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春秋风云録 > 两个‘凡是’

两个‘凡是’

王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身为霸主,再三强调‘尊王’的齐桓公,却不闻不问,没有一点反应。那么,他到底在干什么呢?

前面也曾提起,遂国,出了大问题。

四年前,齐国占领遂国后,名义上灭掉,实际并没有把遂国的土地完全纳入齐国版图,也没有把遂国人迁入齐国统一管理,而是派遣军队驻守,这就留下一个潜在的祸患。

公元前677年夏,遂国的因氏、颌氏、工娄氏、须遂氏四族,用酒食招待在遂国戍守的齐军,彰显军民同乐。

齐军戍守遂国四年,遂国人并没有奋起反抗,反而显得很友好。因此,齐国守军逐渐骄傲麻痹,放松了警惕;加上彼此长期相安无事,又思念亲人,见到好酒好肉,一个个喝得酩酊大醉,忘记了身处险境。

眼看齐军醉如烂泥,四族人露出了凶恶的面孔,挥起屠刀,把他们杀的一干二净。

酒,不是什么好东西,喝多了要命,甚至祸害国家;至于借酒浇愁,那是自暴自弃,强添烦恼。将来,我们会看到几起酗酒祸害,造成个人身败名裂,家族几乎被灭,国家军队惨败。

作为军人,就是在刀口上生活,随时随地都有生命危险,必须时刻提高警惕,这是当兵必须记住的座右铭。这次被遂国人残杀,固然是遂国人的复仇阴谋,但仔细想想,完全就是齐国守军,自己军纪涣散大意轻敌所致。

史书并没有记载确切人数,守卫遂国城邑,估计有二三百人,在春秋时期绝对不是个小数目。遂国人杀光齐国守卫那一刻,不知是否考虑自己的未来。也许,他们寄希望于鲁国,但是,鲁国当初不敢救援,现在岂能发兵?

这消息,迅速传遍诸侯,各国震惊不已!

齐桓公听到这个消息后,目瞪口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可以想象,身为公认的武林盟主,平日在诸侯面前何其威风?现在,自己的部队被人全部杀死,内心有多么憋屈,多么愤怒!

齐国人听到这个消息,更是举国震怒!竟敢灭掉齐国的守卫部队,一个活口都没留,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想干什么?

这是挑衅,是蔑视,是侮辱,是......必须找出真凶,严惩不贷。齐国内部群情激愤,发誓要踏平遂国,杀光遂国人,替冤死的战士们报仇。

眼看多年的努力,转眼要化为泡影,管仲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说服齐桓公,暂时压下心中的怒火。

遂国的后台是谁?鲁国。齐军被杀,鲁国脱离不了干系。

虽然鲁庄公与齐桓公在柯地会盟,赚足了面子,得尽了好处,但是,他对齐桓公的霸业,并不完全信服。作为邻居,齐国吞并鲁国的野心,从未消散,不得不防。

公元前679年的鄄地之盟,齐桓公的霸业得到正式承认,但鲁国没有派代表参加;公元前678年的幽地之盟,诸侯国君亲自参加,唯独鲁国,只派遣一个地位低下的去敷衍。

紧接着,公元前677年夏,就发生了遂人灭杀齐国士兵的事件。

一切都预示着,鲁国,对齐桓公的霸业不满意。

这次王室内乱,齐国没有出兵,或许是不想介入王室内部纷争;或许觉得周惠王自作自受;或许由于各种灾害;其中一条原因,就是受困于遂国,特别是鲁国,必须考虑如何应对,否则连内部的怒火都难以平息。

自从占领遂国,齐国派军队驻守,其实跟灭掉差不多,鲁国也无可无奈何。

柯地之盟后,齐国虽然还给鲁国一些土地,却并没有让遂国复国,故而遂国一直暗流涌动;鲁国某些人心中不服,迫于齐国强大的军事压力,只能保持沉默,暗中却与遂国人谋划复国。

现在,遂国人破天荒的,勇敢的,杀死了齐国的全部守卫部队,这个娄子捅的太大了。按照常理推算,一定有幕后黑手,否则以弹丸遂国,绝不敢如此猖獗。

到底谁给了遂国人如此底气,敢杀光齐国戍卒,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背后一定少不了鲁国人的影子。因为遂国原来一直是鲁国的附庸,被齐国霸占不还,当然不甘心。《东周列国志》认为,幕后主使是鲁庄公的大哥庆父,不知从何而来。

这次事件,让齐桓公愤怒至极,也给管仲刚刚建立的良好环境,以沉重的打击。因为按照管仲的路子,要以‘德’征服四方,武力则是辅助,战端一开,后患无穷。

遂国发生如此重大杀人事件,鲁庄公好像没事一样,也不知是真的不知道,还是假的不知道。

公元前676年夏,戎人袭击鲁国边境,鲁国竟然没有发觉。虽然戎人抢劫不击鼓不敲锣不通知不讲究,但鲁国的防守实在太松懈,没有一点儿警惕性。

鲁庄公听说后,勇敢地率军前去追击,一直追到济水之西,结果是一无所获,没追上。其实,鲁庄公追击的时候,戎人早就撤退了,上哪儿追去?就是故作姿态,走个形式,给别人看看自己的勇敢。

也不知他是装作轻松,还是真有闲心?好像遂国的事件,跟他一点关系也没有。

公元前675年秋,王室发生动乱,这个特殊的季节,武林盟主在干什么呢?原来,齐桓公正和宋桓公在鄄地,鬼鬼祟祟结盟。

为什么?因为遂国的事情,齐国国内一片沸腾,恨意滔天。不仅仅是灭掉遂国,而是要杀光遂国人,然后再攻入鲁国,惩罚真凶。这一情况,连管仲也难以控制,必须快想办法,给国人一个交代。

如果施行杀光政策,那将灭绝天理,齐桓公的霸业就成了水中花镜中月,半途而废。因为,天下人不会相信一个不够冷静、惨无人道的刽子手,管仲的一番心血,也将就此终结。

灭绝遂国容易,再收服天下人心,难!

史书虽然没有明确遂国的结局,可以想象,没有外援,绝对好不到哪里,那四大家族的结局,恐怕不妙。从此以后,遂国,彻底消失,完全并入齐国的版图。

在管仲等人的压制下,齐军暂时没有出兵伐鲁。如果直接与鲁国交战,后果难以预料。

但是,不能就这样不了了之,死了那么多战士,必须给国人一个交代。遂国人敢杀害盟主的戍卒,显然得到鲁国人支持。所以,齐桓公邀请宋桓公,谋划出兵伐鲁,二打一,基本稳操胜算。

齐、宋暗中会盟的时候,事有凑巧,当时,陈国国君准备娶卫国公主。

在古代,某诸侯娶别国女子,另外两个同姓国家要派人送嬴妾作为陪嫁,一般是哥哥或弟弟的女儿,也可以是姐妹。

当时,鲁庄公派遣公子结,护送本国姑娘作为陪嫁的嬴妾去卫国,正好路过鄄地。

路过的时候,突然发现,原本安静的地方,变得非常热闹,还有军队驻扎;派人一打听,原来是齐、宋国君在举行会盟。咦?奇怪啊!这么大的事情,怎么一点儿消息都没得到呢?

再一打探,原来因为遂国事件,他们正在商议如何攻打鲁国。

按规矩,公子结顶多是个看客,因为级别相差太远。他连卿都不是,根本没有资格跟两位国君见面。而且他还有自己的本职工作:给卫国送嬴妾。国家大事,耽误不得。

但是,公子结听说齐、宋的目的后,大吃一惊,难怪没有听说这次会盟,原来是背着鲁国搞阴谋,要攻打父母之邦啊!

国家受到威胁,不能置之不理。因为这关系到国家社稷、百姓安危,既然遇上了,就必须管,不论多大代价。于是,公子结拿出大量彩礼,强烈要求拜见两位国君,并且强烈要求参加盟会。

这纯是死皮赖脸,但为了国家,公子结豁出去了。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齐桓公也不好推辞,为了掩人耳目,防止走漏消息,只能允许他参加。

公子结当然明白齐、宋结盟的目的,参加完盟会之后,他立刻放弃送嬴妾,把新娘子的陪嫁扔在半道,独自回鲁国报告情况。

不顾国君的命令,放弃职责所在,临时决定改变策略,胆子不小。

公子结的做法,有利有弊,但为了国家,关键时刻当机立断,值得点赞。而且,他得到后来的大圣人孔夫子的肯定,认为:凡是可以安定社稷,凡是对国家有利的,就可以独断专行,尽力去做。

任何人,都应该记住这两个‘凡是’,为国家,死而无憾。

虽然公子结放弃了自己的职责,但是,为了鲁国,值。在《春秋》的历史之中,作为一个小人物,公子结占据一席之地。

不过,他的做法,同时又得罪了陈国。毕竟,陈国国君娶亲,你把人家陪嫁的嬴妾扔在半路,这事轮到谁,也咽不下这口恶气。特别对于陈国来说,是侮辱,所以,陈国也加入了伐鲁大军。

公元前675年冬,齐、宋、陈三国伐鲁,到达鲁国西部边境。

这次讨伐,史书没有明确记载战果,似乎只是象征性的,在鲁国西部边境掠夺一番,没有大规模入侵。主要是展示一下盟主的威严,平息一下齐国内部的怒火。

第二年,齐国又发生大的灾害,通知了鲁国。《公羊传》解释为大瘟疫,甚至传染到鲁国,所以齐桓公更加顾不上王室。

一次很好的勤王固霸机会,就这样溜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