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大明天启年 > 第七十一章 最后的骨血

第七十一章 最后的骨血

学习新学问的过程是会上瘾的。对于这一众吉安县学的士子来说也不例外。

在不断的工作中,他们也逐渐喜欢上了这种“务实”的感觉。当然,如果不用那么累就更好了。

李睿恒和几个同窗是不眠不休地日夜苦干。但是每当他们觉得自己终于可以休息的时候,就会有一个陌生的面孔不知从哪儿钻出来向他们拱拱手。

别的话也不用那人多说,他们明白意思:虽然自己手里的事儿还没完,但是新的事情已经又来了。

这不,一个穿着号衣的中年差役又跑了过来。还没等他开口,一向促狭的谢晋便张口说道:“几位小先生请跟我来,有件事情请几位小先生定夺!”

那个差役一愣,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定定的站在原地。原本已经累得不想说话的众人回过神,也哈哈大笑起来。

没法子,人手不够哇!他们五个人便是这个上万人的营地的总管。虽然杭州同知也派了人来坐镇,但是所有的事情都得他们几个来拍板决定。

最开始的时候,这几个士子不过是把这次观政之行当做一次郊游一般,只想着赶快把它糊弄过去;

等到那次跟李邦华秉烛夜谈之后,总算正视了观政之行的他们更多的是为了江右学派的发扬光大;

到了七天之后,累成死狗的他们早把所谓的学派之争抛到了脑后。在每天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的情况下,实在是没人有精力去想这些蝇营狗苟之事。

原本最是注重风仪的李睿恒也顾不上什么“名士风流”,正顶着一对硕大的黑眼圈和蓬勃生长的胡茬不断地跟一旁的民夫说着些什么;

剩下的谢晋等人也顾不上笑话他,各自忙着各自的事情。当然,同样都是顶着黑眼圈,谁又能笑话谁呢?

在庞大的国家机器全力开动之下,江浙地区二十年来最为规模浩大的一次工程正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

深宫里的朱由校正在发愁,连跟韩爌议事的兴致都没了,只是随意的应付着。

对于徐光启早就上书请求编练的新军,他也很是心动。但是朝廷的银子也就这么多,好钢也得用在刀刃上不是?

对于辽东当地的兵,他是一点希望都不抱的。

这几个月来,厂卫在辽东的耳目接连送回来的消息让他是既灰心又失望。

辽东的兵将彻底废了。除开将主吃空饷、各地将领私下勾结的情况之外,军备情况也是一塌糊涂。

辽阳,沈阳二城有十七万在册兵马,但是只有十三万战兵可用。这十三万战兵里面又有三四成是那种“吃饭在前打仗在后”的老兵油子。

自李成梁在隆庆年间进位辽阳副总兵以来已经过了五十多年。

这五十多年来,李氏父子三代人不断地拉拢亲信,培植羽翼,以至于在辽东地界李家的旗号竟然比朝廷的旗号好用的多!

朱由校有理由相信实际情况要比这更为败坏。所以,他无论如何也不会用辽东军镇的人马来组建新军。

否则,组建出来的新军是姓朱还是姓李?恐怕只有天晓得。

就在朱由校一筹莫展的时候,韩爌无意间提到的一件事情却让他喜上眉梢。

“阁老刚刚说什么?义乌百姓私自采矿,还持械斗殴,打伤了官府的税吏?”

看着突然激动起来的朱由校,韩爌有些不解。

他本以为皇帝不会在意这种小事。几个百姓聚众闹事,无非就是把领头的抓起来,查一查老底。

若是作奸犯科的歹人便关到秋天,等刑部勾决之后就直接咔嚓了了帐;

若是一时气血上头而持械斗殴就更好办了。左右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道理,各自锁到衙门里敲二十板子也就老实了。

至于查明谁对谁错?谁有功夫管那闲事!

韩爌仔细观察着朱由校的神色,在他脸上似乎还发现了一种奇怪的表情…是狂喜?是高兴?

他斟酌着说道:“是。义乌当地民风剽悍,百姓斗殴成风。不过这也成了一种乡约民俗,倭寇来了打倭寇,倭寇跑了就内斗…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

韩爌苦笑着补充道:“皇上有所不知,就连当年的戚家军也是以义乌人为主体组建而成的,打起仗来都是一等一的好汉!”

朱由校终于确定了自己的猜想。戚家军啊!想想就激动。

作为一个熟读明代历史的人,朱由校在前世无数次的为戚家军扼腕叹息过。

这支军队在嘉靖年间曾是大明战无不胜的神兵。

万历年间出生的百姓可能不会相信几十个倭寇便能纵横江南,打败几千卫所兵。就连小说话本儿也不敢这么写!

但是这种荒诞的事情真的确实发生过。现实往往比话本儿里的故事更加魔幻。

直到戚继光招募的戚家军异军突起,以“鸳鸯阵”不断大破倭寇,这才算为大明找回了一点点场子;

三比七百的战损比啊!大明这边受伤的三人还有一个是在追击倭寇的路上摔伤的!

而那七百个倭寇自然是没有一点儿折扣地变成了七百个脑袋。

在这一战之后,大明的卫所军制虽然没有正式被裁撤,但是也已经名存实亡。

各地的卫所将领也挪用了大部分士兵的粮饷搞起了“精兵战略”,招募了一大批名为家丁,实为募兵的精锐。

这支部队在大明最黑暗的时候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天际,也在划破黑暗之后带着大明最后的希望一路坠落,最终被黑暗所吞噬,不复为人得见。

一想起在万历年间发生的蓟镇冤案和本应该在今年三月发生的辽阳之变,朱由校的心情不由得有些激荡。

上天让我在这个节点回到大明,也许正是为了让自己保住这支英勇军队的最后一丝骨血吧!

他长身而起,朗声说道:“阁老掌管兵部公文来往,可知蓟镇南兵现在何处?”

韩爌不由得愣住了。

所谓南兵便是隆庆年间从对倭寇战场上拉下来的一批老兵,原意是让他们到北方给死气沉沉的北兵做个人样子。

谁知这大小几十战下来,南兵已经成为了北方的中流砥柱!

但是一想到“蓟镇”这两个字,再想想万历二十三年的那场所谓“兵变”,韩爌的脸色又暗了下来。

朱由校看着不说话的韩爌,心中一片冰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