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世间路之山阴林家 > 34 重提山阴故事(2)

34 重提山阴故事(2)

林瑶的工作主要是石氏在的时候,定下的打通商路的策略。目前也就是青州到登州的骡马店,林瑶主要打算是承担其中的一部分货运,主要是跟沈家一起做,当然有很多合伙人,沈家主要是栖霞到福山,然后再向东西向分流,沈家在骡马店上的生意比林家大得多,主要是占了登州黄县和莱州这些城市的地利,而林瑶触角已经延伸到莱西平度地,也就是沿着胶东山地与胶莱谷地的边缘,走的地方都是小县城,例如仁兆县城,还不如林荃前世的一个村庄大。就是将骡马店进行了一下整合,林家在牙山西面的西留观里杨庄等地或买或自建了几个自己的骡马店,委托亲戚或朋友经营,都是当地人。

西留是大镇,比山阴大得多,地形上像是卡在入山的咽喉上。莱阳往栖霞走的物资必须先经过西留,然后沿着河谷到观里到杨庄,再向北到栖霞,向东到山阴,林瑶这一布局是十分巧妙的。

林瑶本来是打算让林荃继承的,但是林荃似乎并不在意,或者他折腾砚台墨汁花费了太多时间,骡马店去的不多,倒是老大家的林荀,总是跟在林瑶后面,林瑶也很喜欢这个孩子,带他出去比林荃多得多。

林瑶也隐隐感觉,林荀在经营骡马店方面比林荃要优秀很多,与人打交道很是主动,有点像自己的老丈人,是个闯天下的人。不过再怎么讲,林荃也是第一继承人,除非林荃林茂都不继承,那才轮的上林荀。

林家也在考察林荃与林荀,看看谁将来能继承二娘这一家主的位置,其他孩子要么没有这个潜质,要么要读书。林瑶与二娘两人讨论了好几次,毕竟古人的平均寿命很短,孩子慢慢大了,要好好培养。林瑶也看到林荃对骡马店的事宜不怎么热衷,喜欢自己折腾事,而且还都很成功,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他放了点心。

最主要的是林瑶想要看看林荃在举业上有没有可能,所以也不催他,林荃也经常去学堂读书,家中的时文本子都是他从姜媛那里淘来的,林瑶也是有点期待的,并没有下决心让他继承自己的事业。

林荀则十分喜欢骡马店这种氛围,喜欢到处交朋友,总之,在这个氛围下,林荃已经八成失去了继承二娘家主位置的可能,当然,林荃志不在此。

林荀也在麦收之后,顺利地全职进入骡马店,主要负责物资的调运,这样林家骡马店也是成了规模,林瑶是那种布局者,林荀物流,林德润看店,也是分工明确,各尽所能。

关于造墨技术,林荃希望家中的晚辈们都来学习一下,毕竟这不是什么难学的事。家中子弟除了林莫其他年纪都不大,根据爱好自己选择参与的环节,当然可以全环节参与,以后如果有变故,这也可能是一门安身立命的手艺。

在农业社会,傍身一技是最后的救命稻草,林茂虽说是读书人,榨油、育蚕种、放蚕、缫丝甚至制砚、做衣服都是样样精通,这是这个年代人用血留下来的经验,至于傍身之技还是不能活命的话,那就是命了。怨不得人事,只能恨天命捉弄人。

最终林荃拿了墨窑的八成分润,两成入了公账,毕竟公账补贴学堂的开支,压力越来越大,林瑶生丝的利润也有两成补贴给了学堂,二大娘家也有一成半。

墨坊是林荃的私账,岂不知,这墨汁的生意,后来竟比林家的生丝大了许多倍。

不说墨坊的事,农家过年是个大事,新衣服新的吃食,一年中,唯有春节可以大吃大喝,无需考虑误了农时。

林家在骡马店的帮衬下,实际上是山阴最大乃至栖霞县也是数得着的春节商品零售商,今年更是在林荀的调度下,山阴外运的手艺品每隔几天都会发几车出去,整个山阴人,可以说赚得盆满钵盈,家中更是喜气洋洋。

如果不是林瑶性格谦逊稳重,二大娘精于算计,不许在乡间漏财,林瑾早就飞上天去展现他的农村老财主的本色。

公账合账之后就要过年了,林瑶与老二家不用说了,也不比县城里的大财主差。

林荃不得不感慨父母的远见,一个骡马店,盘活了林家。

冬日里,不说外乡人,就是山阴人尤其那些少年,学堂散学后,哪怕步行三四里,总是喜欢到这里来转转,看看骡马帮有没有什么新鲜物件,听听这些走南闯北的汉子讲讲外面的花花事,也算是开眼,也是冬日少有的娱乐。

农家冬日也做手工,那些麻袋呀啥的,在这个时候,就是通过骡马店送走。

外出联系的事就交给骡马店,骡马帮本身就收购,虽然大部分手工值不了几个钱,但总归是补贴家用。一开始,大家都寄存在骡马店,林瑶就负责给推销出去。后来量大的时候,骡马店也会主动出去联系大的买家。

这就是林荃前世的物流中心。林家特别注重商业信息的收集,对需求关注的比较多,林荀来到骡马店后,他就专门负责收集这些信息,以便林家进行低买高卖。

山阴相对于其它乡所要富裕的多,大多是林家骡马店的功劳,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山阴手工业的发展,尽管都是分散的,以户为单位的产业,当量多的时候,就会形成产业,如麻袋、秸秆做的草帘,以及后来的鞋靴。

冬天合账后,老二与林瑶家里各自又多了百亩,不过不是山阴乡的地,而是翻过牙山,在山南的地,都是通过亲戚,主要是林芙所在的桃村孙家收集的。也意味着,林家终于也算冲出山区了。

石氏在的时候,林家不许放印子钱,也是不灭别人的门,生意拆借是肯定有的,利息也是有一点点,胜在稳重。这些地是林家粮食买卖的收入,自家再填一点。

农村的地也不是那么好收的,林家也不是光收地,也卖地。一般情况下,农民卖地要么自己种不了,租出去又不划算,不如卖了;要么家里有事,如儿女的婚事,需要用钱,林荃大伯娶妻就卖了五亩地。农民手里有闲钱的时候,也会买点地,总之,在这里,太平盛世时期,土地是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不断流动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