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重生之晚明风云 > 第九章 星光之盟

第九章 星光之盟

宋应星是一个科技痴,如果不是痴迷于科技,他也就不会放弃科举,专心写《天工开物》了,名利双失。对于他来说,周羽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或者说魔力,周羽脑袋里的那些现代科技,是一个明代科技迷无法想象的,听着周羽所描述的现代科技,就像一个小孩走进了玩具店,欣喜、震惊、爱不释手、流连忘返,那种感觉无法用语言描述。

“从哪儿说起呢?”周母出去后,周羽看着宋应星,思索着如何开始他们的谈话,“一切科学的开端,都是从三个字开始的,那就是:为什么。也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天生具有的品质,好奇心。”

宋应星像一个小学生一样,坐在周羽面前,静静地听着。

“我们会对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现象问个为什么:我们人从何而来?鸟虫鱼兽又从何而来?猴子为什么那么像人,它们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吗?五谷是天生就那样结粮食吗,还是人干预的结果?水遇热为什么会化为汽,遇冷又会结为冰?山上的石头为什么会落向地面,怎么不飞向空中呢?风能吹灭灯烛,为什么炭火却越吹越旺呢?天上的星星是什么做的,又是谁做的,它们永恒存在吗?”周羽一连串问了几个问题,“这样的问题我可以问上三天三夜,因为我们的世界,有太多未知的东西,等着我们去探索,好奇心就是科学的开端。”

“天覆地载,物数号万,万事万物又相互作用,随机变化,此间的复杂,应是表象,其间必有规律可循。”宋应星说道。

“你说的很对,但那只是你猜测。我们要的是实证。要有确凿的证据,要可重复验证,要有预见性。在得到问题的答案过程中,会用到实验、归纳和演绎几种方法。比如,上面的一个问题,高处的石头为什么会落到地面而不飞向空中呢?我们要做实验来验证,实验表明:同一块石头,从二尺、四尺、六尺、八尺、一丈的高度落下,速度是不同的,越高落到地面的速度越快;不同的石头,一斤和两斤的,同样从一丈高落下,落到地面的速度一样,也就是两者同时撒手、同时落地。这说明什么?我们得到三个结论:一、有一只隐形的手在拉着石块落向地面,我们称之为引力,引力作用下物体只会落向地面而不会飞向空中;二、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越重的物体,受到的引力越大,否则,重的物体与轻的物体引力一样大的话,重的石块会后着地;三、速度增加的快慢与质量无关,不同重量石块下落实验表明,两个不同重量的石块的速度在同一时间都是一样的,否则二者不会同时落地。引力是无处不在的,你在大同扔石块和在北京扔石块都一样,于是我们预见到,在北京,从一丈高的高处落下的石块比一尺高落下,到达地面的速度要更快。”周羽扎实的数理素质应对这种科普式谈话还是很轻松的。

只是宋应星短时间内理解起来,有些难度,“两个石块会同时落地吗?不应该是重的先落地吗?”

“我们不妨做个思想实验,假设有三个石块,一斤、两斤和三斤的,把一斤和两斤两块石块绑起来,与三斤石块再做一次实验,结果是什么?会有两个结果:一是一起落地,因为一斤和两斤绑起来是三斤,另一个也是三斤;二是绑起来的后落地,因为一斤石块会拖慢两斤石块的下落速度,因此绑起来的三斤石块速度要比是一个整体的三斤石块慢。同一个实验怎么会有两个结果?不会的,一定是我们的假设前提错了:重的石块和轻的石块同时落地。”这个著名的思想实验实在巧妙,周羽说起来感到舒爽无比。

“对对对,这下我就明白了!”宋应星如释重负。

“我说这些只是说明科学结论的重要特征,确凿的证据,可重复验证和预见性,以及综合运用实验、归纳和演绎几种方法。这是我们以后搞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周羽强调。

“科学可不止扔几个石块而已,虽然扔石块并不像我们看起来那么简单。比如我提到的关于人和猴子的问题,五谷生长的问题,这些关于生命的科学,称之为生物学。我们人虽然看起来是那么与众不同,但最初我们和一切动物甚至植物一样,都是从一种最简单的生物祖先演化而来,更明白一点说,我们和小麦有共同的祖先。那么我们为什么变得那么不同了呢,有一句话可以概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都从父母那里遗传了相同的特征,因此子女会长的像父母,遗传物质来自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子;小麦也会从父本那里遗传相同的特征,那些遗传物质就装在小小的种子里。当环境改变时,具有某些特征的生物会变得不适宜生存,就被淘汰掉了。有些人天生残疾、疯傻,不能自食其力生存,自然没人与之婚配,这种特征的后代就少了;有些麦子天生结子少,被农夫拔掉了,也是被淘汰了。而那些能够适应环境的遗传特征就保留了下来,经过数亿年的演化,不断有新的遗传特征出现、不适应的特征又被淘汰。人和猴子分道扬镳,猴子变的更适合山林攀爬跳跃,人变得更聪明和尔虞我诈;麦子和野草各奔东西,野草变得耐旱、顽强,麦子变得结子更多。就这样逐渐演变成了现在这样一个五彩斑斓的生物世界。”

周羽侃侃而谈,从生物学聊到化学,再到物理学,再到工程技术,宋应星听得如醉如痴,二人一直聊到晚饭时间,简单吃过晚饭后,接着聊。因为家里没有蜡烛,为了节省灯油,二人坐在院门口的石头上,仰望着星空,仿佛话题无穷无尽。

“你为什么不去考取功名呢?”周羽好奇地问。

“非我所愿。”宋应星答道。

“如果有那么一个政府,所有从事生产、科学研究的人可以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在官府谋得职位,可以和官员一样受人尊敬,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才华,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可以把自己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发扬光大,职业不分尊卑,人人平等,你可愿意为这样的官府效力?”周羽问道。

“当然愿意,只是自古以来没有这样朝廷。”宋应星叹道。

“是没有,但我们可以开创出一个来!几千年来,众先贤未竟的事业,我们去实现。孔子天下大同的梦想,我们来达成;屈原发出的天问,我们来一一解答;韩非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的制度,我们来建立;陈汤犯我强汉虽远必诛的荣光,我们来恢复!只要我们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豪气,为什么不试一试呢?来吧兄弟,咱们干票大的!”周羽终于把穿越以来的不爽抛诸九霄云外,对宋应星敞开了心扉。

宋应星沉默了,通过与周羽的两次接触,他发现此人的学识深不可测,为人又爽快开朗,日后绝非池中之物,如今对他说出这样的话,显然是对自己全然信任了,把身家性命托付于他。想到朝廷的党争,边事的糜烂,百姓的凄苦,宋应星做出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抉择,“好,兄弟,我们干票大的!我对着这漫天的星宿盟誓,从此以后,我宋应星跟着周羽,风里来火里去,为了天下黎庶、万世太平,不惜此身!”

“我周羽,向星空盟誓,与宋应星并肩作战,不惜此身,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周羽也严肃地说道。

说完,周羽又给了宋应星一个熊抱。

“兄弟,你这礼节哥哥我可有点受不了,以后你能否不抱了?你知道你多大力气吗?”宋应星抱怨道。

“现在我们有两个紧急任务,第一个是钱,我现在是保安队长,手下有八九十人,练兵不能没钱,虽然我二爷爷答应出钱,但是他一个人肯定负担不起,而且,我们的队伍,我们要自己养;第二个是武器,目前没有枪,哦,就是鸟铳,我二爷爷家有七只鸟铳,万历年间的,不知性能如何。”周羽说出了目前的困境。

“关于赚钱,我有一个想法。有一种建筑材料叫做水泥,样子类似于石灰,与砂子、水按比例混合后成为混凝土,可浇筑成任意形状,二十八天后,混凝土硬化完成,坚如磐石,可修建房屋、道路、桥梁、城墙等,用途极为广泛,如果能够烧制成功,可为我们积累大量资金,”周羽接着说道,“所以明天我们到侯家石灰窑去一趟,与侯大爷研究研究,看看短时间内能否研制出配方。”

“关于武器,目前要制作足够的鸟铳,至少一百支,另外,有一种增加弹丸射程的方法,就是在铳管内壁刻划膛线,让弹丸旋转飞行,能够增加稳定性,至少增加射程五倍以上,但是要改造弹丸形状为尖长圆形。但关键是,手工刻划膛线太慢,技术要求太高,靠着张铁匠一个人不行,即使增加人手也不能满足需要,有一种制作铁器的机器叫做机床,用铁质夹具夹紧工件,并固定于移动台上,钻头旋转,移动台缓慢向前移动,就能在工件上精准地钻出孔来,这叫做镗床。将镗床加以改造,可制造出车床,就是加工平面、沟槽、螺纹的机床,有了车床我们就可以加工膛线了。”周羽说道。

“周羽,你是神仙吗?怎么什么都知道?我以前是不信世上有神仙的,子不语怪力乱神,但遇到你之后,我有点信了。”宋应星对周羽佩服得五体投地,“你所说的镗床我了解一些,就像是玉匠琢玉用的一种机械,可脚踏钻孔或打磨,可能精度比较差,原理应该差不多。”

“我不是神仙,不要搞个人崇拜。我们说正事。”周羽制止了宋应星的吹捧。

“哈哈,那是题外话。你所说的机床我想是可以实现的,我试试。”宋应星对于机械制造颇有造诣,周羽说了原理之后立即就明白了。

“要制作机床,需要尺寸十分精准,而现在我们的尺都太粗略了,所以我们要建立一套完全不同的度量衡,要求越精准越好,这在试制水泥配方上面也得用到。另外,我想用泰西字母和数字来刻划变量和数字,比汉字方便许多,明天我给你写出来。”周羽说道。

夜已经深了,周羽望着星空,心里充满了动力和希望,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