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春秋风云録 > 第428章 浅薄啊

第428章 浅薄啊

郑国的危机解除了,诸侯也准备撤军。

公元前554年春季正月,晋平公组织在鲁国的督扬即祝柯,今山东济南市槐荫区搞了一个大型聚会。还好,当时也没有对春节的狂热,否则年都过不好。

这次聚会的主题,一者重申湨梁之盟,再者主要强调一点:大国不要侵伐小国。

晋平公宣布完这一条,随后就逮捕了一个人邾悼公。其实,鲁国比邾国地盘大,但是邾国比鲁国猛齐国进攻鲁国北部,邾国就进攻鲁国南部,加上东面的莒国,害得鲁国多次三面受敌。

会后,诸侯大军驻扎在泗水边上,直接划定两国边界,以漷水ku山东省南沙河,源自滕州为线,把昔日邾国侵占的漷水北部的土地,全部划归鲁国。

总算依靠晋国,出了口恶气。

像邾国这样,表面上跟从晋国,暗地里却总是追随齐国的步伐,必须严惩。现在,辛苦打劫到手的土地,就这么轻而易举的原物奉还。

处理完这些杂事,晋平公先率领一部分人马回国,六卿随后。

虽然六卿级别比鲁襄公低一个档次,却是晋国的实力派人物,而且是来替鲁国报仇的,鲁襄公怎敢怠慢?特意设宴招待他们。

跟当初的鞍之战一样,鲁襄公也不吝啬,学着老爸的做法,赏给六卿三命三等级别车服,另外军尉、司马、司空等都赏赐一命车服。

尤其是荀偃,给他增加五匹锦束,玉璧,四匹马,另外还赠给他吴子寿梦的铜鼎。

那铜鼎是当年吴子寿梦赠给鲁国的,绝对是个宝贝,一般人没资格拥有,现在也不知道埋藏在哪里。

拜谢了鲁襄公的恩赐,六卿率军回国。这次伐齐,志得意满,荀偃身体没有任何损伤想起昔日的噩梦以及巫皋的预言,正暗自庆幸,不料,头上却生了个恶疮,疼痛难忍。

到达黄河边的时候,想起去年深秋出兵,祭祀河神的场景,不禁感慨万千。想不到,还有机会渡过黄河!

荀偃忍着疼痛,到达著雍即衡雍,今河南原阳县西的时候,病情更加危重,他的两只眼睛都凸出来了,非常恐怖,但大脑还很清醒。已经回去的大夫都赶回来,士匄请求进见,荀偃拒不接见。

这两位关系那么好,临别之际,为什么不愿意接见士匄?可以说,荀偃的帅位,来自于士匄的谦让,这就像对乞丐的一种施舍,让他内心难以释怀而且,荀偃很了解士匄的为人,圆滑而阴狠,弥留之际,他真的不想见到士匄。

派人问荀氏的继承人,荀偃说:“郑国的外甥可以。”

这里的郑国外甥,就是荀吴,他的母亲是郑国人。此人可不简单,春秋后期,他成为晋国战将中的佼佼者,最早放弃车兵,采用了步兵作战,把白狄打惨了。

2月29日,荀偃病逝,眼睛睁得大大的,就是不肯瞑目嘴巴闭得严严的,更无法放进去珠玉。

古人相信鬼神,认为死后不闭眼,说明有心事放不下口中含珠玉,则是渡阴间冥河的费用。作为中军副帅的士匄,盥洗后抚摸荀偃的尸体,说到:“我们对待荀吴,就像对待您一样。”

这话很明显,他认为荀偃不闭眼,就是因为放心不下自己的儿子荀吴。

判断合情合理,舔犊之情,虽死不失。

但士匄这话,言不由衷,明显有安慰和讨好的意思,他根本不明白荀偃死不瞑目的原因。他的话说完,荀偃照样把眼睛瞪得大大的,搞得大家莫名其妙,不知所以。

这时,一个年轻人站了出来他叫栾盈。

他的鲁莽父亲栾魇,不知何时已经去世,他继承了家族掌门人的位置。由于资历太浅,担任下军佐,辅助魏绛,这次跟随出兵,权当是一次历练。同时,他还有另一层身份,士匄的外孙。

眼看荀偃还不瞑目,栾盈说:“是为了齐国的事情没有完成的缘故吗?”然后就抚摸着尸体说:“您死去以后,我如果不继续从事于伐齐的事业,有河神为证。”

荀偃似乎听到了这话,终于缓缓闭上眼睛,张开嘴,接受了放入的珠玉。

左传这点最神奇,算命几乎百发百中,描写鬼神活灵活现。有鬼吗?看看本草纲目没鬼吗?看看聊斋志异。鬼在书中,那是活人编造的鬼在心中,这才是真正的魅影。

对于死不瞑目这种现象,今天医学有合理解释,我就不多说了。

士匄站在旁边,看到这一现象,惭愧的面红耳赤。自己这么大的人了,总以小人之心揣摩,还赶不上自己的外孙。他悄悄走出去,长叹一声:“作为一个男人,我实在是太浅薄了。”

浅薄吗?士匄属于绝顶聪明一类人,面对死人,他终于承认自己浅薄。其实很正常,朝堂就是个江湖,鱼龙混杂,浅薄,也是谋生的一个手段。

荀偃的一生,基本一帆风顺。由于借着爷爷荀林父的光,刚一出道,就位居上军佐,人见人羡。

参加鄢陵之战打败楚国,没有见他一句发言协助栾书,杀死晋厉公,他成了最得力的帮凶偪阳之战灭掉妘姓国,他跟着士匄亦步亦趋。

这几件大事,他都是配角,是参与者。晋悼公甚至把他从中军佐,降为上军将,给他的心理造成极大的打击。

好容易得个中军帅位,却还是士匄施舍的。也难怪临死前不愿意见士匄,恐怕他弥留之际觉醒了,那不是让贤,不是凭功劳得来的,那是耻辱。

迁延之役,荀偃终于自作主张一次,却发布了一条唯余马首是瞻的怪命令,就跟当年荀林父的先渡河者有赏一样,一败涂地。不同的是,他留下一个成语,也留下一段笑谈。

那次伐秦,无功而返还是次要的,关键是,给晋国将来的内乱埋下伏笔。作为主帅,他难逃其咎。

如今虽然攻入齐国内地,更多的是放火抢劫,却没有组织一场轰轰烈烈的战斗,甚至把命也搭进去。

他有点像他的爷爷荀林父,也许真的不适合当元帅。

荀偃就这么带着遗憾,病逝征途。

本来,他的死,是齐国的福但是,他有遗愿,希望别人能替他继续完成伐齐大业。

还伐什么?国君根本不想灭掉齐国,这一点,难道他不懂吗?

古人非常尊重逝者,何况是一位元帅。于是,晋国的士鲂,率军跟着卫国的孙林父又杀回去,在齐国抢掠一番。这次的回马枪,不过是虚晃一枪。主帅病死,大军撤退,抢的盆满钵满,谁还有心情去玩命。

值得一提的是孙林父,老奸巨猾,适时迎合晋国心意。

想起高中时,物理老师说的两个字谜:曲率半径,处处相等摩擦系数,点点为零。孙林父在这个江湖里,已经混的非常圆滑,成精了。

鲁国的季武子,后来去晋国表示了感谢,晋平公宴请他,双方都很高兴。回国后,他用从齐国得到的兵器,铸成了一个林钟,刻上铭文记载鲁国的功绩。

古代天子铸刻铭文,是为了记载高尚的德行诸侯铸刻铭文,是记载合于时令的行动及功绩大夫铸刻铭文,是记载征伐。

鲁国借助晋国的实力打败齐国,有什么丰功伟绩?征伐齐国,违背农时,对百姓有什么好处?季武子铸造林钟,雕刻铭文,属于下等,而且更加得罪齐国。

圣人臧武仲把他一顿埋汰。搞明白点,打败齐国的是晋国,鲁国只是一个配角,是个被欺负的角色依靠人家的力量,使自己免于灭亡,还铸林钟歌功颂德,不丢人吗?

还不如现实点,在齐国的城门上刻满季孙宿到此一游更荣耀,至少不会丢人几千年。

伐齐的事情告一段落,这次,彻底把齐灵公打服了打怕了。他再也不敢四处侵略,也没机会侵略了。

但是,国无外患,必有内忧。就像现在的老美和小日一样,这一大一小,生怕世界太平,非要给自己找些敌人,或者假想一个,以引开国内人民不满的视线。

其实,齐国的内患也并非一朝一夕,只不过还被压制着,没到爆发的时候。

晋军撤退后,齐灵公终于决定:重新洗牌。

齐国争权夺利的大幕,正式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