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重生明朝当文豪 > 第十一章 老爷子的年轻事迹

第十一章 老爷子的年轻事迹

“她叫熊平儿。”刘庆见刘舜问起,便随口回答了。

说完,刘庆就后悔了,甚至是觉得气愤。

刘庆不禁心想,堂兄刚才还说什么都想起来了,现在却连未婚妻的名字都不知道。

随即,刘庆彻底醒悟,堂兄刚才的抱怨,分明就是骗人的。

刘舜说什么大家觉得他脑子不好使,都把他当成傻子看,说什么要给刘庆一次弥补的机会。

假的,假的,都是假的!

刘庆突然意识到,刘舜可能不是被人打傻了,而是变得更聪明了。

刘庆的直觉告诉自己,或许,在他眼前的堂兄刘舜,已经不再是之前那个执着顽固、不学无术的憨小子了。

“平儿!平儿!熊平儿!”

刘舜重复默念着,脑海中却仍然没有一点儿有关熊家千金的印象,他不禁怀疑,之前的自己是否真的把熊家千金放在心里?

“堂兄,我们还是赶路回家吧,要不然天黑了,就不安全了。”刘庆催促道,急着赶马上路。

“走吧走吧,反正我现在也不是很想见这个未婚妻。”刘舜轻松说道,仿佛当初撕毁婚约的人是他一样。

刘庆听了,像个丈二和尚,更加摸不着头脑了,也不多想,赶路要紧,高呼一声“驾”,马车缓缓滚动,继续赶路。

剪不断,理还乱,刘舜决定,儿女私情,暂放一边。

当务之急是将脑海中的《西游补》书写出来,刻板印刷上市,当然,前提是刘舜能说服家里的老爷子,即乔山堂的书坊主刘易。

刘舜随即转移话题,说道:“刘庆兄弟,跟我说说祖父的为人吧,尤其是对待书坊经营方面的态度。”

“关于伯祖父,我哪里知道什么,还不如你来告诉我呢,我还是不说了,堂兄就别为难我了。”刘庆推脱道,似乎并非不知,而是不敢谈论。

刘舜见状,灵机一动,摇头叹息一声,故作烦恼道:

“我也是无奈呀!自从我在外惹事以来,祖父就不太待见我,尤其是上个月被余氏的人打得死去活来,祖父恐怕已经对我彻底寒心了。原本,我还以为今日能帮祖父做好一件事,谁知事与愿违,家族书坊的基业恐怕到不了我的手里了。刘庆兄弟,乔山堂要想打赢与双峰堂的这场翻身仗,这段时间就靠你来帮衬祖父一起打理了。”

刘庆听着,顿时慌了,忙说:“堂兄所言何至于呢,伯祖父对你的宽厚与疼爱,那是家族众人有目共睹的,我要嫉妒你还来不及呢!”

刘舜原本就想试探一下,这个堂兄弟是否在打家族产业的主意,见刘庆这般反应,便知他觉得居心纯良了,眼看刘庆准备开口谈及刘易了,刘舜随即又故作委屈,说道:

“可是,父亲远到省城赴试,留下我独自与祖父在家相处,关于祖父的一切,我什么都不记得了,恐怕今后是无法取得祖父的信任了。”

“这样啊?”刘庆犹豫了一下,回头面对刘舜,一脸认真地小声说道:“其实我也挺怕伯祖父的。”

刘舜会意,默契地配合道:“无妨呀,我又不是让你说祖父的坏话,祖父难道就没有值得赞誉的地方吗?”

刘庆想了想,说道:“我听我的祖父说,家族的书坊就是在伯祖父的手里复兴起来的。”

“厉害呀!”刘舜感叹道,心想,这么说来,刘易复兴的乔山堂,果然是在刘孔的手里败落的。

刘庆一边回想,一边继续说道:

“我听说,伯祖父年轻的时候,也曾热衷于举业,不过没有如愿,于是挟策游洞庭、瞿塘诸胜。我记得,他们是这么说的,说伯祖父回到乡里后,别人问他为何不继续攻读举业了,伯祖父啃然说到,名教中自有乐地,吾何多求?当时,家族书坊的产业并不景气,族里有数十家人口连饭都吃不饱。此后,伯祖父一生以刀为锄,耕耘书版,家族的书坊在他手中经营了十几年后,于刻本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和提高。乔山堂终于坐上了崇化书林的第一把交椅,成了余氏双峰堂和熊氏种德堂的领头羊。”

“真的假的?”刘舜只觉得刘庆的这一通彩虹屁太不真实了,虽然有几句话没听懂,不过总觉得,老爷子很牛的样子。

也难怪,刘舜这些年不学无术,对家族书坊的事根本爱答不理,有怎么会知道在刘易经营下的乔山堂复兴之路。

刘庆见堂兄一脸的狐疑,也不觉得奇怪,本想据理力争,转头便放弃了,只说道:

“堂兄不常来书坊,自然没听过这些往事,不过,伯祖父所刻的《西厢记》,你肯定是见过的吧,要知道,我们建本多是上图下文,然而,伯祖父所刻的这部《西厢记》,却改为全页巨幅,人物和主题都更为突出了,在当时也算震动整个书林了。”

刘舜听了,半信半疑,倒也对那部《西厢记》有了兴趣。上图下文?全页巨幅?刘舜的脑海中有了大致的画面。

原来,大明朝的印刷术发达,插图本普遍,几乎无书不图。

江南刊本小说插图多集中于全书正文之前,或每回一、二幅图,置于各卷正文之前,或插于正文之中,图的方式以单面全幅或双面全幅为多,小说的题目也就相应地标为“出像”。

但建阳刻本的插图却不同于江南。作为大明朝的刻书中心,建阳书坊刊刻有大量的小说戏曲等通俗读物,其明显的特点之一便是是上图下文的版式,小说题目多以“全像”相标榜。

所谓“全像”,就是整部书都以图像配合文字。前几日,刘舜在自己那个杂乱的小书房里,就看见有不少这样的书,看起来非常像连环画,但文字会比连环画更多一些。

不过,相对于那些没有图像的版本,这些上图下文的刻本在字数上是进行了简化的,因此有的被称为“简本”。为何要刻印有图的简本呢,究其原因,与宋元以来学堂的普及和闽学的兴盛有关。

建阳书坊刊刻的经史典籍有的冠以“纂图互注”之名,为经史典籍加上图谱、重言、重意、互注,有的还有圈点句读,主要是为了便于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士子们课读。这些书籍的“纂图”,往往就是上图下文的版式。

正是在普及经典的传统影响下,建阳书坊开始刊刻大量通俗历史读物,以及讲史平话小说,同样以上图下文的版式,这样便可以更好地普及历史知识。

当听刘庆说起,老爷子刊刻的《西厢记》竟然是全页巨幅,而不是建阳刻本传统的上图下文版式,刘舜其实是不太相信的。

假如真是如此,刘舜却又不禁想到,老爷子敢于打破权威,莫非是受到了江南刊本的影响?

如此看来,老爷子年轻时候也挺叛逆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