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海国月明 > 四十二 蓄木池

四十二 蓄木池

兴趣使然,郑鸣曾对中外帆船专门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还曾亲手做过几只船模,说起来也算半个内行。

此时一眼望去,便知这些多是中国古代传统帆船样式,大小福船最多,广船次之,沙船、鸟船、大八橹以及带有拍杆的高耸楼船也是一个不缺。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貌似东南亚地区的船只,三角帆高挂,长腿桨低垂,局部也以中式帆船榫卯拼接,倒也算是有模有样。

三个造型独特的模型引起了郑鸣的注意,只因这三艘有点四不像,既有中式船的影子,又带点欧洲盖伦船的神韵。

其中一个十分细长,船帆虽然仍是中式硬纵帆样式,却减少了帆间龙骨,多了一些缆索支撑,倒似一种混血类型,郑鸣看见,不由眼前一亮。

细看半晌之后,郑鸣已对此间船只制作水平大致有了概念,本要再问些其他事项,那人却是多有不知,只推说要等船厢两位厢头回来,才能答对。

郑鸣自也知道,中国船匠自古师徒相承,许是为了保密,又或习惯使然,平时造船多是口传心记,少有图纸,只用微缩船样代替,具体工艺更是秘不示人,此人不知也便情有可原了。

既然再也问不出什么,郑鸣索性放他自去做事,只是空跑一趟,一无所获,终归觉得有些遗憾,“这没黑没夜的跑来,总得多少有点收获才好……”

正自失望间,郑鸣忽然想起方才那人提到两位厢头进了林子点选木料,不由得眼前一亮,心道:怎么把木料这茬忘了!

造船固然需要良工巧匠,但这基础中的基础却还要着落在木料上,若依洪总管所说,婆罗洲上造船林木比比皆是,却也要逐一砍伐,运来,再而等待慢慢干燥,才能开锯成料,继而开始建造。

这个过程在没有烘干技术的古代,少则七八个月,多则三年五载,只因船木特殊,万不能接受阳光直射曝晒,只能放在干燥背阴之处慢慢风干,真若到了急用之时,却也远水难解近渴,只能徒呼奈何了。

以1778年下水服役的英国胜利号风帆战列舰为例,船身所用木料90%是经久耐用的橡木,其中很大一部分橡木风干了足有二十年之久,正因如此,胜利号才能得以长寿,数次大修小补之后,历经两百年风雨,至今仍旧停泊在泰晤士河边。

另一个反面例子则来自1802年下水的美国宪法号重型巡洋舰,至1812年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时,不过短短十年,却不得不在与英国交战前重新返回船坞大修,因为不到50米长的龙骨,局部拱起半米多,形变率超过百分之一,船身肋材和甲板船壳更是开缝张嘴,就连填充缝隙的松油麻布也跑了出来。

这等状态漫说打仗,便是遇到大些的风浪,也有倾覆之忧。究其原因,除了造船工艺之外,主要便是因为建造之初木材含水量太高导致。

而且,建造军舰用料之多,远非家具房屋可比,仅仅胜利号一艘战舰就耗费了6000根大木,若在地上排列开来,便是好大一片森林!

正是出于此等考虑,郑鸣便把这个问题郑重提了出来。

本以为是个令人头疼的难事,不料洪度年却是微微一笑,“圣使思虑周全,老朽佩服,不过造船用的干燥木料嘛,却是早早备好了,若是圣使有意,不妨随老朽前去验看一番。”

“看什么?”郑鸣一愣。

“自然是储存的木料咯!”洪度年淡然说道。

“哦,竟还有些储存?”郑鸣大感意外。

“只是算不得太多,不过只能造个百十艘千料大船吧!”洪度年说完,便已当先拔步,向着船湾一角去了。

通过一条小径,穿过浓密森林,走不多时,树木再次消失,转而现出一个极大的湖面来。

说是湖泊,又与一处河岔与甸江相通,水流蓄积其中,汇成一个长宽各有两百米的巨大水池。

只是,水池静静无波,除了几只低空掠过的水鸟之外,便再难看见一物,若要非说特别,那便是水池与甸江相通之处,筑有一堵木坝,两侧各有一架水车,徒增一抹人为痕迹。

但此处既无稻田,又无冶铁炉灶,木坝水车又能作何用途?郑鸣大为不解。

“圣使请看,面前这个池塘便是蓄木之池,但有良木全然阴干熏蒸之后,便通过江水漂流至此,只因靠近海口,江水多有潮汐涨落,待到潮水最低之时,便可闭拢水坝,再用水车将池中余水排干,木料自然沉落池底。”

这番道理,郑鸣自然懂得,可沉到池底又有何用?自沉,再而归拢堆积为一方方木垛,再用糯米、河沙、贝壳石灰和在一起,调成桨泥,厚厚涂抹在外,一待干透坚硬,便是一个个纹丝不透的闭水之室。”

洪度年接着说道,“这时,再将水坝打开,江水漫入其中,木存垛中,垛浸水底,风气难入,虫蚁不侵,可保千年不朽,更是了无痕迹,难以发现。”

此等储木之法,简直闻所未闻,郑鸣不禁大感震惊,待到细细想来,必是利用了密闭原理,先是湖水屏蔽空气,再用墙土屏蔽湖水,原理倒是能够说通,只是这墙土真有这等密闭功效?

须知水泥在这个时代还远没有诞生,难道这墙土竟比水泥还强?郑鸣还是有些怀疑。

洪度年察言观色,已然明白郑鸣心中所想,于是立时加了一句:“圣使可听过墓室所用的万年土么?”

此言一出,郑鸣立时醒悟,只因所学便是历史专业,对古代墓葬构造并不陌生,至于这万年土也有些许了解。

华夏神州自古就有“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对尸身和陪葬物品的防腐保护格外重视,除了棺椁之外,更在构建墓室的材料上下过一番苦功。

通过反复试验,早有古代先人用糯米汁将石灰黄土调和一处,发明出一种更具密封性的灰泥,夯筑在棺椁之外,从而达到隔绝空气水分的目的。

而这种灰泥,也就是传说中的万年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