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天唐豪杰 > 第39章 长安在疯狂(下)

第39章 长安在疯狂(下)

随即问向长孙无忌:“收取商税进行的如何,章程拟定好,赶紧发下去,尽快执行。”

“诺。”长孙无忌拱手回复。

李二陛下又说道:“办理大学,严厉打压欺压百姓者,尽快去办,无其他事就退朝吧!”

群臣刚刚准备回复......这时内侍传话,江南刺史王应江,从江南回朝交旨,现在就在殿外,请旨上朝面奏。

“宣。”李二陛下随口说道。

内侍也随即喊起:“宣,江南刺史王应江上殿。”

不一会,一个矮胖子紫袍官员走进大殿,对李二陛下拱手行礼以后,奏道:“陛下,臣前往江南,去了台湾见到了魏王。”

李二陛下听到这里,算是松了口气,就怕你见不到魏叔玉,心想只要见到,那就谁先翻脸谁就失去,道义民心。

“魏王说,没有问题,陛下要安排人,去及西之地也没有问题,要船也可以提供,但等两年才可以,去及西之地,从西域过去也可,只要修通到西域的道路,月余就可到达西域之地,而且魏王还说,及西之地有两个大唐以上的领土,随便去占领,只要能打下来就行,魏王不会管的。”

刺史王应江继续说道:“而且微臣在台湾,可以随便观看,任意走动,除了研究所和兵营外,没有其他限制。

而且这次微臣还带来,魏王送于陛下的礼品,这是清单,礼品也在殿外。”说着拿出一份清单,递给内侍传上去交给李二陛下。”

李二陛下看到清单,是一些茶叶,白糖,长江白酒,玻璃镜,字典,白纸,书籍之内的物品。

李二陛下也很好奇,字典到底是多么神奇,玻璃镜为什么这么受欢迎,立即大手一挥说道:“把礼品拿进来,朕倒要看看,魏叔玉搞的这些有多神奇。”

马上几个太监就把礼品抬了进来,一箱箱的摆放到大殿中央,内侍王德走了过去一一打开,群臣也很好奇。

李二陛下直接走下龙案,看到箱子里有华夏字典,拿起就看了起来,第一页,拼音字母,看不懂,在翻开第二页,安拼音部首查找汉字,也不明白,直接打开到中间,一个个简体汉字,括号里面是繁体汉字,标注清晰,每个字还标有注解,字体的意思。

李二陛下看的脸色又惊又喜,然后是铁黑。

惊的是魏叔玉,是什么脑袋既然能想到,这么好的办法,写出这个字典,以后读书就容易百倍千倍。

喜的是,以后大唐人人都可识字,朝廷也不会在授世家门阀把持。

黑的是,偏僻这个字典是魏叔玉写的,满朝文武大臣,为什么就想不到呢,大唐的文豪士大夫怎么就想不到呢?

按照这个字典编写方法,也不是很难啊!朕怎么就想不到,这样的办法解决读书问题。

这时程咬金突然大笑起来:“哈哈......哈哈哈......以后俺老程有了这个字典,不认识的字一查就能知道,好厉害,这个魏小子实在是贴心,想到这个办法,解决俺老程不认识字的苦。”

突然感觉周围很多不一样的眼光投来,赶忙捂住嘴,一脸尴尬的朝后退了退。

然而李二陛下脸本来就黑了,现在一听连这个老货还这样说,再黑了几分,已经不能用锅底能形容。

心想要不是知道这个老货,大大咧咧的性子,早就一脚给他踹出去,有这样的臣子吗?朕心里,都被魏叔玉拿刀在割一样的疼,你还要撒盐。

再看向玻璃箱子,布匹包裹着,打开一看,一股无法言语的表情,尽显脸上,清晰的脸庞黑如锅底,看着自己的形象,脸色既然一阵黑一阵白,要多难看就有多难看,要不是在太极殿,真想把这个镜子给砸了。

然而大臣,却是一个个嬉笑连连,东藏西藏的,一箱镜子就少了一半,只留下一些大的,不好藏在身上。

李二陛下也很无奈,这些镜子确实是精美,看到群臣这样也不好多说,摆手安排把物品抬到御书房。

细细回想魏叔玉的话,修一条水泥路到西域之地,那要修一条到东北之地,不也是可以减少运兵时间吗?

凛冽的眼神看向程咬金和尉迟敬德,心想,你银钱多是吧!那就是去修路吧!

于是立即下旨:“程咬金你尽快了解水泥的用法,修一条到东征高句丽的道路,尉迟敬德修一条到西域之地的道路,能修多远就修多远,要是能修到及西之地就最好了。”

“诺。”二人齐齐拱手回复,但是心里却想,这是在报复吗,就因为我们有股份,有钱,就安排我们去修路是吗?但是嘴上却不敢说啊!只能领命告退。

随后也就宣布退朝了,御书房,李二陛下打量着魏叔玉送来的礼品,心想怪不得长江公司这么有钱了,这些东西在市面上肯定是人人喜爱,争先购买啊!

突然一拍脑袋,对呀,长江公司不是有这么多钱,而是能赚到这么多钱,所以股份涨到十万貫一股,买了股份年年分红,一年哪怕是五千貫的红利,十年,二十年呢,然后股份还能在涨,原来问题出在这啊!商人果然是精明。

看样子朝中也是需要一些商人来研究这些问题,魏叔玉说的没有错,就应该人人平等,为什么要打压商人呢?只要商人按照正常的规则经营,那就不应该说什么商人逐利,贬低商人,打压商人,危害百姓的话语出现。

在古代商人是一点地位也没有,很多有钱的商人,连穿衣都不能穿好的衣服,连商人家女子嫁人也都很难,不是对方不好,而是你娶回家后,就会被无数的指指点点,数落的你抬不起头。

古人都是非常好脸面的,所以在古代商人,其实也是很无奈的一帮人,都是儒家学术一些贵族,为了体现自己的地位,无限贬低。

就是在宋明时期就连武将也是如此,被打压的抬不起头,出去打仗还派文官作为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