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万国来朝明帝国 > 第二章 五年平辽

第二章 五年平辽

“陛下说的是,可大明难以久持,若不安抚,则务必速战,剿灭流寇。该令督师杨嗣昌出击,寻求主力决战。”

周延儒深吸一口气,眼前的崇祯仿佛深不可测,即便面带淡笑,无形的压迫感依然扑面而来。

“以往官兵决战胜算很大,但如今面对流寇并没有必胜的把握,如果失败,流寇在中原就再也遇不到抵抗力量。内阁急速拟票,朕披红,令督师杨嗣昌不得寻求速战,更不可轻易发动野战,坚守洛阳、襄阳、开封等主要城池,保存兵力。”崇祯手指缓缓的敲击椅子,声音也无比的缓慢。

周延儒知道这是稳健的方略,然而守重城久战耗资巨大,皇帝会让官绅勋贵出钱的!

他这个首辅就要被推到火坑上去,得罪一大批权贵臣僚,而且他自己也不愿出钱啊。

“朕给钱给粮。”崇祯仿佛一眼看穿了周延儒的心思。

周延儒松了一口气,抬眼便碰上了崇祯那道犀利的眼神,不由地打了个哆嗦,急忙将目光转到次辅谢升脸上。

内阁大员们互相递了眼神,都看出了各人的狐疑,府库空荡,皇上从哪调钱粮?

“臣等,回内阁便拟票。”

周延儒没再反驳。

皇帝没让内阁朝臣筹措钱粮,宁愿自己背上大包袱,到时候拿不出钱粮,责怪不到内阁头上。

“再拟个章程,把粮食问题缓解一下。”崇祯软软的靠到椅背上,慢悠悠道。

“耐旱作物,有红薯、土豆、玉米,然而连年大旱,红薯、土豆也会旱死,即便没死产量也锐减。”周延儒愁眉苦脸道:“而且在新的地方服水土,要一代代的培育,否则产量上不去。”

崇祯微微点头,三天前自己刚穿越过来时,以为大力推广红薯土豆便能解决粮食问题。

然而这时代的红薯土豆玉米的产量远不如后世,肥料近乎没有,种子培育和新地方服水土都是问题,正常有一千多斤算不错了,很少上两千斤。

另外,即便耐旱,却不代表不会旱死。

大明臣民不是傻子,红薯土豆玉米从万历到天启再到如今,已然推广了几十个年头,陕西、河南、南直隶、山东、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普遍种植。

故去的徐光启便是推广红薯的杰出领袖。

然而一六三七到如今的一六四零年,连续大旱,持续时间之长,旱灾范围之广,百年未见。

若在后世,可以用机械从大江大河大湖调水。

可这年头,池塘、小河、水库、中型河流一旦干涸,等待庄稼的只有死亡,红薯土豆玉米照样旱死。

泾水、渭水、黄河都断流了,若想南水北调,用扁担从长江挑几百几千里吗?

崇祯嘴角露出苦笑,忽然想起模糊的记忆,崇祯年大旱持续了足有七八年之久,意味着还有四五年的大旱!

这太可怕了。

池塘水库与中小河无水,水车、筒车之类的灌溉工具,就只能从干涸的河流中抽泥巴。

等到哪一天,蒸汽动力机械钻研出来,大范围修建水利工程,取大江大湖的水,调水千百里,旱灾才能大范围解决。

以现在的条件兴修水利,肩挑背扛的,而且大旱少雨更需要大工程,没个五年不可能出成效。

大明饿得双腿发软的百姓等不及了,五年之间铁定饿殍遍地!

眼下,只能踏踏实实打井,从地下取水。

“红薯土豆玉米务必大力推广,秋收后组织民力打井,宣讲拿水瓢浇灌,每一瓢水都要用到苗禾上。”崇祯深吸一口气,这种缓解旱情的措施,重点不在于点子而在于执行。

皇权不下乡,大明的组织动员能力,与后世无法相比。

并不是皇帝不想让国家机器触及到村乡,而是财力无法供养一大批基层官吏。

如今大明的基层,掌握在地方豪绅手里。

“动员地方豪绅带百姓打井,组织不力者,加田税三成。”崇祯依然笑得温和,洁白的牙齿,森白闪光。

周延儒与阁员们看在眼里,直冒冷汗,仿佛见到斯文野兽亮出了獠牙。

“各地的地方官要以身作则,带着官吏、豪绅、百姓,亲自打井。不是装样子,打的井必须见水二十尺以上才算合格,计入地方官考核。府县官给地方豪绅也出考核,完成的不用多交税赋,完成不了的等着交钱粮。”崇祯手指轻轻敲击着椅子,眉头舒展了一些。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去,若贯彻执行顺利,旱情总能缓解一些,来年粮食增产两成以上是有指望的。

那便是大明百姓的两成,两千多万人,有了吃饱肚子的希望。

周延儒与其他五位阁老仔细盘算,心中无不掀起惊涛骇浪,个个目光惊诧的望着崇祯。

“陛下慧眼如炬,臣愿将一把老骨头,用到打井国策上!”

周延儒双手微微颤抖,聪慧的首辅很快想到,皇上的措施是可行的。

当打井首辅,他也愿意!

仅靠县官组织民力打井,或许有些成效,但比起地方豪绅,差得很远。

因为县官在这类事情上,对普通百姓毫无震慑力,人家不愿打井,你县令总不能带着衙役拷打吧?

可皇上将地方豪绅硬绑到县令的打井工事上,拿三成田税作为震慑,地方豪绅不愿多交,只能乖乖的配合县令打井。

而地方豪绅与百姓有着盘根错节的利害关系,或为一方领袖,或为族长,或为土地广袤佃户众多的土豪,鼓动百姓比县官容易多了。

阁老们互相对视,都从对方的眼里看到了震惊,皇上怎么忽然变得如此睿智,想出这么匪夷所思的措施?

他们哪一个不是饱读诗书的大学士,面临旱灾却束手无策。

不能彻底解决,好歹想出可行的章程,缓解旱灾啊。

再看崇祯面色,没有以往肃然冷厉的样子,更不见疾言厉色的焦躁,而是从容闲定的坐在那,仿佛手握乾坤,一切尽在掌握中。

这气度,之前从没见过。

周延儒与次辅谢升互相对看,也都看出了对方眼里的疑惑,皇上变了,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成了他们无法揣摩心意的帝王!

“内阁尽快拟票,朕在宫中等着披红。打井就是今明两年乃至三四年的一项国策,凡是秋收后的地方立即施行。”崇祯淡淡的笑道。

“陛下圣明,然而圣明之君该有圣明之象,这铁匠台在宫中实在扎眼。臣请皇上,撤走。”谢升皱了皱眉头,委实琢磨不透,按理说皇上变得聪慧睿智了,怎么会做出这么荒唐的事。

这个风气不能助长,否则堂堂九五之尊,要沦为笑话。

“朕不会拆的,宫中事,由朕做主。”崇祯似笑非笑的把玩着茶杯。

景仁宫没有妃嫔居住,荒废了二十多年,处于皇宫深处。让锦衣卫大汉将军封锁起来,水泄不通,用作打制精铁研造遂发枪的秘密基地,最为合适。

“列位阁老,朕不但不拆铁匠台,还要工部调军器局一百个技艺精湛的铁匠,来景仁宫陪朕打铁。”

崇祯淡淡的笑了下,从容道:“这不需要圣旨吧?”

不用圣旨,方便调动。

要圣旨就麻烦了,必须经过内阁票拟!

“陛下调工部军器局铁匠,当然要圣旨。”谢升性子耿直,直言不讳道:“工部军器局,并非内廷兵杖局。”

崇祯眯起眼,第一次感受到了大明内阁之权的强大。

兵杖局由内宫直属,太监领衔,而工部军器局属于朝廷,论真格的,必须下圣旨才能调动人力。

大明的圣旨如果出自宫廷,没有内阁票拟与皇帝披红,叫做中旨,朝臣们见了,大多数是不会执行的。

从明仁宗、明宣宗开始,到成化、弘治年间,内阁权力日益抬高,足以对抗皇权了。

从此之后,经过内阁票拟、皇帝披红的才算圣旨。

皇帝自己所下的中旨,谁敢执行会被耻笑的,被所有大臣看成巴结皇帝的狗腿子,在群臣中也就混不下去。

谁也不敢冒着仕途断送的风险,去执行中旨。

隆庆与万历早期,内阁权力达到了顶峰,张居正已经接近后世的首相了。

原先的崇祯频繁换内阁首辅与阁员,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想要找到听话的首辅阁员。

温体仁与周延儒算是听命于崇祯了,然而内阁是文官集团的精英代表,是为文官集团服务的,要如臂使指不可能办到。

现在仅仅要点工部军器局的铁匠,谢升就搬出了圣旨。

崇祯目光看向周延儒,后者有一种透不过气的感觉,水深火热啊。

他周旋在皇帝与文官集团各党之间,只能拿出和稀泥的手段,锁紧眉头道:“铁匠入宫有点说不过去,老臣在距离皇宫不远的地方寻找一间大院,让军器局铁匠过去,陪陛下打铁。”

内阁是文官集团的中枢,代表了文臣们的意志,怎么可能轻易将掌握在手的权利交给皇帝?

即便周延儒希望获得崇祯的信赖与重任,也不敢冒着被群臣攻讦的危险。

而谢升那刚正的面容上,仿佛闪出一丝冷笑,你皇帝没辙了吧?想为所欲为,便是独夫昏君!

皇帝应该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谢阁老,你若能五年平辽,朕不但不调铁匠过来,还立刻撤掉铁匠台。”崇祯的笑容无比的温和。

谢升惊出一身冷汗,双手死死的抓紧着椅子边沿,手背上青筋暴起。

五年平辽,当年袁崇焕许下了美好的愿望,哄得皇帝兴高采烈,拿到了足够的大权。

然而一个人许诺越大就越发的难以实现,等待的果子就越苦。

“臣,不敢夸下海口。”谢升知道自己的才干,把一千代祖宗的智慧搬出来也平定不了辽东。

“那你就闭嘴。”崇祯缓缓站了起来,慢悠悠的踱步到了门外,远望东北方向天空,淡淡的道:“朕五年平辽。”

如果一个人对美好的愿望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所说的话便是夸夸其谈,徒增笑柄。

反之,就是雄心壮志。

站在门口的崇祯留给阁老们的背影堪比文人骚客,身材修长挺拔,那遥望远空的姿势像是文人捕获诗词文章的灵感。

于是阁老们都将他的话看成作诗,宛如酒醉的李白吟唱着银河落九天。

咳咳……皇帝说着梦话,身为大臣如果当真,会让皇帝下不来台。

没人出声。

“朕不需要你们现在相信,只需要记住,如果没人敢说五年平辽,就别对朕的事指手画脚。”

崇祯回眸一笑,望着一个个目瞪口呆的阁老们,启口轻吐:“有吗?我等着。”

没人开口。

谢升知道自己的脑袋不是铁铸的,就算是,若五年平定不了辽东,铁头也要被砍掉。

因为这个海口夸得太大,愿望太美好了,所获得的钱粮兵物和权利也将是空前的,甚至远超当年的袁崇焕。

如今大明穷得叮当响,一旦穷尽国力支持,勒紧裤腰带穷尽物资,百姓自然饿得两腿发软,千里无鸡鸣,饿殍望不到尽头。

周延儒也不敢开口,身为首辅,即便不敢说能平辽,也该象征性的支持一把皇帝,但是他仍然不敢。

他担心皇帝把大明的文臣士绅和所有百姓全绑到战车上,这种国策如同暴秦,首辅就要做到商鞅那般,得罪整个权贵豪族,乃至天下臣民。

“朕不从朝廷国库拿钱粮。”崇祯淡淡一笑,朝廷能执行自己的方略国策,打下根基稳定基本盘就行了。

文官集团若有可用的人才,可以拉到身边,但是军国要事和挣钱的门路必须另起炉灶。

他们以为朕会伸手要钱要粮,却不知道,朕现在只想和他们离远点。

“既然没人说,这活就落到朕头上了。”崇祯微微一笑,云淡风轻:“若五年平定不了辽东,朕自去煤山,找一棵歪脖子树自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