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春秋风云録 > 第二章 多行不义必自毙

第二章 多行不义必自毙

洛邑,也称洛阳。东汉光武帝刘秀建都之地,因汉朝为火德,忌水,所以把洛改为雒,也称雒阳或雒邑。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的工程结束,周王的权力,也日渐衰弱。

原本建都镐京,东面有崤山,有函谷关,那是天下咽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即使东方诸侯叛逆,也难以杀入函谷关,只须派一将引军扼住咽喉要道,就可稳操胜券。后来的秦国,能对抗六国统一天下,崤山函谷关的险固,至关重要。

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北方的戎人开始强大,终于给周室造成灭顶之灾,宣告了西周的灭亡。

对于周平王的到来,开始诸侯都前去朝见,颇有振兴气象。后来觉得他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也就很少再朝见。特别是南方的楚国,一次都没去,气得周平王甚至想号召诸侯伐楚。

对于这个蛮夷,胜之不武,败了,有损天子威严,最后被大臣们劝止。

周平王在位五十余年,基本平平淡淡,谥法认为‘治而无眚(shěng过错)曰平’,死后谥号为‘平’。你不朝见我,我也不招惹你,大家互相体谅,和平共处。

按理来说,平王东迁,东周开始,‘春秋时期’也就开始了。

但是,孔夫子写《春秋》,却并没有按正张出牌。他没有从公元前770年开始记录,而是选择了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作为《春秋》的第一年。

为什么就不能多记录48年呢?近五十年的历史,可惜啊!

孔夫子如此做法,自然有他的道理。他是儒家的首席代表,赞赏‘五帝’的‘禅让’,赞赏伯夷叔齐的谦逊,赞赏吴太伯、虞仲的主动让贤。

而鲁隐公,也是一位谦谦君子。他并非嫡长子,父亲临死前,没有把君位传给他,而是传给他的弟弟姬允。鲁隐公仁义孝顺,坚决摄政,要等弟弟长大后,把政权还给他。虽然他没有正式担任鲁君,但孔夫子依然把他当做国君对待,并且作为《春秋》的起始。

不论什么原因,这让后人对周平王执政期间,将近五十年的历史,缺乏系统的了解,实在是一重大损失。

后来的司马迁写《史记》,或许仿照孔子的做法,在《史记世家》中,把《吴太伯世家》放在了第一位,就是因为敬重吴太伯主动让贤、谦和恭敬的人品。

孔子写完《春秋》之后,许多大师对《春秋》做了解释。其中有三家流传下来,分别是《左传》、《谷梁传》、《公羊传》,被后世称为《春秋三传》。

本书以《左传》为主,《史记》、《国语》、《谷梁传》、《公羊传》、《吕氏春秋》、《吴越春秋》、《越绝书》等为辅,揭示‘春秋’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

希望各位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