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世间路之山阴林家 > 135 造车

林荃在登州,根本不知道东北的情况,要是知道了买粮这么麻烦,或许他也就打消了贩粮的想法。人做事就是这样,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无法止损。前世爷爷常常说,一旦迈出了左脚,右脚就会跟上。有的时候,人做事动力就是靠一种惯性,这或许也能称之为势。

要知道,传统文化中,势是一个不可以忤逆的存在,大的方面来讲,四季轮转日月不息,都是大势;人也可以造势,但是造势的人都是英雄,英雄造势也不能违背大势,而沿着大势来造小势,例如朝代更迭,家族的兴衰,这些都是人之所为。

因大势造小势,就是所谓的生前死后事,生前事此生事死后事,都是一事,若人仅仅是满足于一生所得,那就不能称之为造势之人,庸庸碌碌之人是也。

林瑶夫妇虽是农户,但也是造势之人,他们兴家业,办学堂,这是最清晰的家族兴盛之道,家族即乡梓,以家族之兴旺带动乡梓之兴盛,非是十几年之功,而是几十年,几世人之功;林茂借家道中兴之势,资助家贫学子,为地方修整文脉,同样是在这条路上;作为他们的家人,林荃也是反复思考这些问题。

冬的清晨,天空已经晴朗,林荃习惯去宅子后面的山梁上,看看东来北去的白河,尽管已经干涸,但是依然充满了神秘感,这片土地自己还不是很熟悉。等待太阳从东山爬出来。此时,吃完了早饭的姜媛也会从山道走过来,每次都是这样,带帽的夹衣把人包的严严实实,裙摆随着微风飘摇,身后的灵儿远远地跟着,姜媛总是提起脚跟,用脚尖在那里颠来颠去,两人就在这宽阔的山梁上,来回地悠荡。

上林庄是好风水,从山梁望去,南北十里尽收眼底,远处连山起伏,中间小岭依次,最西边的官道店,就像拴在线上的珠子,这边扯着山阴乡,向北扯着栖霞城。

早晨的炊烟刚过,有烟火气的地方就像仙境,大大小小的宅子杂乱无章地堆在一起,雾色中,勤劳的人儿就在宅子间穿梭忙碌,大路上拾粪的老头已经开始往回赶了,林荃喜欢慢,这时代的日子总是慢。“媛姐姐,人这样不好么,慢慢地老去死去,非要那么挣扎,你不觉得太累了么?”

“是呀,当我老的时候,我希望还是在这里,跟你一起看着他们。”

太阳怕出来后,先洒在山梁上,整个河谷开始忙碌了,骡队开始出发,清脆的铃铛声传遍河谷,就成了固定的报时员。

“人活着,就是责任吧,有些事义不容辞。”

姜媛点点头,无论这个小男人说什么,她都是赞同,反之亦然。

“荃弟还要试试功名吗?”

“为什么不呢?”林荃看着姜媛,她已经习惯将头依靠在林荃的肩膀上。

“功名,公公婆婆和子美一直在追求,所作所为已经不是名利二者能描述得了。”姜媛很是了解林荃的心。

“确实如此,父亲曾给我讲过,一方文脉的事,他已经衣食无忧,做一乡老即可,或许去考考院试也是不错的。”

“公公是资助了不少学子,一品阁刚开业那年,生意也是不好,子美就买了一半的货,也是帮忙撑起了这个买卖;八角楼也是,早间都是给府学做饭,后来也是公公帮忙从福山那里雇了厨子,才慢慢好起来的。”

“你这买卖都是林家帮忙的呀!”林荃也是惊讶,怎么父兄都没有讲过呢,“看来你以身相许是应该的,毕竟林家帮你了。”腰上被狠狠地掐了好几把。

“我也帮过你们呀,那些时文集子,登州府能有吗?都是我托父亲和外公一点点从各地搜集来的,若无这些集子,这几位举人考得取么?你们林家才占了我大便宜,我费了多少劲才弄到的,都是直接拿给他们抄写,那是几百两银子能比的么?”说完,姜媛故意撒娇,“你这坏蛋,占了我的集子,又占了我的身子,得了便宜还卖乖。”

林荃无法,只能按照规矩,蹲下背起姜媛,沿着山巅走了一个来回。姜媛架子大,又不老实,只是一个来回,一二百米的距离,就把他累得两腿发软,看来人还是不能放纵自己。找个松软的地,把姜媛丢下,冬日天气冷,又不能坐下,两人就这样相互扶持着,看着山下人来人往。

春节以来,诸事平定之后,林荃也家财万贯,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了。

回家后,林荃就着手与林荀安排运粮的事,为何要与林荀合作,他很优秀,是一方面,另外,家族中兴之事,也是家中子弟来完成为好,如果能力允许的话。前世的家族企业与社会企业之争,林荃以为是伪命题,除非大到无法控制了,必须引进外人了,否则一切就是家族企业,家族产业。

提出家族产业发展受限命题的人,心是坏的,他想当然地认为家族企业的发迹都是恶行累累,都是剥夺与剥削的产物,变私人为公有,觉得公有才是正义。其实,任何时候,都是主体发生了改变而已,社会关系并无太多的变化。

说白了,一种斗争的手段。

林荃在不断地在规划协调运力,此事最为繁琐,也最耗精力。林荃当初只是个主意,买了粮,没想到对自己来说,最难的是卖粮。买粮由惠娘去做了,其中辛苦不得而知,只见惠娘因为操劳,此后的每次见面都会黑一点、瘦一点。

登州在山地的运输条件差的要命,都是山路。平原地区两头牲口就拉的骡车,到了丘陵就要四匹六匹,无形中将成本翻倍。牲口比人贵,吃得比人多,甚至可以说,比人过得还要好。而登州本身贫瘠,养牲口所需草料刚刚能自足,豆料占据了大量的耕地,好在都是秋粮,在夏粮之后种植,但这也是造成在登州运输成本降不下来的原因。很多时候,豆料都需要从外地运进来,对粮食这种微利大宗贸易来讲,确实成本不好控制,当然荒年例外,即使进口豆料,依然能够赚钱。

改进运力的办法不是没有,就是造更适合运输的车子,修更好的马路,最好是水泥路,当然这是不可能的,那种三合土的官道,就已经很不错了,这是冬季路还硬实,运粮还算便利。

马车的问题在那木制的车轮,车轴很笨重,摩擦力大,速度慢,承载量低。走起路来吱吱呀呀,也难听的很。

林荃见过好的马车,都是用钢做底架上的承载梁,那种浇铸的圆棍,很是沉重,所以,大部分用的是木制的承载梁;车轴使用的是包铜的囊状轴,铜的硬度刚刚够,但是磨损太快,即使是青铜,磨损也快的吓人,这就造成了马车的车轴造的很大,车体都造的很小,尤其车厢,就那么一点点,沈家的马车也就是能坐两人。就是这样,车轴也要每年一换,而且刚性也很差,遇到不好的路面,极容易车轴被扭力撕裂。林荃见过许多损坏的车轴,里面没有滚轴或者滚珠,就是轴承在这个时代,还没有被广泛应用。

林荃在之前海边贩鱼时,就考虑将车轴换成现代的滚珠轴承,当时家中正好有一些钢,也在山阴的铁匠铺里打制滚珠,效果很不理想,小圆球真的不好敲,靠锻打肯定不行,浇铸打磨也不理想,简单说,就是标准不统一,很难做到珠子的直径统一,毕竟这是一个标准化的机械加工的事,单纯靠人工打磨确实很难。

今年年后回到山阴,林荃索性将滚珠改成滚轴,那种中间圆柱,两侧椭圆的滚轴,外面包囊也好设计,变成滚轴后,全部部件,都可以用泥范法浇铸,再一点点打磨,工艺简单了好多,只是生铁太脆,也不知道承载力如何,最好还是锻打。

铁匠铺加班加点,浇铸出一副车轴,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打磨,同时木匠铺也着手改造车架,这些都是没有技术难度的事。这样,用滚轴代替滚珠,两边加上盖子,倒是简易,这些技术都是现成的,无非是铜改成了铁。当前,生铁的浇铸是没有问题的,熟铁浇铸在这种铁匠铺不行,温度达不到,只能锻造。总之,滚轴代替滚珠之后,技术条件还是能够达到。

肯定没有前世滚珠的轴承好用,但比木制的车轴轻快了不知道多少倍,加上钢制三角铁做车轴支梁,骡车尺寸比原来放大了两三倍,运载能力增大的同时,所用的牲口,也从四匹变成了两匹,运力相当于提升了五倍左右,一辆骡车,十石不到的承重,也是惊人的重量。

在轴承里面灌注牛脂,润滑效果比豆油好许多,从正月二十一开始,铁匠铺就陆续造出这种滚轴车轴,再用半个月的时间慢慢试验,慢慢改进,这样陆陆续续改造了几辆大车。三月中旬,林家骡马队已经有十几辆大车在使用了,车队在登州的山地也能一次性运二百石粮,速度也快了好多,平地更是快速,从龙门渡到莱西乡,也就不到一个白天的工夫。

当然,目前的运力很是要依靠那些骡马队,不过很快就可以部分替代他们。

运力问题可以缓慢解决,林荃也不知道现在需要什么样的运力,毕竟市场需求现在并不明显,无法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