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重生之晚明风云 > 第十一章 种还是不种

第十一章 种还是不种

这天早晨,周羽刚吃完早饭,在院子里的菜园子和老娘一起刨地,老娘要种点大葱。只听院外有人一边敲着铜锣一边喊:“各家注意,开会了,土地庙门前集合!”

“开什么会?”周羽疑惑地自言自语,像祭祀、求雨、开会这种社交活动周羽都得参加,因为他是家里的唯一男丁。

周羽放下镐头,向土地庙走去,土地庙门前有一个小广场,是村里人集体活动的场所。不到半个小时,村民们陆陆续续都到齐了。

只见周明海站在台子上,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道:“都到齐了,今天有两个事跟大伙说说。一个呢,是保安队的事,咱种完地了就要开始每天训练了,这个保安队长,就由周羽来当,保安队一切事宜,周羽说了算,谁要不服管教,不给周羽面子,就是打我周明海的老脸,你们心里要有个数。二一个,就是种粮的事。我这里买来了一些玉米种子和红薯,都是番邦传过来的作物,我打听过了,这两样东西,特别适合我们大同土地种植,耐寒耐旱,还高产。高产到什么程度呢,这么说吧,种一年够你吃个三五年的,谁要还有没种的地,可以试一试,我今年一百亩地,要全种这两样。种子我免费给你们,我要是你们,我就把种上的全翻了,重新种玉米红薯。”

说到这,底下人开始嘀嘀咕咕地议论开了。

“里长,你说的那玩意到底有没有那么好啊,咱土里刨食苦哈哈的一年,别到时候白种了。”有人说道。

“你没听里长说啊,人家所有的地都种这番粮,还能差吗?再说,种子白给你,这是要坑你吗?反正我全种。”另一个反驳道。

“种完的地全翻了,那种子不白瞎了。”有人心疼之前的投入。

“那东西咱能吃得习惯吗?”有人问道。

“周老憨,你还什么习惯不习惯的,忘了万历三十四年大旱,你们全家出去讨饭了吗?那时候你还习惯吗?有粮食还怕不好吃吗,不好吃你把粮食喂猪,天天吃猪肉!”周明海对着那人说道。

“那当然好,天天吃肉,不是神仙一般的生活?”有人调笑道。

台底下还是闹哄哄的,有人愿意种,有人不愿意,更多的是拿不定主意的。

“好了好了,别议论了,种不种的自己拿主意,愿意种的一会儿到我家领种子,丑话我先说了啊,谁要是让我知道你种子领回家不种,把它给吃了,今年进京押送征粮的差事就交给谁。散会!”周明海说完走了。

周羽回到家,把开会的事跟他娘说了。周母有点担心周羽当保安队长的事,怕一旦有土匪或者鞑子来,儿子会冲在前面,有危险。

“娘,你放心,儿子会保护好自己的,我还没娶妻生子呢,怎么舍得去死呢?”周羽安慰道。

“快别说死啊死的!”周母赶紧制止。

“呸呸呸!这下行了吧,我回来那天就说,玉米是好东西,你还偏不信,这下咋样,二爷爷都要种了。”周羽道。

“行,那咱们这两天就抓紧翻种上!”周母听说周明海极力推荐的,立即就转变了态度,“你刚才一说娶妻的事,我才想起来,昨天我碰上周瑞家里的,说她娘家有个小侄女,今年十四岁,模样周正,她父母老实忠厚,想问问给你做个媒行不?”

“我不要啊,我还小呢,现在不着急娶媳妇。娘,你答应她了?”周羽可得把话说死了,这旧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是很看重的。

“我没答应,也没拒绝,想先问问你。”周母答道。

“哦,那就好,以后我肯定会给你找一个漂亮贤惠的儿媳妇的,这事您老人家千万别再操心了,好吗?”周羽恳求道。

“十八岁的大小伙子了,也该娶媳妇了。既然你现在不想找,娘就听你的,不过千万得抓紧了,这事不能拖,娘还想尽快抱孙子呢。最近我去张铁匠家,听他家里的话里话外总夸你有出息了,是不是他姑娘对你有点想法啊?说实话,娘不太中意秀儿那丫头,疯疯癫癫的不稳重,脚还那么大。”周母唠叨道。

“娘,我喜欢大脚的!”周羽可见不得那种缠足。

“你这孩子!”周母嗔道。

“小羽哥,我爹叫你去一趟。”有人在院门口喊周羽,周羽抬头一看,是秀儿。于是就跟她一起出去了,一路上秀儿一改往日的活泼,一言不发,在周羽前面走得很快。

“秀儿,你慢点儿,走那么快干嘛?”周羽在后面说道。

“我脚大,慢不了!”秀儿气哄哄地说道。

哦,明白了,秀儿刚才是在门口听见周羽母子的对话了,于是周羽安慰道:“我跟别人不一样,我就喜欢脚大的姑娘。”

“你喜欢又怎么样,谁稀罕!”秀儿不依不饶,其实心里乐开了花。

到了铁匠铺,周羽看见宋应星也在,心里疑惑。张大寿一见周羽进来,立即说道:“小羽,看看你要的这几个东西怎么样,还满意吗?”说完,手指地上的几个做好的原器说道。

“做好了?我看看。”周羽兴奋地拿着钢卷尺进行了检查,真的不错,尺寸很精准,肉眼看不出误差。米原器上的刻度精确到毫米,并且按照钢卷尺上的样式用阿拉伯数字进行了标注。公斤原器做成了圆柱形砝码形状。三件原器进行了精心的打磨,非常光滑。

“再看看这两个东西。”张大寿指着靠窗一个木桌说道。

周羽一看,失声叫了出来:“天平!张叔,你怎么会做天平?”桌上摆着一个铁质天平,托盘、指针、刻度和砝码一应俱全,和现代天平相差无几,最小砝码100克,最大一公斤。

“叔不知道你为啥不用咱常用的量器,但知道要建立另外一套量器,几个你所谓的原器是没用的,关键是要能测量,所以就和宋先生研究做了这个。”张大寿得意地说,“还有这个,卡尺。”

桌上放了一个游标卡尺,周羽拿在手里看了看,嗯,现代最常用的精确到0.1毫米的那种。周羽现在严重怀疑张大寿也是穿越过来的,要不怎么会做得这么精确呢?

其实周羽还是小瞧了这个时代的技术水平了,天平最早由埃及人在公元前1500年开始使用,我国在春秋末期的天平已经非常精准,游标卡尺也的发明也不晚于西汉末年,到了明末,这种些测量工具的制作更加普遍,当然是像张大寿这样制作枪械的高级技术人员使用的,普通百姓用不到精确测量。

“张叔,您这手艺没的说啊,太好了,我不是夸您,鲁班在世!”周羽毫不吝啬溢美之词。

“没什么,这也多亏了宋先生的指导。”张大寿有些尴尬地笑了笑。

宋应星在旁边捂着嘴偷笑,周羽不知自己哪句话说错了。其实铁匠的祖师爷尊奉的是太上老君,周羽把鲁班抬出来,有点贻笑大方了。

“张叔,一共多少钱,我给你。”周羽问道。

“不用了,已然有人付钱了。”张大寿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