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科幻小说 > 诸天:从镇压白景琦开始 > 第147章 治国,平天下【乔家大院终】

第147章 治国,平天下【乔家大院终】

太平军的发展也到了极限,随着湘军集团的不断发展,其活动范围也被大大压缩。

曾国藩对洋人入侵的事情一清二楚,聪明的他意识到旗人的天下可能真的要出大乱子了。

对于乔致庸,他丝毫不了解,两人从未谋面,但是胸中韬略却是几近相同。

随着乔致庸祺祥改制的逐步启动,曾国藩也开始了大举进攻太平军的步伐,几番死战之后,太平军大伤元气。

就在洋人联军发动战争的时候,杨秀清也看到了千古难遇的大好时机,石达开奉命再次进行西征,却被湘军所阻拦。

石达开被迫放弃西取武昌的战略计划,带领着手下妄图扩大战争范围,转战于闽浙赣等地,为李秀成、陈玉成攻击江北大营提供牵制。

石达开的队伍一直攻入湘南,曾国藩的老家受到威胁,立马动员了大量人马围追堵截,在宝庆激战一场,作战不利,寻机遁入桂省潜伏下来。

李秀成等人不愧是天国的后起之秀,配合着石达开的牵制,他率兵直接攻破了江北大营,一举解除了天京城的致命威胁。

此后,李秀成东征江浙,获取了不少的税赋收入,大肆扩军。

然而,围绕天京城为中心的战事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是终究无法向西进发,太平军和湘军围绕安庆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祺祥三年,安庆最终为湘军攻克,杨秀清几番辗转腾挪,还是没有打破这一极其不利的僵局。

次年,完成了对北方地区整合的乔致庸,派遣刘黑七率军三万,登陆盛海,展开了对太平军的最后围剿。

晋军分兵两路,一路直去安徽太平军,另一路则顺浙江西向,扫平沿途太平军。

凭借着先进的军备与战术,高昂的战斗意志,晋军在对太平军的作战中表现出了长足的优势。

一路摧枯拉朽,这支敢于和洋人硬拼硬抗的军队,碾压着后期战力严重衰退的太平军,迫使其走向最终的灭亡。

曾国藩接到了来自京城的旨意,部下纷纷劝他杀掉钦差以装作不知,不接受中枢的指挥。

曾某人颇为犹豫的思索了多日,翻看了许多从洋人报纸那边得到的消息,最终还是放下了心中的天人交战,选择了乖乖接旨。

皖地战场上,湘军配合晋军,堵截陈玉成所部,诱杀苗沛霖,一举擒获陈玉成,送交直隶总督行辕处置,皖地遂平。

江浙之地,晋军与李秀成所部狠狠打了几架,互有胜负,最终与左季高的楚军会师,收复浙江,湘军随即收复苏州。

随着湘军、淮军、楚军共同逼近天京,李秀成被迫回师守卫天京。

天京保卫战打响了,湘军、淮军、楚军都被安排在天京周围的,营造出一个巨大的口袋,等着接收突围而出的首领要员。

湘军闹得很凶,眼看着就要破城了,这种功劳拱手让人,真是不甘心!

乔致庸命人运来了数百门大炮,日夜不停的对着天京城的城墙轰炸,终于在一个月后成功轰开了天京的城墙,10余丈的口子仿佛是杨秀清咧开的嘴,再也合不上了。

破城一战,晋军数万人勇猛向前,与太平军开展了激烈的巷战,杨秀清见到大势已去,带着李秀成突围而出,正撞在左季高的包围圈上,被全数俘虏。

洪秀全眼见着江山社稷一朝尽毁,只觉得天父恐怕是不再爱自己了,眼瞅着晋军士卒即将在冯子材的带领下冲进天王府时,一刀将自己的幼子洪天贵福杀死,自己带着忠心的几十個手下,在天王府中燃起了熊熊巨火,去见了自己的天父。

冯子材看到烈火焚身的洪天王,一声唏嘘,命人将其尸骸拾掇起来,好生处置后,连带着杨秀清等俘虏一并送到京城去了。

经此一役,自咸丰元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蔓延至大半个清国,浩浩荡荡的起义彻底失败了,只剩下一些在外流窜的余部,按照乔致庸的建议,派李鸿章的淮军去追击去了。

大战落幕,乔致庸回朝组织战后事宜,拿着祺祥皇帝的一纸诏书,命令曾国藩即刻进京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理大臣,接替恭亲王奕?的职务,兼管商部事务。左季高因为俘虏杨秀清有功,重赏升迁,担任新设立的西疆行省布政使,专司防御蠢蠢欲动的罗刹人。

乔致庸本以为左季高会表现出反感,但是在其来京陛见的时候,却和乔致庸深谈一番,表示能够为国固守西疆,实在是平生快事,他还劝乔致庸不要急于求变,以稳当持国,大清的旗号该打还得打下去。

左季高来的快,曾国藩却是几番纠结,面对着一纸诏书和一众手下激愤的面孔,心中实在是天人交战。

是选择当儒家圣人,还是当大清叛臣?

湘军的实力这些年一直壮大发展,手下将领也多少由其提拔而受到重用,个个对他忠心不已,他要是想举旗起事,想必会有大量的部下相随,成功的几率不是没有。

但是这个时空里,厘金一直把在了朝廷的手里,虽然他用手段坑死了一些满人官员,但如今中枢的权力可不只是满人的事了。

乔致庸以抵挡洋人获胜的大势,又有迅速扫平太平天国的功劳,强军在手,又有慈禧太后的支持,俨然已经是大清朝的曹孟德了,明眼人都看的出来。

《泰西志略》曾国藩也读过,对乔致庸的这些年所作所为,他一直暗中关注,这个异数简直是大清朝的灾星加福星,一手扶保大清,抵御外辱,内平巨匪,自己一个湘军首领,确实没有抗衡的机会。

即使是不说这个大义名分的事,就是单纯比财力和军力,乔致庸也不是他们湘军几万人能够抵抗的……

最终,曾国藩还是选择了乖乖奉诏,进京主管商部,他想看看,乔某人的新军为何战力如此强悍,这洋务的前途到底在哪里。

……

倏忽数年已过,祺祥二十年的春天到了。

乔致庸的权势已然稳定,清宫的权力被逐渐压缩到宫墙之内,身兼军机处、总理衙门、直隶总督的他,在朝堂中已经占据了不败之地。

捻军最后被李鸿章平定,老李被派去小子日,历史上的维新元老,被乔致庸一一点名,不是秘密处死就是公开处死。

天下平定后,乔致庸主持朝政,免除了天下赋税,厘金局也被改成了商税局,商业发展在这几年中显现出了千年未有的昌盛程度,晋商搭上了乔致庸的大船,一个个赚的盆满钵满。

由于商业政策的转变,晋商不再藏银于地,而是将之拿出来投资洋务企业,一时之间官督商办的各种企业如同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富国一道已经实现。

曾国藩主管商部,亲眼目睹了大清这几年的变化,早就被折服,对当初放弃湘军的抉择十分庆幸。这些年他乖乖的管理商部事务,也是暗中得到了乔致庸的保证,此生绝不篡权夺位,愿意行有限皇权之渐变改革,首倡大清国制之改革。

旗人反对的声音也不大,一是有慈禧的压制,其次也是获得了足够的好处。本来在动荡之中受创严重的旗人,残余势力已经极为虚弱。乔致庸专门开办了旗字头的几家商办企业,选拔旗人负责掌控,所收之财富,皆归旗人分配用以生存。

很快,分配不公的问题激化了矛盾,少数精英旗人不甘心被普通旗人吸血,合力推动了旗人待遇改革,乔致庸一点也没插手,他们内部就把事给平了,果然旗奸才能对付旗人……

乔致庸五十五岁的时候,祺祥大帝驾崩,太后选了外甥接任,又是个小皇帝,无法理事。

乔致庸的家庭生活也非常幸福,两位夫人一共为他生育了六个孩子,其中四男两女,都在乔致庸的培养下成为了自己所在领域的杰出人物,只不过仅有其中一子走了仕途,算是继承家业。

嫂子曹氏抚养着侄子景泰长大,接管了乔家的家业;长栓和翠儿的婚姻也很幸福,携手一生多子多福;玉菡的丫鬟明珠和铁信石走到了一起,成了将军夫人,别人好生羡慕……

陆大可临死之前将所有家产捐了出来,这笔三百多万两的银子被乔致庸设为年轻学子的留学基金。孙茂才则在乔致庸的保举之下成为官员,历任多届内阁大臣。

六十岁那年,乔致庸从总理大臣的位子上彻底退了下来,新体制已然确立,不用担心人走茶凉,人亡政息。

带上两位夫人,乘坐着新式火车,顺着新修建完成的京包铁路,乔致庸邀请太后和小皇帝,一起北巡边境,领略了西北人民走西口的艰辛苦难。

随着铁路网的铺设完成,电报网络也随之完工,乔致庸在位的后几十年,一直在不遗余力的培养科技人才,在日用、军用等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生命的最后阶段,乔致庸携着两位夫人,遍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此生可谓不虚度矣!

一辈子谨守人臣之道的乔致庸,至于后续的演变,是保留清帝还是推翻大清,也就不是他能看得到的了。

既食清禄,纵使窃国,也有大头得位不正之忧,还不如留给后人吧!

同时,他也看到了青铜门进度值的满额。

乔家大院的统楼里,他伸出手轻轻推开了那扇青铜大门,乔致庸再一次消失在了耀眼的光芒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