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春秋风云録 > 第424章 勇士之死

第424章 勇士之死

齐灵公时期,对晋国心中不服,却又不敢彻底反目。

公元前559年秋季,在安抚卫国的戚地之盟中,士匄犯了点小而不可饶恕的错误。

他听说齐国有五色羽毛的旌旗,这种旗帜本来属于周王游玩专属。也许是周王赐给齐国的,也许是齐国私自伪造的,反正,齐国也拥有了。

士匄没见过这种旗帜,在会盟的过程中,悄悄向齐人请求借去观看。

本来没多大事,好借好还,再借不难。但是,一向懂礼的士匄,忽然犯了贪戒,看过五色羽毛的旌旗之后,假装啥也没发生,把旗帜收入囊中,再也没提这件事。

这让齐国人很不爽。所谓欠债的是大爷,要债的是孙子,要,仿佛齐国小气不要,显得齐国丢人。作为老牌霸主,原本就对晋国不服,这次事件,让齐灵公非常不满,加快了齐国的背叛。

公元前558年夏季,齐国进攻鲁国,包围了成地今山东宁阳东庄乡南。成地是孟孙氏的封邑,从那时开始,在成邑建造外城,以抵抗齐军。

后来孔子隳三都,孟孙氏以成邑抵御齐军为由,拒绝毁掉,最终只毁了叔孙氏的郈邑和季孙氏的费邑。孔子隳三都失败,国君又不务正业,最终一怒之下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

现在,齐国攻打鲁国的成邑,这是挑衅,间接向晋国的霸主地位挑衅。

紧接着,邾国今山东曲阜市息陬乡息陬村,也称邹国为了讨好齐国,也加入伐鲁战团。

鲁国善于讲礼,不善于打仗,受到两个国家侵伐,急忙派使者到晋国求助。晋悼公本来准备发兵,结果生病,到了冬季,竟然一命呜呼,所以救鲁的事情,就被搁置下来。

公元前557年的湨梁之会上,晋平公逮捕了邾、莒的国君,并且带回晋国,算是替鲁国出了口恶气而齐国的高厚,感到害怕,在盟会上逃归,基本宣布与晋国决裂。

当年秋季,齐灵公亲帅大军,再次包围成邑,鲁国派孟献子的儿子孟庄子率军拦击。

这位孟庄子,原名姬速,也称孟孙速,文武双全。

关键时刻,齐灵公退缩了。他从侧面了解过孟庄子,知道此人爱好勇武,作战疯狂,跟这种人打仗,实在难缠,即使胜利,也将两败俱伤,得不偿失。

于是,齐灵公给自己找了个台阶:“此人爱好勇敢,不如撤退,以成就他的名声吧。”

这算什么理论,敌人勇武就不敢交战?以君避臣,这是耻辱。只能说,齐灵公色厉内荏,面对勇武之人,不敢正面交锋。将来的战争,也说明了一切。

孟庄子姬速没有乘胜追击,而是堵塞海径险要,然后率军回国。虽然没流一点血,却不战而屈人之兵,而且让齐国国君知难而退,绝对算得上大胜。

这位孟庄子还是个孝子,据论语记载,孟献子去世后,孟庄子对于父亲的旧臣和施行的政策,一点儿也没有改变。这种尽孝的方法,可谓别具一格,得到赞赏。

冬季,鲁国派出特使叔孙豹,去晋国聘问,同时把齐国这两年的恶劣行径,毫无保留地描述了一番。

鲁国是晋国的铁杆粉丝,对于鲁国的处境,晋国不能置之不理。但是,晋国正处于三年大丧期间,刚刚伐许败楚,百姓需要修生养息,故而推脱。

叔孙豹不是一般人,岂能被人三言两语就打发走,立刻说道:“齐国人早晚都在我国的土地上发泄愤恨,所以才来郑重请求。敝邑的危急,朝不及夕,伸长了脖子望着西边说:也许可以来救援了吧!等到你们有空闲,恐怕一切都来不及了。”

成语朝不及夕,最早就出自这里,后来又衍生出朝不保夕。

他见到荀偃,朗诵了一首圻父的诗。圻q父原本是王室官名,负责京城安全。叔孙豹以此诗暗中责备晋国卿大夫没有尽臣子的职责,使晋平公忘记了鲁国与晋国之间兄弟般的情谊,没有尽到保护鲁国的责任,让鲁国百姓饱受困扰。

荀偃挺惭愧,立刻认错:“我知道过错了,竟然让鲁国达到这种地步。”

叔孙豹见到士匄的时候,朗诵了鸿雁这首诗。其中有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q劳。比喻鲁国的困扰,就像流离失所的大雁,亟需援助。

士匄听了,急忙说道:“有我在这里,哪能让鲁国不得安宁呢?”

晋国真正的掌权者,就是荀偃和士匄,搞定这俩人,基本就搞定晋平公。

但是,没等晋国发兵,公元前556年秋,齐国大军又攻打鲁国北部边境,包围了桃地今山东汶上县南陶村同时,齐国的高厚,率军把臧武仲包围在防地臧氏邑,今山东费县方城镇。

齐军两面出击,对鲁国非常不利。

圣人,舞文弄墨尚可,舞刀弄枪则差。防地是臧武仲的封邑,面对齐国大军,危在旦夕。

这下鲁国急了,无论如何,也不能让臧武仲成为俘虏,他可是天下名人。

鲁国立刻派大军,从阳关出发,救援臧武仲。鲁军已经被打怕了,虽然援军已到,却不敢靠近齐军,只能驻扎在防地附近的旅松不详,或在费县北。

此时此刻,远水不解近渴,指望晋国救援不切实际,一切还要靠自己。

当时,在防地驻守的,还有那位曾经力举千斤闸的叔梁纥,他可是位猛士,齐军内心也顾虑。趁着黑暗掩护,叔梁纥与臧畴、臧贾臧武仲的昆弟率领三百精锐甲士,突袭齐军,终于杀开一条血路,把臧武仲安全护送到旅松。

圣人安全后,他们又率军返回防地驻守。

臧武仲已经脱险,齐军失去了目标,而且救援大军已到,难以占到便宜,高厚不得不悄悄撤军。

这次伐鲁,齐国人俘虏了一员战将,名字叫臧坚。只知道他是臧武仲的族人,其他身高年纪详细家庭情况等,史书一点资料没留下。

臧坚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勇猛异常,最后受伤被俘。

对于他勇敢的战斗精神,齐灵公从心底佩服,所以不想杀他。思来想去,特意派遣自己的心腹太监夙沙卫,前去安抚,并且让他捎话,希望臧坚不要死,绝对优待。

齐灵公的想法是好的,做事则欠缺斟酌。怎么能让一个残缺的太监,前去当说客?对于齐灵公来说,那是他的内宠,是他的代表,是他的骄傲对于臧坚来说,如果被太监救命,则是人生奇耻大辱。

夙沙卫的品行,臧坚早有耳闻,没想到今天真的站在自己面前,还大言不惭,要挽救自己的性命。他最讨厌最痛恨这种人,太监,有什么资格跟我说话?我的性命,岂能由太监掌控?

听了夙沙卫的言辞,臧坚拜谢了齐灵公的恩惠,心中却感觉受到极大的侮辱。他说:“既然赐我不死,何必又派一个太监来对一个勇士表达敬意?”

说完,他用一个木楔子,在自己的伤口上用力刺入。

作为勇士,臧坚宁可光荣而死,绝不委屈求活,真是一条硬汉,有资格在梁山占据一把交椅。派太监来赦免他,是对他人格的侮辱,如果因此活着回到鲁国,从此被人嘲笑,比杀了他还痛苦。

饿者不食嗟来之食,岂能随便接受太监的恩惠?这就好比你处于生死之间,却被一个贪官污吏救了,或者被一个杀人恶魔救了,心中什么滋味?接受这类人的恩惠,还不如死。

荣耀,比生命更珍贵。

这种视死如归的观念,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代代流传。所以,中国人抵御外辱,宁死不屈,宁为玉碎,宁可枝头抱香死,最终,都是胜利者而西方人的理念恰恰相反,你可以奋勇拼杀,也可以投降当俘虏,重要的是活下去,生命是第一位的。

作为太监,夙沙卫也有自尊。本来身有残疾,时常被别人瞧不起,经过自身努力,得到国君重用,但内心总是有点自卑如今自己奉命而来,一番好意,却因此被羞辱的更狠。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太可恶了!

宁死也不接受自己的安抚,夙沙卫的心,真的在滴血,比臧坚的伤口还痛。等到齐灵公死后,夙沙卫没有了后台,他的结局,也挺惨。

臧坚死了,宁死不屈,有骨气,有魄力,也为春秋大义增添了浓浓的一笔

虽然他没有高高在上的职位,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业绩,但是,他的死,值得后人尊敬。

春秋的历史中,有他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