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言情小说 > 路人张 > 第三十二章 街坊

第三十二章 街坊

刘小小对阿姨们的时间规划感叹,“听起来就很忙碌啊。”

“那到真没有,而且这些活动都是自主的,自己觉得累就可以不来啊。不过啊,这退休了没有打卡逼着,反而还都一天不落的来了。”

刘小小想起了还没找得到的诗社,就问杨阿姨,“哇,那也很厉害了。那公园里,不是还有个诗社吗?杨阿姨这么爱读书,有参加那个社团吗?”

杨阿姨还真知道这个诗社,“我没有参加那个社团,诗社的成员,都是老年大学的学生。他们平时都在学校里上课,每个月才会来公园活动一两次,也总是在这个湖边,采采风。”

刘小小恍然道,“哦,所以说,那个社团,一定是老年大学的才可以参加吗?”

杨阿姨摇头,素腕轻抬,动作雅致的捋了捋耳边的碎发。

接着,说着不那么清雅的话,“也不是,本来那社团人就特别少,哪还有那么多限制。只是我吧,对诗没有什么感觉,写个打油诗觉得俗,又做不出什么有韵味的,干脆不为难自己。”

杨阿姨,您还真是人不可貌相啊。

静坐时,清冽如竹,恬淡如菊。

一开口,那是……真的很生活了。

两人就这么闲聊着,一个小时很快过去了。

合唱团的练习结束后,叔叔阿姨们纷纷过来拿包。

这时张敏她们才发现,合唱团利还有几位特别的老“叔叔”。

之所以说他们特别,是因为那几人,都坐着轮椅,由他们的老伴推着。

其中有一位更是须发皆白,皮肤褶皱,目测少也得有85岁。

本来一直对外说的那句‘通过家庭矛盾引发的中老年斗殴事件,了解一下现代社会中老年群体的物质精神生活。’,也只是给自己的采访找一个合理的借口,见此情景,真的感觉有必要了解一下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了。

没一会,郑阿姨也过来了,先和杨阿姨打了招呼,谢谢她帮忙看包。

又看张敏和刘小小真的一直等着她,登时便觉得,两个小朋友还挺有耐心。

来之前,看刘小小和小杨好像还在说什么,就没急着离开,往里站了站,避开凉亭口,“两位小同学,我这边结束了,你们呢,聊得怎么样了。”

郑阿姨也进来后,杨阿姨看着本就因为一地的小拖车、菜兜子而略显逼仄的小凉亭,空间愈发告急,忙开口说,“我们就是刚坐一块,东一句西一句的闲聊,现在我这也有事,你们赶紧走吧,还能给后面的人腾腾地方。”

三人就被推了出来。

张敏为了找补自己管郑阿姨叫大妈的失误,把心里打了一会的懂事牌腹稿说出,“郑阿姨啊,您回去的话是往哪边走,咱们就往这个方向去,边走边聊,也不会太耽误您的功夫。”

郑阿姨看小姑娘,说完话后期待夸奖的眼神,有点想笑,“这个提议好啊,我往东门走呢,咱们就慢慢走着,而且活动活动,也不会太冷。”

刘小小也不抢话,在旁边跟着,准备必要时随时补充。

三人就背离着人工湖,沿着石子路,慢慢的散着步往东门走去。

张敏跟在郑阿姨身后半步,决定先开口吹一波,“阿姨,是这样的,我昨天也在公园门口,有幸目睹您在遇到社会突发事件时,展现出的领导力。”

郑阿姨一看,张敏这果然小同学说话,怎么前后像变了个人似的。

怕不是自己初次见面有点凶,给小姑娘留下阴影了,放柔了声音,“小姑娘,不要紧张呀。阿姨刚才逗你的,是不是吓到你了,看你,现在说话都拘谨了。”

张敏当然否认,同时并不当真,“没有的,没有的。郑阿姨,说起来昨天的事情,您认识那两位吗?”

郑阿姨提起那家人,也是感慨,“说不上是认识,不过是一个小区的。”

张敏一看,这是有故事啊,而且还是郑阿姨知道的故事,就故意说,“也是,阿姨性格这么好,和他们不一样,一定不屑于和他们相处。”

“阿姨到不是因为这个,是他们吧,本来住的就靠街,可以不从小区门口进出,加上家里人性格都比较孤僻,所以小区里他们打交道的人不多。但是,提起老吴那家人啊,我们小区的住户基本都知道。”

“怎么说,是他们家人容易与人气冲突矛盾吗?”

“那倒没有,没什么矛盾,也不能说没有矛盾,简单说就是扰民。三天两头的,老吴他家啊,不是吵架就是砸东西的,有时候还会传来孩子的哭声,可真是造孽哦。”

张敏和刘小小担心的对视一眼。

心里想,昨天那次果然不是偶然事件!!!

他们平时也会在家里关上门打孩子!!!

多亏了之前被郑阿姨震慑过,张敏才没有走神,继续和郑阿姨递话,“那他们扰民,大家不报警吗?”

郑阿姨摆摆手,“报什么警啊,街里街坊的。而且他们也还算知道分寸,有的时候,邻居实在嫌烦,去敲敲门,他们也就安静了。”

听了这话,张敏两人庆幸,还好自己找了一个理由,来包装自己的意图。

没有直接说,问这些是因为想举报那家人,从向大家采集信息。

如果真的照实说了,郑阿姨应该会因为接里街坊而维护对方,甚至觉得自己小题大做、多管闲事吧。

几人走出了石子路,来到了公园的大路上。

刘小小觉得人开始多了容易横生枝节,就不打算拖时间。

加上一个小区的,容易情感上偏颇,问多了可能会引起排斥,就故作羡慕的对郑阿姨说到,“是这样啊,阿姨您是哪个小区啊?我真羡慕,你们小区里的关系可真融洽。不像我们家,一栋楼的邻居都不太认得全。”

郑阿姨没有感觉到不对,很放松的回答刘小小,“我们平安小区里面住的,大都是以前在同一个厂里上班的,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得。再说,这都是三十年的老小区了,那些街坊也没怎么搬家,连阿姨这种,脑子不太灵光的都慢慢记住了。

不过旧房子再好,好的也就是情怀。

说起来隔音啦、舒适度啦还有实用性之类的,还是有很硬的短板。

所以郑阿姨不无羡慕的接着又说,“新小区也有新小区的好啊,像是我女儿家,住的也是后来买的开发的商品房,里面邻居大家也是认不全的。但是人家有电梯啊,偶尔腿疼的时候,真的太喜欢那个电梯了。等房价降下来,我也打算卖了现在的房子,换个有电梯的。”

(⊙o⊙)…等降下来,多少算下来啊?

那就是不买了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