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天下永明 > 第四章 金殿传胪

第四章 金殿传胪

拂晓,东方渐红,天空渐白,沉睡了一夜的北京城又一次醒来,抬眼望去,在满眼灰蒙蒙的建筑当中,有一片绵延的红色和黄色,红色如鲜血,黄色如真金。

红色代表了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至高权力,黄色代表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无穷财富,唯有皇帝才会如此肆意而张狂的向天下展示自己那无与伦比的皇家气派。

此处正是紫禁城,大明的皇帝陛下将在这里接见新科进士,伴着肃穆的景阳钟响,紫禁城午门的三扇正门、两扇东西对开的掖门,同时缓缓开启。

两队身穿金色飞鱼服,手持一丈画戟的大汉将军,迈着整齐的步伐从除中门外的四个门洞相对而出,立在汉白玉铺成的五条大道旁。

而此时的宫门外,早已经站满了身穿大红朝服的皇室公卿、文武百官,以及近四百位身穿深蓝色罗袍的新科进士。

包括李廷栋在内的近四百位进士正沉浸在这深深的震撼当中,久久无法自拔。面前的这座紫禁城的正门落于北京城的中轴线南段,正北叫子,正南叫午,因之叫做‘午门’!其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宛如三峦环抱峰突起,气势雄伟无比。

其正面三个门高大无比,最中间一个足有十一丈高,令人叹为观止,这是大明朝皇帝出入禁宫的专用门,擅入者死,但也有两种例外,一是皇后在大婚时可以进一次,二是殿试考中的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

待会崇祯七年甲戌科的前三甲状元刘理顺,榜眼吴国华,探花杨昌祚将从此门走过,享受这个时代读书人的最高荣誉。

众人望着队伍最前面的三人窃窃私语,刘理顺年过五旬,多年的苦读让他白发苍苍两鬓如雪,会试十次不第已经耗费了他所有的青春年华,高中榜首丝毫不见半点喜色,一举一动无不合乎规矩礼法,让人望而生畏不敢亲近。

李廷栋在队伍的最后边,看着这三百多位新科进士,心里不禁暗自心惊,队伍当中与刘理顺一般满头白发的进士不在少数,李廷栋如此满头青丝的年轻人在这队伍中反倒成了异类。新科进士作为帝国官员的储备人才,这些白发苍苍的进士岂不是还未成才便要凋零?

自崇祯三年以来,东北的满清已经越发的强盛,多次兵临北京城下,破城数十座,掠夺百姓不下百万。西北连年大旱,百姓易子而食,揭竿而起的流民已经席卷了整个西北。

大明朝已经到了危急存亡之秋,作为帝国最高层次的选拔考试,没有将那些年富力强的才干青年才俊选拔出来,反倒选出了一些穷经皓首的大儒,靠这些年老体衰的大儒,如何能平定这个乱世?李廷栋心有戚然。

队伍集合完毕,不消片刻,城门楼上又是一声钟响。便有太监扯着公鸭嗓子道:“吉时到。百官率进士觐见!”

众人便全都闭嘴,入宫文武百官从左侧门进。公卿贵族从右侧门进,穿过幽深地门洞后。便是一直往前走。

穿过紫禁城内地又一道宫门——奉天门后。便看到一个白玉栏杆、雕龙望柱。无比宽大,足以容纳万人地广场。广场尽头是一座坐落在三层汉白玉高台上地,拔地而起足有十一丈高地金壁辉煌地宫殿。这便是紫禁城最宏伟地建筑,奉天殿!

它是紫禁城最高最大的建筑;它的长宽比例正好是九比五,代表着九五之尊;甚至于它房檐上的走兽,都要比别的宫殿多出一个叫行什的,竟然达到了十个,全天下仅此一处,不然不足以显示器至高无上的尊贵!

四百年后的李廷栋花了几十块钱跟着美丽的导游小姐姐进到此处游览过一次,同样的地点同样的建筑给人以不一样的感觉,四百年后是游客摩肩接踵的旅游区。

而此时此刻正是至高无上的紫禁城,肃杀和庄严让李廷栋倍感压抑,紧张的脚底都微微出了一些汗,好在他排名靠后,也就站在队伍的最后面,亦步亦趋的跟着整个队伍往前走去。

奉天殿外,李廷栋与同年们一起,跪在大殿外、御道两边。而官员和公卿们则鱼贯进殿,给皇帝站班。

而此时的奉天殿前,已经林立着手持金瓜、宝顶、旗幡等各种各样象征性多过实用性的武器的金甲卫士,在檐下还有装备黄钟大吕等全套乐器的宫廷乐队,这叫卤簿法驾,乃是典礼仪式不可缺少的仪仗队、警卫队、军乐队……

大明亿兆子民的主宰皇帝陛下正高坐在奉天殿内的龙椅之上,目力所及之处,所有人都俯首称臣,不敢抬头窥探天颜。崇祯皇帝从案前拾起御批过的金册交由身旁的大太监王承恩,尔后由王承恩将金册送至大殿内群臣之首内阁首辅温体仁手中。

温体仁接过金册之后转身出了大殿,来到众进士面前,清清嗓子后宣读道:“皇恩浩荡、开科取士,为国抡才,出身莫问。今崇祯七年年丙辰科殿试结束,由陛下策试天下贡士,钦赐一甲进士及第三名,二甲进士出身五十七名,三甲同进士出身二百四十二名,如下……”

就在自己的膝盖快要发麻的时候,李廷栋终于听到了自己的名字,心里也暗暗松了一口气,希望这繁冗的仪式赶快结束吧,自己这膝盖真的是受不了了啊。

温体仁念完名单之后收了金册,对着跪在地上的三百多人说道:“前三甲刘理顺,吴国华,杨昌祚随我进殿谢恩吧。”

三百多名新科进士望着三人远去的背影,眼神炽烈而艳羡,代表天下学子向皇帝谢恩,这是何等的荣耀。

而此刻的李廷栋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千万别耽搁太久啊,奉天殿前的石砖并不平坦,跪在上面不比上刑好到哪里去啊。

李廷栋的膝盖从开始发麻到疼痛最后变成了毫无知觉,不过庆幸的是刚刚进殿的三人终于出来了,三人出来之后行在唯有皇帝能走的御道上。

包括李廷栋在内的数百名进士紧跟其后,不过李廷栋等人则没有这个资格了,只能分列两排走在御道两旁,好在三位在慢慢享受这人生中最梦幻的时刻,缓慢而庄重,要不然双腿发软的李廷栋非出了洋相不可。

出了紫禁城,李廷栋等人再次成为了陪衬,前三甲等人披红骑马,御街夸官,而悲催的李廷栋等人只能步行紧跟其后。

李廷栋在队伍的后面一路跟随,看着这满城的热闹眼神有些飘忽,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笑容满面,可透过这些笑容李廷栋分明看到了一丝丝的冷漠,

皇帝高坐金銮殿,威严深不可测,文武百官看起来都是兢兢业业,按照祖宗礼法规矩行事,可暗地里干的都是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卖官鬻爵,欺下瞒上,贪赃枉法无所不用其极,国事在来回扯皮中小事变大事,大事最终闹成了泼天的巨祸。

皇亲勋贵们个个都是帝国的脸面,每日只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享受朝廷给他们的丰厚赏赐,可正是这些皇亲勋贵们如蚂蟥一般趴在帝国的身体上贪婪的吸食着帝国的血液,帝国变得越来越虚弱,而这些皇亲勋贵们则越来越滋润。

新科进士们呢?在没有走进官场这个大染缸之前,有几位还想着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纯,但大多数人恐怕都和喻以恕一般,早已经打定主意外派之后好好享受这来之不易的官宦生活。

李廷栋抬眼望去,这些身居高位,满身锦绣的人都是这个时代的既得利益者,可正是这些既得利益者充当了大明的掘墓人。

御街夸官之后就是琼林宴,御膳房早就准备了御宴,,礼部尚书带领着一干官员和这些新科进士把酒言欢,刚才还是斯文君子的新科进士们纷纷向礼部尚书敬酒,每人必以学生自居,一时间宴席上觥筹交错、交杯换盏好不热闹。

李廷栋一人独自在角落里慢慢的喝着酒做壁上观,鲜花与自己无关,掌声与自己无关,就连这漫天的热闹仿佛也与自己无关,李廷栋仿佛一个看客冷眼观察着这个世界,认真的思考着,为什么就在短短的十年之内,一个如此强盛的帝国轰然倒塌,帝国的主宰崇祯皇帝自缢煤山,无数的大明百姓沦为刀下亡魂。

繁花着锦,烈火烹油,如此的盛事在李廷栋看来犹如大明灭亡前的回光返照,对于知道结果的李廷栋来说,坐在这宴席上的每一刻都是煎熬的,因为他知道了结果,知道了十年后会有一个独眼的闯王来到这里,让这里变成人间地狱。

北京城如牢笼一般,暮气沉沉,在这里看不到任何拯救大明的希望,只能是坐以待毙,李廷栋想着是时候计划一下自己的下一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