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南明最后一位太子 > 第六十六章 言官之祸

第六十六章 言官之祸

随着孔有德的自尽,桂林之战的案例教学也到了尾声。

李定国同后世的老师一样,向自己的学生问起了中心思想:

“殿下,桂林之战已经讲完,

以殿下看来,我军为什么能赢,

而敌军为何会败?“

“这不就是后世的阅读理解吧,这可是我的特长。”

朱慈煊想了一会儿,便侃侃而谈起来:

“学生以为,老师能取得桂林大捷,不在乎以下原因:

其一,老师用兵如神,非敌军主帅孔有德能比;

其二,在老师统御之下,我军将士同心,而建奴主帅不合;

其三,我军主帅用兵谋而后动,重视敌人;而孔有德自负,轻视我军,没有及时将周边军队调回守护桂林;

其四,天助我军,我军发现了通往城内的小道;

其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敌军中许多官兵投降,作了内应….”

朱慈煊一连说了五个原因,

除了第一点外,李定国均是连连点头。

待朱慈煊说完,沫天波又补充道:

“为师不懂兵法,但为师清楚记得,晋王用兵之前,制定了约束部下的兵行五要:不杀人、不放火、不奸淫、不宰耕牛、不抢财货,此乃得民心的创举呀。”

“这也不是定国一人功劳,若非秦王全力相助,也决然难以做到。”

令朱慈煊奇怪的是,李定国竟然挥手为孙可望说起了好话。

“老师何必谦虚,那秦王哪有这等好心?”朱慈煊愤愤不平。

“殿下所言有失公允,秦王那时候还算忠心,尚且能礼节上尊重陛下,”

令朱慈煊大惊的是,沫天波居然也为孙可望辩护起来。

只见他叹了口气,恨恨道:“桂林大捷本是好事,却不料后面被小人捣乱,反倒是弄成坏事。”

“两位老师,这是为何?”

朱慈煊并不知晓,很是好奇。

李定国神色肃然,默然不语。

沫天波接着说道:

“晋王攻破桂林,抓了投降清朝的陈邦傅父子,便将他们押解到了贵阳。秦王大喜,发布告示说:‘逆犯陈邦傅肆意抢劫进贡给皇上的礼品,抛弃、掠夺皇宫女子,此逆不想着去建功赎罪,反而公然背主反叛。如今逆贼已被拿获,自当剥皮并传示云贵!‘“

说到这里,问朱慈煊道:

“殿下觉得秦王如此处决,是否太过残忍?”

朱慈煊知道这陈邦傅。

他曾是南明的庆国公,跋扈殃民。昔日,清军进逼平乐,陈邦傅“竞拔营而去”,逃往柳州,清军直犯桂林便降清军,诱杀宣国公焦琏,并以浔州降清,又为清军取下平乐、清远,被封庆国公。

“如此逆贼,就该当众剥了他的皮,以正效尤!”

朱慈煊咬牙切齿,恨恨回应。

“殿下也是明理之人,”

沫天波瞧了瞧李定国,又叹气道:

“可惜朝中有些人却不这么认为,秦王的这个决定竟在朝廷中引起了一阵不小的风波,可以说,对秦王冲击很大。”

朱慈煊啊了一声,抬头见李定国侧过身去,看不到他的神情变化,但身子却是动了动,显然也是有所触动,不由更加好奇,静静听着。

只听到沫天波继续说道:

“当时,朝中有一位叫李如月的御史,得知陈邦傅被剥皮,马上上奏朝廷弹劾秦王,给孙可望扣上了‘擅自杀害勋臣,就像王莽、曹操一样僭越窃国的奸臣‘的大帽子,要求朝廷除掉这个国家大患。“

“又是这群该死的言官!”

朱慈煊前世对明朝后期的言官印象就不好,此时听到这李如月竟然如此荒谬,气得一拍桌子,怒道:

“如今国难当头,这李如月不思如何帮助朝廷渡过难关,不思怎样去完成抗清复明大业,反而唯恐天下不乱,大放厥词,故意挑拨父皇和大西军的关系,这不是逼着秦王有异心吗?”

“殿下有此念想,实乃社稷之福,”

沐天波乃是实务之人,心中对朝中御史喜欢捕风捉影,胡乱弹劾早有不满,此刻见自己学生心中所想,不由大声赞叹。

李定国却是奇怪的望了他一眼,道了一句:“陛下如今有这想法,定国真是万辛。“

原来,李定国认定这是朱由榔借着朱慈煊之口说给他听的。

朱慈煊心中无奈叹了口气,顺着李定国的话笑道:

“父皇平日里常在学生面前说,这些言官喜欢捕风捉影,搬弄是非,耽误了许多大事。

父皇还说,这太平盛世也就罢了;乱世之中,我大明的敌人是建奴满清,凡是脱离此的,皆为叛逆之举。“

沐天波的神情闪过一道诧异之色,但瞬即恢复了平静,正色道:

“原来陛下也有此念头,兴许沫某应该趁此机会上书陛下,废了这御史言官风闻弹劾之权。“

“这万万不可,“

李定国脸色陡变,劝阻道:”御史言官之权乃是太祖定的国策,岂能更改?倘若秦王真得问心无愧,何必在乎李如月的片言片语呢?“

说到这里,停了下来,低声道:

“若是让人知道,陛下因为定国而擅废国政,那定国真得成了曹操、王莽了。“

朱慈煊没想到李定国那么惧怕别人的议论,心中不由惋惜:

“但凡合格的政治家,都不会因为惧怕别人的非议而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李定国虽然是军事天才,却无政治家的天赋。当历史的洪流把他推上政治舞台,兴许就已经注定了‘安邦定国’的破灭!“

于此同时,脑海里另一股声音响了起来:

”晋王老师,你这么清高,整治那些言官、政客的事情就交给学生办吧,你只要帮着学生大杀四方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