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万古强秦 > 第32章 朱元璋

第32章 朱元璋

九江郡,钟离县。

城中的一座茅屋内,聚集着五位男子,茅屋似是有人家居住,不甚破败,此时晌午刚过,天气渐渐凉了下来,但是茅屋内的气氛,却不似外面一样凉爽。

“大人,听说秦国出兵了。”茅屋内,一位身穿粗麻的男子说道。

此时,四人围绕着中间的一个中年男人,好似正在汇报这这几天发生的大事。

往日秦法严苛,黔首不敢反,但是近几日他们听说会稽郡项氏反了,身为楚国旧地,这几个人觉得应该相应,这不是他们有爱国之心,实际上他们和楚国没有任何情愫,只是认识到这天下受秦压迫已旧,这时候,人民积怨,这天下,或许可以分一杯羹。

这种想法是危险的,但是屠一人为罪,屠万人为雄,历史上大多数的政权的改变大多都会伴随着腥风血雨,战争必然就会死人,这是作为造反者的觉悟。

中间的中年男子思忖一阵,向着左边的男人问道:“徐达,信件送到没有?”

说话的这位中年男子便是朱元璋,也就是明朝的洪武大帝朱元璋,伴随着玉玺的空间扭曲,他也随之来到了这个世界,穿越到了他的老家,钟离县,并且在钟离县担任县尉。

朱元璋并不是他的本名,他原名叫朱重,只是后来自己当上了县尉,改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这就和刘邦本名叫刘季一样。

此时的朱元璋并不是后世有的民间画像当中的鞋拔子脸,相反,朱元璋五官端正,面阔口方,身形高大,站在人群中很显眼,就是因为他身材雄伟,并且略同文书,钟离县令一眼就相中,欲召他为县尉,而朱元璋也不负众望,通过考试。

因为他本人善待下属,乐善好施,此时,已经在钟离县乃至周边各县颇具威望。当年跟随他的兄弟,也被他征召来在县里担任杂役或狱掾。

在朱元璋身边围绕的四个人便是徐达、蓝玉、傅友德以及冯国胜。

旁边的男子点点头:“郭兴已经回来了,此时信件已经送到了项梁公手上。”

说话的这个人就是后世大明朝的开国功臣,徐达,此时正在钟离县担任狱掾一职,前些时日朱元璋密谋造反,但是苦于没有外援,怕独木难支,就命徐达派人送信给会稽的项氏叔侄,表明心意。

朱元璋点点头:“若是这般,会稽项氏若是同意支援,那便可以钟离县为据,”这时,朱元璋指着地图上的标记:“曲阳、阴陵、东城各县具有我的心腹,此时项氏兵马已经占领鄣郡,只待出兵度过大江,到那个时候,寿春唾手可得!”

这时,徐达开口说道:“只是这秦军的十万兵马......”

朱元璋摆摆手:“诸位观秦军来势汹汹,但我觉得不足为虑,”朱元璋找个凳子坐了下来,从陶罐了倒了一杯水,缓缓说道:“秦军十万,大多是给嬴政那个老家伙修筑骊山陵的罪人,大多数正规军都在九原和岭南,至于咸阳的正规军,秦国是断断不敢倾巢而出,所以这十万大军不似征伐六国时的强悍。”

一旁沉默许久的冯国胜一脸担忧说道:“就算秦军战力不高,可听说领兵的是王贲啊!”

冯国胜继续分析道:“各位熟不知这主帅才是大军的关键,当年赵军四十万胡服骑射岂不勇猛,可赵括纸上谈兵几乎让赵国绝种,但是这个王贲,可是随嬴政征伐六国的名将,他所率领的十万大军,不管是刑徒还是正规军,同样可怕!”

“冯兄需要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一旁的蓝玉不满的说道:“王贲是何年代之人,早已年迈,再者说,王贲征战六国时落下隐疾,只是近几年略有好转才复出领兵,让这样一个身有隐疾的老将出兵,不正是证明秦国无人吗?”

“这......”冯国胜一时语塞,却又找不到理由反驳,他知道,蓝玉胆识过人,在他面前说一些丧气话是不讨好的,可是冯国胜相比于其他人,更加学识渊博,同时也更加谨慎,但是造反又不能只靠谨慎,如果这样的话,还造的什么反,干脆回家种田纳税得了。

“行了行了!”朱元璋一拍桌子,屋内瞬间安静下来:“这十万秦军来势汹汹,但我觉得,不成大患!”

在这几个人当中,几个人还是以朱元璋马首是瞻,见他这样说,众人也都不言语。

“刚刚蓝玉说得对,不能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钟离县的兵马在我手里,足有六千!”朱元璋又说道:“若是造反之际,项氏来相助,定会水到渠成!此时项氏已经坐拥两郡,兵马扩充足有数万,凭借着项氏在楚地的威望,楚人必蜂起响应,到那时候就是我们一展手脚的时候了!”

众人纷纷点头,的确,项氏在楚人心目中威望极大,同时也极为尊敬项氏,如果自己有了项氏的帮助,那真是再好不过。

“但是大哥,”此时傅友德皱起眉头:“若是项氏叔侄不同意发兵,如之奈何?”

朱元璋冷笑一声:“项氏怎能放弃这个扩张势力的好机会,这九江郡,可是一片富庶之地,”朱元璋看着傅友德继续说道:“再者说,君子待时而动,如若项氏不发兵,那咱就等着好了,反正现在咱们又不用着急这项上人头会掉,相比之下,项氏比咱们着急多了!”

“对对对,大哥说的在理,是我愚钝了!”傅友德尴尬说道。自己竟是想着造反的事情,熟不知忘记了自己还没有造反,此时的他们,还是钟离县的合法官员,朝廷再怎么剿灭叛军也不可能杀到自己的头上。

徐达皱眉,说道:“大人,只是这县令大人......”

因为徐达要比朱元璋大,同时又是朱元璋下属,所以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叫朱元璋大哥。

朱元璋思索了一阵,道:“过两日我去探探县令的口风,若是他有起事的心思,咱就尊他为主,若是他冥顽不化,那......”

对于朱元璋来说,这个县令对他颇有恩德,当年就是这个县令注意到了穷困潦倒的朱元璋,并一手提拔他当上了县尉,朱元璋当然书希望县令跟他一起造反,但是事实没有人想象的那样美好。

“大人试探之时,切勿走漏风声。”徐达提醒道。

“我有分寸,不必再言。”朱元璋摆出一副不耐烦地样子。

众人也理解,毕竟是一个朱元璋昔日的恩人,毕竟不到生死关头是不能出此下策,也就没有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