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春秋风云録 > 乘丘之役

长勺之战,终于一雪前耻,而且鲁国收获一位人才——曹刿。这位曹刿到底是谁?现在也说不清。

打败强大的侵略者,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不知道为什么,鲁庄公很快转换角色,对宋国发动了进攻。《春秋》中只记载:公元前684年,二月,公侵宋。三月,宋人迁宿。

这次伐宋,《春秋三传》并没有给出合理解释,似乎‘没有理由,没有原因’。

根据鲁庄公以往的表现,这不是他的风格。他不会无缘无故的去侵犯别人,都是被人欺负到头顶,他才奋起反击。

伐宋之举,无形中给鲁国多树立了一个敌人。

宋、鲁边境,有一个小国——宿国,风姓,伏羲(太暤)后裔。当年周武王分封诸侯,因敬仰伏羲,故而封他的后代于宿(今山东东平县东南),建立宿国,今天宿姓正宗。另外任国、须勾国、颛臾国,都是伏羲后裔。

一般认为,宿国平时依附鲁国,这让宋国很不满。

鲁国伐宋之后,宋国人为了泄愤,就把宿国人迁居到宋国内地,从此没有了独立自主权,宋国则完全占领了宿国的土地。宿国,成为第三个被灭亡的国家。

齐国当然也听说了这件事儿,齐桓公刚刚准备振兴,却被鲁国泼了一盆冷水,他很不甘心。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于是,齐桓公派人联合宋国,共同伐鲁。

此时,宋国的国君已经换成了宋闵公,也就是那个巨贪宋庄公的儿子,宋庄公到死也没有收到郑厉公许诺的贿赂。齐、宋关系一直不错,加上跟鲁国的新仇旧恨,双方一拍即合。

公元前684年6月,齐、宋联军驻扎在郎地(今山东微山湖一带)。

没办法,水来土掩,兵来将挡,鲁国不能任人宰割,必须迎战。

面对齐、宋联军,鲁国的公子偃发现,宋国军容不整,没有斗志,一看就不是善战的部队。于是,建议鲁庄公,先进攻宋军,只要把他们打败,齐国会不战而退。

战场之上,临机应变,这本来是很好的主意,却被鲁庄公拒绝了。

然而,公子偃不顾国君反对,给马蒙上虎皮,率领自己负责的军队,悄悄从南门出发,突袭宋军。战场抗命,真够大胆!

鲁庄公听说后,虽然很生气,也不能丢弃他们,率领大部队跟进。

《礼记》中记载了‘乘丘之役’的一个片段。县贲父为鲁庄公驾车,卜国作为车右护驾。战场之上,拉车的马突然受惊,战车翻倒,鲁庄公从上面摔了下来。

还好,副车紧随,有人递下绳子,把鲁庄公拉上去。

这是重大事故。按礼,车右卜国保护国君,还要把车子抬起来,重新上战车,但是没有。鲁庄公说:“卜国啊,你没有勇力啊!”

被国君如此埋怨,很没面子,实际也暗示县贲父,驾车水平太糟糕了。关键时刻掉链子,县贲父很惭愧,说道:“以前没有翻过车,今天车翻人坠,是我们的过错。”

多说无益,好好表现,结果,两个人奋勇战死。

过后,马夫洗马的时候,发现马的内侧大腿中箭。鲁庄公自责道:“原来翻车不是他们的罪过。”于是,作文追述他们的功德。

为战士作文悼念的风习,就是从这时开始。

乘丘之役,还有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必须提一下。

说大,是因为这件事将导致宋国内乱,为后来齐桓公的第一次会盟,做了铺垫;说小,是因为在战场上,这是很寻常的事情。

宋国率军作战的,是大将南宫长万。此人力大无穷,有万夫不当之勇,在宋国,深得国君器重。整个春秋时期,提起猛将,首屈一指的,绝对是南宫长万。

鲁庄公年轻好胜,也爱好勇力,甚至亲自去济水的西边追逐戎人。

这次大战乘丘,他远远看见南宫长万,左冲右突,勇猛无敌,立刻命人取了金仆姑良箭。金仆姑,是箭的名字,传说中,不须多么高超的技艺,只要射出去,即可百发百中。

鲁庄公拽满雕弓,一箭射伤南宫长万。他的车右歂孙,立刻下车,将南宫长万活捉。能在乱军之中,射伤对方大将,并且活捉,可见鲁庄公的武艺也不一般。

宋军失败,齐军孤掌难鸣,知道鲁军士气正盛,于是悄悄撤军了。这次战役,齐军虽然没有损失,但名声有损,连续两次败给鲁国,给齐桓公的霸业,不小得打击。

为了挽回颜面,齐国转身挑了个软柿子捏。

当年齐桓公避难莒国的时候,曾经路过一个国家——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

谭君没有招待他,而且非常无礼。等到他即位之后,各国都派使者祝贺,唯独谭国,不道歉不祝贺不闻不问不屑一顾,齐桓公很恼火。

这年冬季10月,齐桓公借口逃亡期间,谭国人对他不礼貌;即位之后,谭国又不派人祝贺,于是兴师问罪。

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打不过鲁国,谭国成了冤大头,原本就是弹丸之地,很快就被打败,谭子(子爵)逃亡到莒国。

谭国,成为第四个被灭的国家,从历史中消失。还没有称霸呢,先灭亡了一个国家。

接连两次输给鲁国,齐桓公终于被打清醒了:称霸诸侯,全靠武力,不行!他立刻转变观念,真正信服管仲,国家大事,全部交给管仲决定,自己整天吃喝玩乐。同时,尊称管仲为‘仲父’,任何事情,找仲父即可。

齐国退出战争,改变策略,开启了正确的称霸之路。

宋国可就倒霉了。乘丘之战,齐军没有救援,把宋国坑苦了,害得领兵大将南宫长万成了俘虏;现在,齐国及时回头,宋国却被彻底拖进战争泥潭。

公元前683年5月,宋国为了报复乘丘之役,也不邀请齐国,单独伐鲁。

鲁庄公亲自率军迎战,两军在戬地(今山东汶上县以南)相遇。这次他经验更加丰富,趁着宋国的军队还没有摆好阵势,立刻率军冲杀过去,打了宋军一个措手不及。

宋军原本军纪不严,又受到突然袭击,几乎没什么反抗,就溃败而逃。

说实在的,宋国人不适合打仗,说好听点儿是实在,不好听点儿是愚昧。从前文看,宋国总被耍弄,几乎没有胜利的时候;到后来的宋襄公,虽然被称为‘仁义之师’,却根本不懂战争,被楚国打得落花流水,含恨而终。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连续三次大胜仗。鲁国战果辉煌,鲁庄公更是名声显赫,气势甚至超过了齐桓公。

乘丘之役后,齐桓公完全认清了形势,及时悬崖勒马,停止了战争称霸之路,任凭管仲去调度。然后,派人去周王室求婚,如果得到王室认可,攀上这门亲戚,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帮助太大了。

王室虽然没落了,其作用不可忽略。

齐国实力强大,周庄王也愿意与齐国联姻,有了这个靠山,还愁什么诸侯不服?当初齐襄公求婚王室,鲁庄公作为证婚人;这次,周庄王把这个重任,仍然交给了鲁庄公。

刚刚打败齐国,既然天子有命,证婚就证婚,这次不丢人。

齐国一看,鲁国也不是好惹的,于是借着周王的关系,趁机态度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本来就是舅甥关系,咱们和好吧。

当然,这一切少不了管仲的谋划。

公元前683年冬,齐桓公亲自到鲁国迎接王姬(也称共姬)。不过,双方似乎还有些芥蒂,如此近距离,齐桓公没有刻意见鲁庄公,鲁庄公也没有热情招待。

乘丘之役,让想称霸的暂时销声匿迹,让无心称霸的出尽风头。宋国,彻底成了别人的嫁衣,开始内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