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庆时归 > 第十五章 射雕(上)

第十五章 射雕(上)

在大庆有一将门世家,家族世代中比比皆是上将军。

虽然如今的大庆国泰民安,但到底国局还是有些动荡,而二代文帝过于重文轻武,导致北边不时有犬戎作祟。

犬戎乃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自小就在马背上长大,吃的是牛乳喝的是马奶,生来就比大庆人挺拔壮硕,所以这些人也和他的民族一样,也亦是骁勇善战,锐不可挡,说是战斗民族亦不为过。

而大庆在家风上,上至皇族,下至平民,在思想上都是高度统一,即:“不和亲、不纳贡、不赔款、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虽然这种家训很正能量,但是有时候人也需要积极面对现实,并且要勇于面对现实。

庆国自白沙滩一役,战死者数以万计,一时之间尸横遍野,血流成河,那骸骨也是漫山遍野的堆积。

申修文正想着间,就见寺院边上,有一评弹之人在讲着大庆的历史。

只是这说书之人他语速有些过快,虽然口若悬河妙笔生花,但到底骨子里还是少了几分激情和野性。

原来此刻他讲的故事正是忠肝义胆勇武传魂的大庆杨家。

杨家一门父子八人,皆是大庆的石柱。他们多年震慑边关,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可惜的是“大石鼓”一役过后,文帝听信谗言,最终害的杨家掌门人,一带枭雄老令公杨业撞死在李陵碑前。而仅有的杨家七郎八虎中,大朗、二郎、三郎,七郎为救文帝而死,剩下的四郎不知所踪,五郎出家,现如今也仅有可怜的六郎远戍边外,常年不得归家。

只是可怜了这些将领们的妻子门,一个个年纪不大就守了活寡失了丈夫,真是可悲亦是可怜。

申修文初次听完这个故事到觉得没什么,但在这之后,他慢慢的却感觉到了这个故事有点像后世申修文所听到过的野史杨家将了。

但大庆的这个故事,却告诉了他,这是历史、是存世的,是真实的,是摸得见,看得着的。

但是下一秒,他正听得爽间。

“你这浑人,好大的胆子,明明是文帝听信谗言害的杨家死伤无数,既是说书为何不说。”

只是在这之后,出来一个顽童,他着小辫,看上去不过才十一二岁的光景,说话间语气还虐略显稚嫩,听得出来声音还未达到变声期。所以这声音现在就如同个奶娃娃音一般,奶声奶气的,哪里会得重视。

虽那小娃儿语气稚嫩,但那声音可谓是坚腔有力,字字珠玑,容不得别人反驳。

那说书之人本就是闲暇之时来赚点散碎银钱,之所以讲这个故事无非也是为了讨生活。如今文帝依旧在世,他不过就是一介布衣,怎能数落帝王过错。

那不是老寿星上吊,自找死路。

虽然内心是明了,但最终嘴上可不会说出来。

此刻倒是那小娃娃一怼,听书的众人均用不解的眼神看着他。

那些个听书之人可不管那么多,他们只想听到好听的故事和情节,没想到这说书之人忒不老实,自然心生芥蒂,不愿打赏了。

那说书之人估计也是经常说书,一般往往在这个时间段那些个游客们此时都会纷纷自掏腰包来打赏一阵,那知现下今儿个自己是一个子都没赚到,还费了一地口水。

说不生气,是假的。

那说书之人自然对那顽童没了好印象,这不是实力坑爹嘛。

随即,呵斥即来,“你这娃儿也忒无理了些,老夫愿意怎么讲故事都是老夫自己的事儿,你何故来砸场子,坏人好事呢!”

说书之人气急败坏,他眼神只能怒瞪着那顽童。

只是说书之人看着小娃儿还年少,便也只准备呵斥、斥责他两句,就算了。

那知,那小娃儿可不怯场,浑道:“你这老匹夫,不说实话还怪我作甚,我不过是揭露了你的假象而已,你这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十一二岁的年纪懂个啥,倒是申修文看着这一老一少两个活宝,在这大庭广众之下弄得个灰头土脸,不禁一笑。不过他也越发欣赏那顽童,心里直想,这小家伙嘴还挺利的,他日说不定真能混出来。

申修文看好他的将来。

不过看着越演越烈的症状,申修文也担心那说书之人会对这小娃儿做出不轨之举。

毕竟眼前,一个是大象,一个是小蚂蚁。

万一发生一些事儿,小蚂蚁肯定吃亏。

于是,申修文起了心思,便打起了圆场。

“小娃儿,我给你讲个故事如何,反正你都是听故事,计较太多可会得不偿失呦。”

申修文笑着站出来打个圆场。

不过那小娃儿可不领取,嘴角一噘,他从头到尾将申修文瞧了一遍,待看到他粗布麻衣之后。

他斜眼看了申修文一眼,嗤之以鼻哼道:“你莫不是和他一伙的,来框我小娃儿。”

他似是与这说书之人杠上了,视死不撒手。

申修文听完只是一笑置之,简单的摆了摆手,道:“我可不认识他,只是觉得你的举动有些欠妥,所以故而出声,当然我若是你、我一定会,战略上藐视对手,战术上重视对手。明白否?”

申修文故意叨了一句。

战略上藐视对手,战术上重视对手。这可是伟大的***在建国时期时候讲的重要的一句言论。

申修文心想既然这小娃儿这么看重这一段故事,他说不定和杨家有什么渊源也说不定,既然这样那就只能投其所好了。

那小娃儿自小读兵书长大,虽不明白申修文这两句精辟话儿的意思,但最终好奇盖过了一切。

本少爷就看看你能讲出什么样的故事来。

那小娃儿打定了主意与申修文杠到底。

于是那小娃儿开始正襟危坐起来,似乎打定了主意,就等着申修文上套。

申修文只是简单淡然的看了他一眼,随即讲到:“南宋末年,金兵入侵,朝廷奸臣当道。郭杨两家指腹为婚,后为金兵所害。18年后,郭靖奉师命南下,目睹了大难不死的杨铁心一家劫后重逢,然而杨康却拒不认父,仍贪恋富贵,终认贼作父,靖、康兄弟不得不分道扬镳。

郭靖与黄蓉在张家口一见如故,在中都再见倾心。

郭靖随后与黄蓉故国万里之行,临山川湖海,亲中原风物,受文化熏陶,进而遍识天下武林高人:拜北丐为师,与老顽童结义,听东邪销魂蚀骨的箫声,学南帝救死扶伤的功夫,又无数次与西毒拼死搏击,使得郭靖的武功、心志、人品不断与时俱进。进而,报杀父深仇,消师门积怨,夺《武穆遗书》,率大军西征;承亡母之教,上华山论剑,救襄阳国难,质询成吉思汗何谓英雄,终成一个为国为民、悲天悯人的侠之大者。”

申修文这一次的故事讲的是厚积薄发。

特别是文中最后一句,点睛之笔:“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观点,引得听众欢呼雀跃。

就是那孩童此刻亦不语,但是眉儿间,隐约蹙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