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军事小说 > 明汉 > 第一百二十六章 再议北伐(上)

第一百二十六章 再议北伐(上)

十一月,当富丽堂皇的紫禁城被冬季的皑雪所覆盖时,伴随着更夫的叫时声,北京这四九城里的各户达官贵人纷纷走出了大门,开启了今日早朝的脚步。

太和殿外广场,不同于往日零零总总的官员,今日虽然大雪不止,但前来朝的官员阵容堪比大朝会的人数。

人头涌动的太和殿广场和大殿的衮衮诸公无不表示了这次朝会的不同。

“陈公,您说…….”

“嘘!止声!待会就知道了!”

太和殿,一名兵部侍郎正准备向前方的陈新甲问策,但还没等他说出内容,陈新甲便眼观鼻、鼻观心的小声打断了侍郎的行动。

“咳咳!!!入班!!!”

随着鸿胪寺的唱声,原本低头交流的官员也知道了是崇祯朝了,在鸿胪寺的唱声之中,朝中的文武大臣纷纷按队列站到了各自的位置。

“奏事!!!!”

当殿官员纷纷站好位置后,负责唱声的鸿胪寺官员立马再次唱起了唱声,这一声也代表了朝会的正式开始。

“咳咳!!臣周延儒有事奏!”

“准!”

太和殿龙椅,望着百名文武官员,一想到今日的好消息,压在崇祯头顶久久让其喘不过气的大山终于被卸下了,虽然知道周延儒要禀报打得事情是什么,但由于消息来源隐蔽,朝中二品一下官员皆不知晓,崇祯还是一脸高兴的回道。

“虏酋皇太极于月亡于沈阳伪宫之中,皇太极之子豪格与权臣多尔衮暗中私斗,臣建议万岁下旨集结大军,趁此时机将建奴一举荡平!收复辽沈失地!”

“哗!!!!”

“止声!!!”

随着周延儒一字一句的将辽东的事情说出,太和殿的文武大臣立马倒吸了一口凉气。

皇太极!这个继努尔哈赤后第二任后金的首领,自继位以来便对大明的局势生出巨大的威胁。

先是收服漠北、漠南蒙古,逼走林丹汗,导致蒙古帝国覆灭,再是叩关大明,入关劫掠,最后更是将大明在东北地区的屏藩朝鲜给攻陷了,最可恨的就是多次入关劫掠,这样的枭雄居然死了,说实话,朝堂的文臣武将们还有些缓不过神来。

“万岁!臣也赞同周阁臣的话,我朝已然荡平中原流寇,孙伯雅、洪彦演与九边各部人马已经接近四十万之巨,此时正是荡平建奴的最好时机!臣建议加派辽响,一举荡平辽东建奴!”

“万岁!臣…..”

随着周延儒的跳出,作为对抗勋贵党派的好组合,陈演立马在周延儒奏完事后跳了出来,并提出了加派辽响这一筹措军费的方法。

“这……”

看着殿不断跳出的文臣,说实话,崇祯意动了,不过加派辽响这事实在不符合自己想休养民生的想法,况且松锦惨败恍若昨日,虽然崇祯很想赌,但他还是有点优柔寡断。

“不好!这帮该死的腐儒!”

当勋贵派队列站着的薛濂看到崇祯飘忽不定的神情时,他立马就猜到了崇祯接下来的打算,在心头暗骂了一句周延儒和陈演等人后,薛濂立马缓步向前走了一大步。

“万岁!臣以为不妥!”

当薛濂说出这句话后,朝堂正高声谏言的东林文官立马停下了谏言的脚步,毕竟薛濂作为勋贵派的党首之一,他的反对已经不是他们这些未入前三品的官员能反驳的了。

不过虽然三品以下的文官纷纷止下了谏言北伐的脚步,但三品之的东林文臣仍是不少。

“有何不妥!阳武侯可能与我等细细说来?”

面对薛濂这种同样势大的党派首脑,周延儒明显不想硬碰硬,只能在言语找出薛濂的错误。

“万岁!如今甘陕、河南、湖广、山西、山东数省皆遭受流寇毒茶,虽有孙伯雅平定流寇,但出走的百姓流民,已经荒废的田地仍需派人治理,若是在出粮治理数省的同时再起兵戈,那朝天朝库必定吃紧,甚至入不敷出!百姓本就对辽响不满,今岁好不容易废除三响,若是再起辽响,那极有可能重蹈李闯、高闯之事!”说到这里,薛濂立马鄙夷的望了望周延儒和陈演。

“万岁!如今建奴虽然新丧虏首,但士卒人马却未得多少损伤,多尔衮与豪格的争端不过在宅院之中,更何况今岁建奴已经将北山的野人女真全部收服,虽然我朝有四十万大军可与其争锋,但漠南、漠北、漠西、叶尔羌和西边的和硕特皆已投向建奴,若是我朝大军踏出山海关,那建奴与漠南漠北的蒙古诸部亦能尽起二十多万兵力抗衡,再加西边的漠西蒙古和和硕特,局面我等并不占好!”

面对东林党这群“军盲”,薛濂很有耐心的给朝堂的文臣武将分析起了局势,的确!自崇祯二年后大明西边和北边的藩属还有敌人差不多大大小小都被皇太极给拉拢去了,这个局势大伙都没在意,但自从新编京营之后,薛濂也对周边的局势做了详细的工作,这些部落虽然不会和建奴入关劫掠,但若是大明军队踏入草场,这些大明曾经的敌人保不准会来撕咬一番。

“哼!阳武侯可真会长他人志气!昔年成祖数次北伐漠北,其麾下也不过五十万人,难不成现在我朝的四十万大军连个小小的建奴都无法荡平吗?”看到薛濂如此贬低自己的计策,找到薛濂语句间漏洞的周延儒立马展开了反击。

“周卿不必恼怒,阳武侯所言非虚,不过周卿所言也并无道理,阳武侯!五军都督府可有南伐南洋的最新战报?”

当周延儒开始攻劾薛濂时,比起相信文臣,更相信武勋的崇祯立马开始拉偏架了,三言两语之中,崇祯便将话题引到了还在南洋的薛仲身,崇祯的目的也很明确,比起对抗建奴多有败绩的九边人马,他更相信面对建奴未尝一败的薛仲。

看到崇祯出来帮自己拉偏架扯开话题,薛濂很有眼力的跟着引开了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