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世间路之山阴林家 > 6 做砚

林荃伤好之后,要回村感谢一下那些在受伤期间看望自己的人,上林庄下林庄肯定要去露露面的。骡马店那里自己也帮不上忙,林瑶的意思是大病初愈,尽量少劳作,到处散散心,养养身体再说。

我乐草堂是经常去的,林瑾下课后也喜欢陪陪侄儿,喝喝茶,聊聊天,天南海北地扯扯。林瑾人生中有几个重大事件,被他反复提及,比如院试,比如定亲自己写的诗,当然现在提到最多的是他的草堂,就是这个培养了东三府案首的草堂。

对于草堂,林瑾是寄予厚望,他最大的遗憾就是草堂的学子太少了,很多家庭不乐意把孩子送来进学,他的束脩已经低到一年只需要两刀土纸的可耻地步,已经给读书人丢脸了,但还是有很多孩子来不了。

林瑾可不是读书读傻了的人,怎么说,也是二嫂三哥三嫂手把手教过的人,他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无非是成本太高了,读书的开支占家庭比重太大。笔墨纸砚除了纸,都不便宜,还有吃住,住到好说,林家免费提供,但是吃的就不行了,林家不可能免费提供,都是半大小子,半年就会把林家吃光。好处是他们都自己带米面来做,就是借用林家的菜园种点菜,也是简单。

叔侄俩掰扯着,如何能降低学习成本,吃饭没法降,那就从笔墨纸砚上入手,林荃建议从大批发商那里多屯点货,反正又不坏,另外也可以自己做,其实这四种东西都很简单,精致的咱们做不出来,简陋的肯定能行。

林荃来的时候看到家里有块磨刀石,就信口说道,“比如这个砚台,山阴的石头很多,做碾子与磨的石料不行,还有那种一捏就碎砂石也不行,我看,磨刀石就不错,尤其最细的那种磨刀石。”林瑾对山阴熟,“咱们这里也产磨刀石,最好的是知遇庄西沟,是你家的地,明天去看看?”

“好,不过,我们就是做那些最简单、最便宜的哈”林荃补充道。

“那是肯定的,太好的你也做不出来。”林瑾不屑地说。

这样第二天,两人步行牵着驴子绕过两道沟,很快就到了,林荃姑奶奶、林瑾亲姑姑就住在知遇庄,表叔表兄也是不少,很快就在亲戚的带领下来到西沟。农村的人大都在种地之外,另寻一门手艺,石匠泥瓦匠木匠每个村都有,上林庄的林虎,虽然平时赶马车,但人家标准是个木匠呀,表叔范景就是个石匠,精瘦的身子,扛着一条的钢钎,极其威武地走在前面。很快就挖了几块石头,最细的磨刀石的那种,淋上水,摸一摸就能感觉到石块的细腻。

范景家里,大小的凿子一大堆,大家就开始下手,林荃和林瑾都是“学徒”,范景一阵子工夫就将石头劈开成几块,表面用各种工具不断打磨,先粗后细,一点点地磨,终于两个小时工夫,石头一面呈现出镜面的光泽。

林瑾拿出墨条,一点点研磨,一开始吃墨比较重,研了两遍后,吃墨就开始浅了。“确实是做砚台的材料。”林瑾感叹道。

当然一块好的砚台,有很多标准,现在他们求的是最低标准,能对付着磨出细墨就行,不要求砚台的存水率这些高级标准。接下来,就是做砚台了,切石是范景的专长,打磨那是木工的特长,村里人一合计,整套工艺就拢成了。

如何打磨抛光是砚台加工的重要环节,林荃想起前世看到的玉石的打磨方法,就问表叔们,知不知道。不得不说,古人的见识还是很不错的,石匠见过,木匠没见过,大家合计着弄一套玉器加工的工具,水床很好弄,简单设计一下就能做出来,各种陀也简单,乡所就有铁匠铺,玉器的雕琢与木工的雕刻原理上很多相通的地方,很快大家就造好了一套,不管像不像,能用就行。

半个月以后,知遇庄砚台作坊就产出了第一块圆形的砚台,范景也成了作坊的掌柜。林荃因为家里提供石料,所以也算是作坊的东家。因为此事是林荃所起,所以林瑶没有争利,把份子都给了林荃,不多也就五厘,是林瑶定下的,把大头都给了他姑姑。

林荃自荐成为作坊的东家,他很直白地对范景讲,你做不了东家,只能做个管理工坊的匠人。范景也没有反驳,其实他就是这么一个人,反正赚钱,怎么都行,还是表弟的儿子,不会害自己。林荃对范景的要求是技术不能藏私,有学徒要用心教。知遇庄的人拿走了绝大部分份子,也说明林家完全不在意这些作坊,在意的是销售的途径,必须让他们来销售。林瑶通过骡马店,到处寻找好的石料,控制上下游,所以也算是一桩好买卖。

我乐学堂通过林茂的介绍,比市价低好多,从登州一品斋文具店进了一大批笔墨纸。而且,一品斋也开始为知遇庄销售砚台,当然大部分的便宜砚台还是现金交货,林荃自己尝试做了几方砚台,前世的书画工夫还没有落下,看到好的材料,林荃实在不舍得暴殄天物,好好给设计一下造型,刻上有寓意的图案,写上有寓意的词,就是精品了,他把这些砚台通过罗马帮带给林茂,让他放在一品斋寄卖。

知遇庄的砚台越造越精细,材料也越来越好,胶东大地有许多山石是可以做砚的,当然比不上四大名砚,甚至不如鲁砚,但也有很好的,文登小浏山南麓的石头就是很好的代表,发墨极好,磨出的墨细且亮,林瑶托人将此山买下,也是占了一块好处。

林荃要求知遇庄多造普通砚台,不要去追求精品,毕竟是给老百姓用的,老百姓对细节的追求并不那么细致。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匠人的质量不行,会雕刻、会造型的人太少,而培养又需要时间,这也是他不让范景藏私的原因,寄希望于有高手出现吧。

当然好的材料,务必做出精品。所以,林荃也用自己的私房钱,在知遇庄建了一个专做精品的作坊,自己下料,与那些优秀的匠人分利,范景他们也很乐意合作。

某天,林瑾发现,做砚这事与自己已经没有关系了,不过他并不在意,只要有砚台用,其它的事,并不重要。砚台的问题解决了,剩下的就是墨与笔,笔不难,好的笔很贵是不假,但是便宜的也很便宜,而且笔是耐消耗品,一支十几蚊的普通笔,可以用半年,所以略过,剩下的就是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