出来。在门房寻了文锦,就一起回去了。

过了几天,文锦过来送上通关文凭。石崇留下王彰在京口照看货物,自己带了石季鹰溯江而上,奔成都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