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玄幻奇幻 > 重生仙途从大宅门开始 > 第40章 元璋徇私放文正,静虚子谏言收人心

第40章 元璋徇私放文正,静虚子谏言收人心

“秉公处理”了绍荣,朱元璋又开始着手处理其他的问题。不过这次朱元璋是存了私心了,因为犯事的是人是他的亲侄子朱文正。

朱文正五月份就去了洪都驻守,也不知道是位高权重了,还是离开应天可以放飞自我了,朱文正一到洪都,立改之前在应天的老实形象,不仅生活变得奢侈,更是干出了不少强抢民妇的勾当。

而且最令朱元璋生气的是,朱文正挥霍无度,这个窟窿都是由其老丈人给堵上的,而朱文正的老丈人,也就是谢再兴虽然没有贪墨军饷,但是其来钱的路子竟然是勾结张士诚,往洪都走私私盐。

诸全州的谢再兴联络好私盐,之后这些私盐一路沿江而上,到鄱阳湖,再到洪都。由于都是打着朱文正的名头,沿路的水军、哨卡、税所竟然没有任何一个人敢查朱文正这個大都督府大都督的货。

两人视法纪于无物,而且在两个人的权利面前,也没有任何人敢揭发此事。这事还是朱元璋安排在张士诚那边的暗子察觉到有问题,报到自己这边,自己展开详细调查,才查清的。

但是对于这两个人如何处理,朱元璋是真的犯了难,朱文正就不说了,那是自己大哥家的二小子,是自己的亲侄子,而且因为大哥家长子早亡,朱文正可以说是老朱家的长子长孙了,而且朱元璋刚到濠州不久,老朱家就剩下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两个男丁,朱元璋对自己的这个侄子,感情自然不同。

现在朱元璋更是让朱文正任职大都督府大都督,那是整个自己治下军方的最高领导了,足见朱元璋对自己的这个侄子是多么的给予厚望。

而另一个同案犯谢再兴,也同样不好处理。他自身守着诸全州,挡在对战张士诚的前线就不说了,谢再兴不仅是朱文正的老丈人,他还是徐达的老丈人。谢再兴大女儿嫁给了朱文正,二女儿在朱元璋的撮合下,给徐达做了续弦。朱元璋不得不考虑手下两员大将的感受。

最后朱元璋只是把谢再兴从诸全州叫回了应天,并且让参军李梦庚总制诸全州军马。而朱元璋等谢再兴回到应天之后,就让人把他的两个手下左总管和縻万户的脑袋送到了谢家府上,以示警告。之后又让谢再兴在府上静思己过了一段时间,就让其返回诸全州,不过这次是辅助李梦庚驻守诸全州,而不是如之前那样做总管。

同时,朱元璋也让人给朱文正送去了亲笔信,不过朱元璋只是在信中申饬了朱文正一番也就作罢了。

整个吴王政权的文武官员,对于朱文正的所为所为,早就心知肚明,但是疏不间亲,这些人也都看在朱元璋的面子上没有去多说什么,但是这件事,让大家都记住了刘基,因为就是刘基一手调查的,这让朱元璋麾下的文武,对刘基都有些忌惮。

虽然大家也都忌惮静虚子,不过因为之前和静虚子接触过,大家明白了静虚子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必定弄死你’这种性格的人,只要不主动招惹静虚子,静虚子平时还是蛮好相处的;可是刘基真的是为了吴王的事业,敢于对任何人下狠手的人,特别是对贪赃枉法的人,更是一点不留情面。

就因为朱元璋处理朱文正和谢再兴过于敷衍了,刘基为此都争辩、顶撞了朱元璋好几次。

虽然朱元璋的手下已经没有什么其他派系了,不过大家也不想自己身后有一双眼睛时刻盯着自己。万一哪天自己被人抓住把柄,自己可没有朱文正那么硬的靠山。

……

朱元璋的难受日子,还在持续,朱文正、谢再兴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可是一场更大的叛乱于至正二十二年十月的池州爆发了。得闻池州叛乱,朱元璋一时之间竟然陷入了无将可用的地步。

最后,朱元璋不得不派常遇春率应天主力前去平叛。常遇春于十一月攻占罗家山寨、高家山寨和麻城,但直到次年正月才占领罗友贤的根据地神山寨,擒杀罗友贤,彻底平定了此次叛乱。

‘你在算计别人的时候,别人也同样在算计着你。’

池州的叛乱发生的非常突兀,这不得不让吴王麾下的智者们深思。而且吴王治下各地持续了一年多的叛乱,不仅阻碍了朱元璋治下的发展,同样也给了其他人喘气之机。

陈友谅自从至正二十二年偷袭安庆之后,就压榨治下所有的潜力造巨船,力图一战而定天下。而且陈友谅虽然骄横自大,但是这几年和朱元璋的战争打下来,他也逐渐开始正视这个对手。

静虚子看过所有的情报之后,按照谁得利,谁的动机越大逆推,陈友谅、张士诚、元庭都有可能是幕后黑手。而且静虚子总感觉这个手段,有点熟悉。

因为这个时间点卡的太特殊了,朱元璋这边刚刚扣下了来招安的元庭户部尚书张昶,后脚池州各地就发生了叛乱,而且本来为进攻陈友谅做准备的应天主力,不得不拖着疲惫的身体再次征讨池州,让吴王这边的整体大战略戛然而止。

虽然扩廓剿灭了山东义军的最后一个据点,并且剐了田丰和王士诚两人为父报仇,之后扩廓就带领麾下返回山西和孛罗帖木儿大战。但是静虚子仍然怀疑,这些计谋可能是出自扩廓一方。静虚子甚至怀疑这整体计谋都有可能出自一个已经被自己忽视的人之手——赵敏。

屁股决定脑袋,赵敏就真的能安心和张无忌去大漠隐居么?察罕做为赵敏的哥哥,而且多年以来一直帮助赵敏这个妹妹,他战死沙场,赵敏就能不为其报仇么?

为了排除自己的猜测,静虚子让丐帮仔细打听了一下,是否有赵敏返回中原的消息。几日之后,丐帮还真让人送来了情报,去年十月末有疑似赵敏和张无忌的人从张士诚的地盘出海,丐帮这次问了带他们出海的船老大,说他们去了北边的一个岛,两个人留在岛上,没有返回。

静虚子看到这条情报之后,直接就明白了,池州叛乱之事就是赵敏的手笔,而且以赵敏的性格,其一定还有后手。

果不其然,静虚子再次被朱元璋请到吴王府的时候,这次朱元璋不仅仅叫来了静虚子,朱升、陶安、李善长等人也先后被叫来,而且军方除了朱文正这个大都督在洪都坐镇,徐达、常遇春也都被叫来了。

“既然人都来的齐了,刘先生就说一下是什么事吧!”

朱元璋对着众人说完,又对着刘基示意了一下。

“据探子传回来的消息,张士诚已经派部将吕珍进攻安丰,我们也接到了刘太保派人送来的求救信!”

刘基简明扼要的说了一下情况。

“让大家来,就是想让大家议一下,该不该救!不救还好办,要是救,该怎么救?”

朱元璋坐直了身子,看着众人问道。

众人一时之间,都在和身边的人小声讨论着。常遇春则率先站起来大声说道。

“不救!刘福通这么多年是怎么对我们的,大家都心知肚明。以前他发达的时候防我们跟防贼似的,现在落魄了,就剩下两州之地啦,这是知道抵挡不住张士诚了,到反过来求我们啦。想的到是挺美的!”

“启禀吴王,大军这么长时间以来,一直在外征战,现在刚刚回返不久,底下的军卒还没缓过来,而且这一年多以来,辎重粮草耗费颇多,之后我军还要西进,钱粮这块实在是有些捉襟见肘。”

一直操持着后勤工作的李善长也起身说道。

其他人也大多都是各种理由不想救援刘福通和韩林儿。朱元璋直接把目光,看向了剩下的刘基和静虚子。

“启禀吴王,属下认为当救!”刘基看着朱元璋直接起身施礼说道。“若是我们不救韩林儿和刘福通,安丰、庐州被张士诚所占据,我方与张士诚接壤之地更大,我方现在所在的应天及周边地区,将处于张士诚三面包围之中。这不仅会牵扯了我军大量的防守精力,也将我军限制在了江右,我军的西进计划,将会成为一纸空谈。”

朱元璋先让刘基坐下,然后又看向了静虚子。

“复生,你觉得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

“我认为应该派兵去救,不过要有方法的救!”静虚子起身看着众人说道。“刘先生刚才说的战略问题,我就不重复了,我说一下道义的问题。”

“韩林儿虽然是傀儡,但是其毕竟还是韩宋的皇帝,吴王也是韩宋治下的吴王,为人臣者就应该忠于主君。”静虚子继续说道。“如今这个世道,已经没有了礼义廉耻,更谈不上忠义了。降将叛而复叛,朝秦暮楚者比比皆是,何也?世人心中已经没了忠孝节义了。

这个天下太大了,元庭所占领土最大之时,也不过占据世间十之二三。但是因为元庭只以强横统治各地,最后实际统治区域不足天下之一成半。就是这剩下的一成半,也让元庭败坏的人心沦丧。

吴王要想扫荡寰宇,最先要做的是正人心。不仅仅是占据地盘,更要正本清源,重塑人心。若是吴王对旧主都见死不救,又怎么能要求其他臣属对吴王忠贞不二呢?

唐时有诗云: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时为何来?运为何去?皆因人尔。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又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和者,人心所向;道者,道义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今元庭已成覆舟之势,至于以后下一艘舟船当如何成型,诸位当自思自量!”

静虚子说的话并没有多大的声音,但是听到众人耳里,却振聋发聩。大家都在想,为什么现在这个世道沦落到如此程度?

常遇春也同样在想,虽然常遇春出身明教,甚至一度被称为魔教中人,那么自己是不是代表着恶,那么相对的是不是正道就代表着善呢。

可是当年,正派弟子同样准备抓住张无忌和杨不悔之后烤着吃,那么他们就真的是善么?那自己救了张无忌和杨不悔,仍然是恶么?还是说,本没有什么绝对的善和恶,只是当年那些正派弟子坏了心肝呢?

常遇春知道自己想不明白,所以索性也就不想了,直接等待着朱元璋的决定。

李善长知道静虚子说的都对,但是作为后勤负责人,还是要出来问清楚静虚子最开始的那句话。

“慎行,你既然同意救援,那当如何救援?什么叫有方法的救?”

“李长史,刘太保发来求救信,我们当然要去救,但是这救,也有救国和救人之分。”静虚子笑了笑说道。“而且李长史别忘了,张士诚可是很富有的,既然大军出行,辎重粮草必然是少不了的。”

朱元璋和刘基听了静虚子这番话,眼前都不由一亮。朱元璋前段时间听静虚子说韩林儿是正朔,内心还有些抵触,而刘基也一直担心静虚子这话里,是否还有其他含义。不过今天静虚子的这几句话,让两人心中的疑窦尽去。特别是刘基,自从到了吴王府效力就一直建议朱元璋脱离韩宋自立,不过朱元璋一直都没有下定决心。

但是静虚子的话,那就是一颗定心丸,不仅坚定了朱元璋的想法,也坚定了刘基的想法,同样也坚定了很多人心中的想法。

李善长直接一改之前反对救援刘福通、韩林儿的态度,直接选择支持救援,而其他人也都纷纷支持救援。徐达和常遇春见众多文官都支持,两人也都支持救援。

朱元璋听了静虚子的话之后,内心中已经下了救援的决定,见大家都不反对,自然顺理成章的拍板决定救援刘福通和韩林儿,而且朱元璋更是准备亲自带兵前往。

“吴王,我建议此行带上文英和他的部下。”静虚子看着朱元璋建议到。“这么长时间了,匪已经剿的差不多了,也是时候让他们正式上战场上走一遭了!”

“也好,我也好奇,文英和他的部下,究竟会拿出什么样的成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