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十国传 > 第三十九章 乱起(八)

第三十九章 乱起(八)

邸报刊印募捐明细,既公开了募捐所得的财物流向,又直接刺激了乡绅参与其中。

尤其是后者,作用更为显著。都说无商不奸,大抵如是吧,商人若不够“奸”,如何能保证经营能获利?赔钱赚吆喝,那是败家子的勾当。但商亦有道,一味地盘剥牟利,只会搞臭了名声,“取之用民用之用民”,放在此处亦是说得通的。

做慈善,历来是富豪所“好”。

但似今次的募捐,总让乡绅们心中不爽,这是被活生生的“绑架”了。

但被“绑架”的乡绅后来发觉自己还是太幼稚了,这如皋县衙简直是逼人太甚了,一转身又祭出了大杀器,明知是个大坑,还让人乖乖地往里跳。

真特么黑呀!

这第二招才是真正的大杀器,相较而言,邸报算是温柔的了。

居然要勒石记功?!太损啦。

《张璠后汉纪·和帝纪·永元二年》记曰:“窦宪字伯度,拜车骑将军,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宪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以纪汉功,纪威德也。”此即为“燕然勒功”。

如皋县居然也要搞勒石记功这一套,流程很简单,在新建的桥梁与道路竖一坏石碑,刻上这么一段,某年某月因飓风毁坏的桥(路),由某某善人出资几何新建,功德无量……

壬子年如皋县因飓风成灾,冲毁道路、桥梁无数,导致交通中断,洪水甫退,修桥(路)的工程随即展开。据统计,彼时投入人力约三万许,历时三十八天,共修路八百五十里,建桥两百三十五座。月余时日便完成如此工程量,创下施工速度之最,叹为观止。工部以此为案例展开讨论、总结,并颁告天下,以为学习模板……此乃后续影响,暂且不提。

飓风过后次日,如皋县城的街面上忽然出现了一支极为特别的队伍。看这伙人的装束打扮,似是衙役,但又有别于衙役,一身贴身灰色衣裤,显得很是干练,左臂戴一袖章,上写“城管”二字。

这批人三人一组,穿巡于县城的大街小巷,协助商户居民排水清污、打扫卫生。而在城内外各个临时安置点,也有不少此类人员在来回巡查,维护秩序。

这些“城管”大多是城里的闲散人员,也就是地痞青头,领头的是巡城司的捕快。平素里这些咋咋呼呼游手好闲的瘪三们换了身装束,做些这些勾当来倒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话说这些个街头混混平日里可没少干偷鸡摸狗、欺行霸市的龌龊事,仇恨没少拉。一旦穿上这身衣服,反倒是收敛了往日的痞气,脸上居然挂着笑,极力想要表现一种叫作亲和力的东西。

老百姓却不会被这假象蒙蔽,积威尤存嘛,常年积累下来的印象哪能顷刻间改变。

这样反而更好,凭借着往日之威,这些城管人员做起巡查卫生、维护秩序这些事来实在是驾轻就熟、如鱼得水的。无它,百姓们见到这一张张面孔,虽觉新奇,到底是心中犯怵的,避之唯恐不及。

如此一来,城内外虽然猛然多了这么多人,却没出什么乱子。

这支特殊队伍的出现所带来的效果是极其明显的,有心人见到少不了打探一番,所得的回馈令人吃惊,灾后种种条令居然是吏房主事李烨呈献的《赈灾条陈》中的条款,而方县令竟也照搬全用了。这……不免叫人浮想联翩哪。

李烨何许人?盐商也。今岁如皋抬县,其很是花费了番心思(无非是钱财开道)挤进了县衙。三班六房,吏房倒是排名靠前,吏房主事,虽然不入流,却也是令人眼馋的职位。但不管怎样,他李烨意欲“洗白”,想要褪去商贾之名,亦非朝夕之功。

倒是这《赈灾条陈》,条理清晰,针对性强,越是细想越觉得其中涵盖极广,不明觉厉。

他李烨,能具此等才干?

有那触觉敏锐的,脑子里隐隐浮现出一个人影来,但随即摇了摇头——那人才十八岁吧,就算最近博得了偌大名声,要说能心思缜密如斯,终究是叫人难以信服的。

不过,当人们知道《赈灾条陈》的始作俑者后,受益者自是赞誉有加,亦不乏对其咬牙切齿者,李某人一不小心就成了一部分人的公敌。

其实,李烨看了《赈灾条陈》内容后,便大致想象得出后续反响,一番权衡利弊后还是决定出手。于他而言,这或许便是机会,转型良机。

盐政改革势在必行,盐场全归朝廷所有,往日的盐场主只能成为“承包商”。这其中既关系到利润,又关系到权利,于盐场主无疑是重大的打未。然而纵算心有不甘又能怎样?胳膊终究拧不过大腿。剩下的选择题无非是转型或者转行罢了。

李烨的嗅觉很敏锐,年初时他便隐隐觉得风向不对,这才花大力气谋了衙门差事,算是未雨绸缪吧。

但这公差也不是这么容易干的,县令、县丞、县尉这些流官毋需多言,衙门里的其他同僚几乎都是正经读书人出身,他这个盐商出身的无论如何低声下气,始终“低人一等”。至于他是赵郡李氏后人这样的传闻,也让人自动忽略。一来传闻未必真实,二来赵郡李氏又怎样?在前唐中期,所谓的“五姓七望”已然没落衰败,士族高门执掌天下之势一去不复返也。

他想扭转这种局面,却一直不知从何处下手。

或许,《赈灾条陈》会是X因素。

至于成为乡绅眼中的公敌……有得必有失而已。

捐钱捐粮,他与杜山河表现的最为踊跃。当然,这不是作秀。事实上,李家也损失不轻。

昨日,丁堰那边管事李忠差人来报,江水漫过堰堤,盐场一应设施尽毁,数个盐仓中也有进水,粗步估计共有千余斤盐及两千余石谷子被水浸泡,现正组织人手全力排水清理。

这些损失虽不至于伤筋动骨,也够肉痛一阵的了。在这种情况下,李烨仍是将大部分心思用在抢险赈灾上,算得上一心为公了。

至于真正的操盘手李惟,却做起了甩手掌柜。

重生这个时空一百天了,尚未能完全融入其中,安安心心做个游手好闲、胸无大志的富二代,没事看看书写写字,游游山玩玩水,挺好的。

可一不小心就成名了,这实在是有悖于他的初衷的。名气这东西,于他而言并不美好。乍然间从呆子化身为名人,太过戏剧化了有没有?他可不想成为小白鼠。

但他终究是心存善意的,见不得人间惨事。都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大抵是没这胸怀的,只想让身边的人过的好些。眼不见为净,既然看见了,没办法视若无睹,那便尽尽心意,如此而已。

《赈灾条陈》只是他综合前世那个时空抢险救灾尽可能列举出来的条款。在那个时空,灾害紧急处置方案相当成熟,放在这个时空显然是超前的,甚至是天马行空的,但却十分高效。

灾情处置、灾民安置、灾后重建,一条条,一项项,只要依循条陈细则实施,便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的影响。

如灾民安置,先期得提供必要的生活供给,安抚人心,避免引发骚乱。之后便是稳定,家园毁了,可以在原址或者集中于某处兴建住房,后者更为妥当。这期间可以“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顾名思义,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

此次飓风造成的危害极大,灾后重建任务繁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些无家可归的灾民不愁没活干。

临时安置点几近饱和,官府可以号召灾民尽量投靠能接受他们暂住的亲友。而后张贴布告,灾后重建需要大量劳动力,暂时没有生计来源的可以“以工代赈”,一日两餐,工钱几何等等。

至于官府集中修建的住房,灾民可以低价购买,钱款不够的允许十年分期付款直至付请,官府并不收息钱。

这些公告内容在各个安置点反响热烈,灾民们脸上也渐渐有了笑容。

老百姓,历来是极易满足的,只要有吃的住的,就有笑声。

总之,有了《赈灾条陈》,形势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后来,这份《赈灾条陈》摆到了朝中各部堂长官的案头,观者无不眉头微锁又舒展开来。然后,首先是工部,接着是户部、礼部,自侍郎、郎中、员外郎一级级往下,就这本小册子的内容展开讨论。其间虽有争执,但很快形成统一观点,那便是,这册《赈灾条陈》所述面面俱到,大部分条款极具针对性,实在称得上是赈灾宝典。

这样一本小册子随即被要求在各部作为政令实施,并传至各级衙门。

如皋,李烨,始为朝中大员知晓。

但飓风过后的如皋,意外还是发生了。

导火索是粮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