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春秋风云録 > 乘舟

虽然卫宣公禽兽不如,他的儿子姬急,却极为慈孝。

媳妇被抢走了,太子急从无怨言,但是母亲夷姜异常气忿。这个该死的老家伙,真是无耻至极,怎么能做出这种猪狗不如的事情?但作为一介女流,夷姜也无力阻止,加上卫宣公宠爱新来的宣姜,对夷姜日渐冷淡,不久她就自缢而亡。

母亲的死,让太子急非常非常伤心,却充满无奈。

再说宣姜,新婚之夜,才知道自己嫁的竟然是个满脸褶皱的糟老头子,满腹委屈,无处诉说。这怎么搞的?消息不准确啊!没办法,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认命吧!

一般来说,美女配英雄,即使遇不到年轻的,如果是位老英雄也行。像宣姜这样被欺骗,实属无奈,不能怪她。但是,对于那些主动嫁给七八十岁老头子的,就另当别论了。

宣姜受到宠幸,先后生下两个男孩,长子姬寿与次子姬朔,卫宣公把姬寿托付给左公子泄来辅导。

随着时间推移,两个孩子渐渐长大,也了解些过去的内幕。正所谓‘一树之果,有酸有甜;一母之子,有愚有贤’。姬寿天性淳朴善良,与太子急相得甚欢;姬朔却恰恰相反,阴险狡诈,刻薄残忍,为了那个宝座,时刻算计太子急。

夷姜死后,宣姜成了正室夫人,这就产生了一个严重的问题:谁不想让自己亲生的儿子当太子?

太子急没能娶得美人,反而成了美人的眼中钉。

那位公子朔,背后总说些风凉话,鼓动母亲宣姜,想办法废掉太子急。宣姜禁不住蛊惑,时刻在卫献公枕边吹风,催他赶快废掉太子急,立自己的儿子姬寿为太子。

卫宣公抢了儿子的媳妇,本身心中有鬼,见到儿子总觉得尴尬。他也想废掉太子,但太子急非常仁慈孝顺,从无过错,所以一直犹豫不决,口头答应,实际并没有付诸实施。

俗话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宣姜与公子朔,总说太子急的坏话,甚至提起昔日抢亲的事情,这让卫宣公老脸通红恼羞成怒,不知不觉动了杀心。

卫宣公并没有直接杀太子急,作为国君,也不能太明目张胆,至少表面像个人样,何况自己的儿子呢。

他先是赐给太子急白旄使节,派遣出使齐国。同时,暗中通知边境的盗贼流寇,只要见到持白旄使节的人,就把他杀了,必有重赏。

正道与邪道,白道与黑道,只在一念之间。正道做坏事,就成为邪道;白道做坏事,就成了黑道;武侠小说中正邪黑白的故事,并非胡编乱造,现实中很多。

话又说回来,‘畜生’与‘畜生不如’,也只相差两个字。

那位公子寿,平日就清楚弟弟姬朔心怀不轨,多次帮助大哥解除危机。

这次君父勾结盗贼,暗杀大哥的事情,无意中被公子寿知晓。他明白,大哥此去,必死无疑,不能不救。于是,立刻把一切阴谋,都告诉了太子急,劝他赶快逃离卫国,不要去白白送死。

逃亡?可以,能逃到哪里呢?

太子急伤心地说:“丢弃父亲的命令,哪里还用得着儿子!如果世界上有无父之国,就可以逃到那里。”

被周礼教傻了,如果孔夫子在,一定敲他几戒尺。

公子寿知道哥哥抱定必死之心,绝不会违背父亲的命令,伤心欲绝。这个世界发生的事情,谁对?谁错?谁善,谁恶?服从?还是背叛?难有定论。

俩人平日关系甚好,临出发前,公子寿准备了酒水菜肴,为哥哥饯行。

太子急本来就不胜酒力,如今接受父命出使齐国,基本九死一生。而且父亲要害死自己,难免伤怀,加上弟弟的不断劝酒,觥筹交错之间,竟然酩酊大醉。

醉吧,有时候,喝多了忘记烦恼,也并非坏事。

公元前701年的某一天,公子寿看着醉倒的哥哥,满眼泪水,毅然拿起白旄使节,乘舟而往。

他要代替哥哥,奔赴黄泉,希望以此唤醒父亲的良知。

边界的盗贼,早已等候多时。他们可不管什么道义,只认使节不认人。见到公子寿拿着白旄使节,以为是太子急,不问真假,立刻群起攻之,然后砍了脑袋回去邀功。

再说太子急,酒醒之后,知道弟弟替自己去赴死,追悔莫及。这次醉酒,耽误大事,急忙驾舟追赶。

一切,已经太迟了。

他在半路,果然碰到那些兴冲冲的强盗,却也见到了弟弟的头颅。太子急不禁仰天大恸:“你们要杀的是我啊!他有什么罪?请杀死我吧!”

强盗永远是强盗,不讲道理,无论善恶,没有人性。

他们听了太子急的述说,大眼瞪小眼,知道杀错了人。但是,他们根本不顾道义,不念手足之情,为了那几个赏钱,凶狠地挥起屠刀,又砍了太子急的脑袋,回去复命。

弟弟死了,哥哥也死了,他们的死,为春秋尔虞我诈的权力争夺,增添了感人的一笔,也让后世仁人志士,感叹唏嘘不已。

商朝末年,有伯夷叔齐,兄弟让国;周朝早期,吴太伯、虞仲让国;春秋初期,有急子寿子,兄弟挣死。兄弟之情,感人肺腑,与后来三国的曹丕兄弟、唐朝的李世民兄弟,形成鲜明对比。

各位请记住,卫国这两个挣死的兄弟,一个叫姬急,一个叫姬寿。

后人同情他们,作了《乘舟》之诗以纪念: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

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

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还是看看后人的翻译吧:

兄弟乘舟去远游,

随波荡漾影悠悠。

每一想起兄弟俩,

心中泛起无限愁。

兄弟乘舟去远方,

随波荡漾水中央。

每一想起兄弟俩,

愿无差池和灾殃。

老来丧子,一次两个,卫宣公心里明白,这一切,都是自己造的孽啊!

后来,他又听说,公子寿为了拯救哥哥公子急,争着前去送死;公子急为了换回弟弟,急匆匆前去救援,主动死在强盗的屠刀之下。

卫宣公的心,在滴血,他悔恨、心疼、痛苦。

然而,人死不能复生,太迟了。两个儿子的死,给他以致命打击,几个月后,就在郁闷悲伤中死去。他还没有完全泯灭人性,毕竟,作为父亲,临死前良心有所发现。

纵观他的一生,国家还算安定,但他本人,荒唐事一件接一件。他自身不咋地,却有两个仁义孝顺的儿子,为‘春秋大义’,增添无限光彩。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春秋的历史之中,注定有他们兄弟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