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大秦四世 > 第76章,表露心迹

第76章,表露心迹

不由得青阳不心惊,若真如陈平所说,李斯有可能借着机会置赵高于死地,那么这对青阳绝对不是好事,青阳要的是内阁和御司监两家彼此斗争内耗,这样他才有机会借机上位。

如果没了赵高,让内阁一家独大,那时候别说青阳,就是胡亥也说话不好使了,没有制约的内阁,就意味着皇权旁落,那时候帝国运转根本不需要皇帝,内阁可便可以一手遮天,胡亥会沦为吉祥物,青阳也再无出头之日,救秦大计更无从谈起。

如今大秦弊病,并非一个内阁可以挽救的。

只不过青阳自认自己的设计并没有太大问题,在他看来,赵高只要没有失去胡亥的宠信,那么内阁就没办法真正置赵高于死地,自己的本来目的也只是借内阁的手压制赵高而已。

这时候陈平拱手道:“公子,朝廷斗争看似复杂,但往往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最有效的,若臣是李斯,在胡亥出巡的情况下,就会把咸阳令阎乐贿赂反臣一案做成铁案,不仅如此,更要让赵高也牵扯其中,坐实他们通贼谋反的罪名。

谋逆之罪一旦坐实,在二世皇帝无法干涉的情况下,就可以果断处死赵高,二世皇帝不在咸阳,内阁主导朝廷大小事务,要做到这些易如反掌,赵高根本无力抵抗,赵高一死,内阁大势已成,介时二世皇帝愤怒与否都无关紧要了。”

青阳一听,身上的冷汗刷的一下冒了出来。

是啊,为何自己没有注意到这一点,阎乐行贿一案本就牵扯到皇子谋反,这种事只要沾上就没那么容易甩掉,而百官皆以内阁为首,只要抓住这点大做文章,坐实赵高谋反的罪名并不难。

即便是先斩后奏处理掉了赵高会让胡亥愤怒,但是那时候胡亥回咸阳将要面对的是一个已经无法遏制的内阁了,到时候帝王也得低头,他的愤怒也没人会在意了。

赵高依靠胡亥上位,而胡亥的地位稳固同样源自赵高,一旦赵高身死,下面的臣子皆以内阁马首是瞻,帝王将会被架空。

这就是内阁和宰相制服的差别了,宰相权利虽大,但多是辅助帝王,但内阁却可以更高效管理政务,一旦相制衡的御司监失去力量,内阁就真正只手遮天了。

如果赵高没了,凭御司监剩下的赵亥和曲宫两个小鱼小虾,在李冯两大氏族主持下的内阁面前只有瑟瑟发抖的份,那时候内阁出具的票拟,他们根本没有胆子驳回,御司监也就沦为摆设,朝廷彻底成为内阁一言堂。

陈平的确智计无双,仅凭青阳嘴里所说的朝廷局势,就能敏锐的发现这一招杀机,这一点,连青阳都没有想到过。

青阳道:“可若如此,必然逼得赵高临死反扑,郎中令执掌胡亥亲从军,一旦图穷匕现,赵高必然调遣宫殿士卒肃清咸阳宫,”

陈平道:“卫尉冯劫警卫宫门,岂会任凭赵高作乱。”

青阳道:“权利斗争演变至刀兵之祸,祸乱超纲,咸阳动荡,这样的罪责他们谁都承担不起。”

陈平笑道:“所以若要一举除掉赵高,需要以雷霆之势一击制敌,若瞻前顾后,大事难成矣。”

青阳道:“何谓雷霆之势?”

陈平道:“无他,先杀人,再论罪而已,若是陈平,只需带快刀手一名,入殿诛贼,再昭示罪证,彼时赵高已死,余党安敢出声,如此大事定矣!”

青阳愣住,一时间不知说什么好,陈平的手段有效吗,绝对是有效的,若李斯真的如此作为,事情大有可为,只不过,大多数人并不擅长用这么直接的手段解决问题。

事实上,历史上赵高就是被子婴用这种手段弄死的。

大多数人思考问题,首先想到事情的后果和影响,所以往往瞻前顾后,反而忽略了最直接的方法。

而要快刀斩乱麻,把复杂的局势简单化并非容易事,这既需要明锐的观察力,更需要非人的魄力,就连青阳在自己的思维习惯下,也不会去想到用这种直接的手段去解决问题。

不过陈平用计多诡谪,行事直接胆大,又敢于冒险,这种手段出自他的嘴里并不奇怪。

青阳有些拿不准的问道:“你且说说,李斯有这般魄力吗。”

陈平摇了摇头:“这却是不好说,李斯其人表面方正,实逐名利,昔日构陷韩非,今日篡先帝遗诏,皆因害怕失势,今其与赵高势如水火,若是发现了机会,应当不会畏首畏尾。”

青阳顿时眉头一皱,陈平所说还是很有道理的。

陈平似乎明白青阳的顾虑,便笑道:“公子却也不必忧虑,其实就算内阁掌控了朝廷,公子也并非无可作为。”

青阳一愣,随后若有所思:“你是说上郡?”

陈平赞赏道:“公子聪慧,不错,不论是赵高还是李斯执掌朝政,只要三十万北方军仍然在蒙恬将军手里,事情仍然大有可为,”

青阳叹道:“如果真到了那一步,说不得只能联合蒙恬将军南下咸阳了,只是如此一来,大秦根基动摇啊,看来怂恿胡亥巡狩,确实是我思虑不周了。”

陈平连忙道:“公子不必妄自菲薄,谋划之事没有万无一失之说,以平观之,公子虽弱龄但心思剔透,行事果决,已经远非常人能企及了,某在公子之时,不如公子多矣,而更让陈平为之折服的,则是公子的自信。”

青阳一愣,有些愕然:“自信却是从何谈起?”

陈平拱手,郑重道:“昔日平问公子,如何救秦,公子复曰取亥而代之,弱冠之龄言窃国之事,公子自信如言取釜中肉食,于是陈平知公子志向之高远,彼时公子之自信,陈平为之折服。

后观公子谋划,步步为营,行事有度,于是陈平又知公子腹有城府,不可以少年事之。

所谓君择臣,臣择君,陈平得公子看重,才有舒展才华的机会,而陈平能事明主,更乃人生幸事,虽死亦效之!”

青阳看着陈平,心中感慨良多,陈平一番话或有奉承,但必为肺腑,陈平能得明主乃人生幸事,而青阳能得陈平以诚相待,又何尝不是幸事。

青阳托住他的双手,道:“今日以后,你我之间就如鱼水,代郡多年旧城,旧路破败难行,平且随我前去吧!”

陈平踏去前方,拂手引路,道:“平为公子探路,旧路亦不难行!”

青阳摇了摇头,负手站在陈平旁边:“秦人可不娇弱,区区旧路,又何须他人探行,你我鱼水同心,自当并行前去!”

两人相视一眼,以后哈哈大笑起来,引得旁人侧目。

这大笑,自然是因为畅快,此时两人皆已敞开心扉,彼此再无一丝隔阂,从此以后勠力同心,携手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