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狰狞的大宋朝 > 第四十一章:治水论

第四十一章:治水论

“你叫陆俭?”

看到陆俭走过来,杨时开口问道,难得他还记得这个名字。

“回大人,正是。”陆俭拱手说道。

“本官叫你过来,是有几句话想问你。”杨时道。

“大人想问什么,尽管开口,草民必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陆俭的态度很谦恭,这让杨时脸上露出一抹和蔼的笑容。

“你之前说过你们是从下邳来的,我想问问那边的水情如何?”

杨时道。

“回大人,水情凶猛,下邳城已尽数被淹,就连周边山头也被淹了不少,草民等逃出来的时候,水势未退。”

陆俭说道。

“那你知不知道下邳洪水,是从哪里发出来的?”杨时又问。

“回大人,发洪水时,我和母亲刚到下邳城外,突遇大水,至于源于何处,着实不知。”

陆俭连下邳有些什么地名都不知道,又怎么会清楚洪水发在什么地方呢,他只得摇头。

“那些灾民们都往徐州来了么?”

“回大人,有一些往徐州来了,有些直接去了应天,还有的去了寿州。”

陆俭将自己知道的说出来。

杨时轻轻点头,这一点与他预料不差。

“小子,我且问你,下邳修筑堤坝一事,你知不知道?”

见杨时没有提问,蔡卞在一旁发出了声音。

“堤坝?”

陆俭闻言一愣,随即摇头。

“回大人,我与母亲此前一直住在睢宁,对下邳的事情,并不清楚。”

见陆俭不知道,蔡卞眉头微皱。

“蔡大人不必心急,堤坝一事,等到了徐州之后,可慢慢查访。”

杨时知道蔡卞此行的主要任务除了安置难民,重建被冲毁的城镇之外还有查清下邳决堤的原因,见他没问到线索,出言宽慰道。

蔡卞微微点头,陆俭不知道,他也不能责怪谁。

杨时又问了陆俭几个问题,基本都是关于水情的,陆俭知道的,都说了出来,而不知道的,则是摇头。

从陆俭的回答中,杨时得知洪水可能到现在都还未退去,不由面露担忧,又和蔡卞交谈起治水之策。

“下官欲在下邳睢宁两地各挖两条引水河,将洪水引走,汇入潼阳县汴河之中,不知蔡大人以为如何?”

杨时的职位是工部侍郎,品级为从三品,蔡卞京西路转运使的职位虽是差遣职没有品级,但他的本职乃是正二品的知枢密院事。

所以杨时在他面前自称下官。

“挖掘河道连通泗水与汴河,本官觉得并无不妥,泗水内的洪水若能流入汴河之中,则下邳睢宁等地的水势必然缓解。”

从古至今,但凡治水,都是以疏导为主,开辟河道引流则是首要工作,杨时此举,也是依循古法,蔡卞并无意见。

不过陆俭听了,却皱起眉头。

见蔡卞认同自己的方法,杨时心内已打定主意这样做,转过头来正想再问陆俭几个问题,却见到陆俭眉头皱着,顿时心生疑惑。

“怎么,你不赞同本官的方法?”

杨时出言问道。

“啊?”

陆俭吓了一跳,刚要摇头否认,只听杨时道:

“你有什么意见,大可说出来,治水之事,本就需要集思广益,你不必拘谨。”

杨时虽然提出挖掘河道引流,但具体该怎么做,还得看过下邳睢宁等地的环境之后才能定夺。

他觉得陆俭既然是睢宁县人,对这些地方的地形应该很熟悉,他既然皱眉,必有缘由,说不定可以提出一些有用的建议。

重视民意,乃是为官之本。

听了杨时的话,蔡卞也将目光看过来,对陆俭饶有兴趣。

被看到自己皱眉,陆俭还以为杨时会着恼,没想到他竟然一本正经的向自己询问意见。

陆俭当即沉吟起来,思量了一下前世看过的古人治水的方法,他确实有些意见想说。

虽然他只是一介草民,治水本不关他的事,但这毕竟关系着一方百姓的性命,陆俭就算什么都不为,单给自己积积福也是好的。

何况杨时看向他的目光如此殷切,他还真不好意思摇头。

不过在此之前,他得搞清楚一件事,他记得泗水似乎是连着黄河的,历史上泗水流域出现洪水,基本都是遭了黄河的殃。

念及此处,他先提了个问:

“不知大人能否告诉草民,此次泗水之所以出现如此凶猛的洪流,是因为什么原因?”

听了陆俭的问题,杨时回答道:“是因为黄河水急,冲垮了阳武县的堤坝,从而流入泗水,才形成这般洪流。”

果然!

听了杨时的回答,陆俭面露了然之色,整理了一下思绪,道:

“草民心中确实有些浅见,若大人不介意,草民便陡胆一说。”

见到陆俭真有意见,杨时眉头一挑,兴趣更甚:

“但说无妨!”

得到首肯,陆俭在脑海中思量了一会儿,道:

“众所周知,黄河之水,惊急凶猛,且无论流往何处,都携带着大量泥沙。”

“确实如此。”

听了陆俭的话,杨时点头。

“西夏黑山威福军司与辽国云内州一代,千里黄土,黄河从中流过,自然夹杂不少沙尘。”

陆俭闻言点头,在他想来,杨时口中的西夏黑山威福军司和辽国云内州,应该就是后世黄土高原所在的位置了。

他顿了顿,又道:

“这些泥沙虽随着洪水流出来,却不会跟随洪水一直流下去,当水势减缓的时候,它们便会沉积在河底,从而使得河道被抬高。”

杨时和蔡卞对视了一眼,两人皆面露讶异,他们没想到陆俭一个弱冠少年,竟然还有如此见识。

“你说的没错。”

杨时点头,又道:“就连泗水水位上涨,也有部分泥沙沉积的原因。”

见杨时并没反驳自己的话,也没提出疑问,陆俭知道这个时代的人们应该已经理解了黄河形成的缘由。

倒是不用自己再浪费时间去解释。

他抿了抿嘴,继续道:

“现在我们都知道,黄河水中的泥沙,是因为水势减缓之后才会沉积,大人挖河道引流虽然可以将洪水导出,但同时,也减缓了水势,大人以为呢?”

陆俭说到这里,看向杨时。

杨时眉头立刻便皱了起来,蔡卞也若有所思。

“你的意思是........本官挖掘河道,虽然可以把洪水疏导出去,可也会因为河道过多,从而让水势减缓,导致泥沙沉积?”

杨时不是笨蛋,陆俭已经说得这么明白,他当然能领会意思。

陆俭点头:

“正是,这样一来,洪水虽然被暂时缓解,但因为泥沙沉积的原因,河道会被抬高,当以后黄河再有水流下来时,说不定只需如今的一半,就又会形成洪水。”

陆俭最后这段话,才是他要说的主旨。

杨时听了,悚然一惊。

陆俭的意思他明白了,开辟河道引流,虽然能在眼下疏通洪水,但实际上,在所有人都不知道的情况下,这种做法又给以后发洪水埋下了隐患。

这让他如何不惊?

这个问题,他此前从未想到过。

也许正因如此,所以他诧异的看着陆俭,难以想象,如此年轻的后生,竟然能将问题想得这么深。

不仅是他诧异,蔡卞也诧异,他们两人身边携带的亲信,听清楚了的,都感到诧异。

“那你觉得,用什么方法治水,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呢?”

杨时还在思量,蔡卞已等不及开口询问。

“这...........”

陆俭正要说话,突然见到队伍前方跑过来一个小吏。

“启禀两位大人,徐州城已到,徐州知州任仲秋携徐州各级官员正在城门处迎候两位大人!”

小吏的话让陆俭止住了声音,抬头向前看去,他才发现,不知不觉的,他们竟已到了徐州城外。

而城门处,此刻正站着大批官员,都满脸堆笑的望向这里。

PS:这两天在改大纲,更新比较少,争取明天三章补上,求推荐收藏,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