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巍峨大宋 > 第四十五章:遥望盛世

第四十五章:遥望盛世

却说赵璩离开临安府后,朝廷这边倒是并无太大动静。

值得一提的是,赵官家赏赐给秦桧一处府邸,这府邸光修建就耗时二年,装饰更是投入无算,极为奢华大气。

比之赵璩赵玮郡王府,气派很多,一时间,秦桧之荣宠无人能出其右。

但是秦桧却上疏弹劾普安郡王赵玮,有渎职嫌疑,赵官家亲自下旨彻查。

至于查到没查到,其实也不甚重要,秦桧只是撇清跟普安郡王的关系,因为他知道,这是官家想看到的。

……

且说赵璩从贫民巷离开,直接按照地址,找到苏云卿,苏小婉二人所在客栈。

苏云卿自水路离开临安,按吩咐来到绍兴府,打听各方讯息已有数日,倒是弄清楚了许多。

但是见小王爷进来,脸色有些不好看。

大致问了谢青之后,才知原委。

之后吩咐春桃和苏小婉在另外房间叙话,谢青守在门外,他则站在赵璩边上,不言不语。

赵璩还是沉浸在刚才贫民巷中,据谢青说,这样的巷子,实际临安城,包括整个大宋到处都是。

赵璩就在想,这难道就是后世史学家张口就来的富宋吗?

自己还曾经以富宋,世界经济中心而骄傲过,可连自己百姓都不顾的时代,有什么可骄傲的?

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对着苏云卿道:“先生有何办法,让万千子民,再无果腹之忧?”

苏云卿摇了摇头:“恐怕这等愿望太难实现!”

赵璩皱着眉:“太难实现?天下间良田无计,还不够将养万民?”

苏云卿道:“着实有良田无计,可南渡以来,官田变本加厉,屯良田何止万倾,可谓十占其四。地主翁罔替之家,再十占其四。再有商人购置财产也以良田为主,此十占其二!此三者瓜分天下土地,佃农辛劳一季,所得收成仅租税十去六七,剩余也只能勉强糊口继日而已,这还不算天灾之年,再有北人南迁,人口膨胀,土地使用早已捉襟见肘!”

“官田为何那般多?用在何处?”

“呵呵,殿下可能没听过市井流传的一句话,叫‘朝籍于官,暮入势家’,其实留作学田,职田,营田等十不足一也!”

朝籍于官,暮入势家,也就是说早上刚被贯之以官田,晚上便成为权贵家的私有财产。

赵璩一拍桌子:“岂有此理!”

“哎,曾说武官贪权,文官贪财,实则我大宋立国之后,重文轻武,使得武将多无上进之心,纷纷敛财,再有南渡之初,朝廷国库空虚,只有以赐良田以拉拢,而且每每所赐便是不菲!就以清河郡王来说,据闻光是租米每年都可收六十万石。”

清河郡王便是张俊,中兴四将之一。

“六十万石!”一石相当于一百多斤,六十万石就是七千多万斤。

虽然自隋唐农业生产得到飞速发展,再有北宋一百六十余年补进,到了南宋,已经进入精耕细作的农业时代,可亩产正常也就二到三石,六十万石该有多少土地呢?

“当然,只是坊间传闻!”苏云卿补充了一句。

见赵璩没有说话,苏云卿又道:“实际上即便是官田放开,殿下您的想法也很难实现,因为假使南方民众温饱,北地之民便会再次涌入,土地始终是不够的,所以收复中原之地,才是中兴之本!”

收复中原,是苏云卿追随赵璩的初衷。

赵璩听在耳里,思虑片刻,心中大道已然明朗。

徐徐道:“即便是收复中原,天下同治,黎民富足之后,人口便也会急速膨胀,到时候土地始终是不够的!必要佐之以政令,植之以观念,可那是个复杂的过程,首要问题还是从零而起。”

苏云卿若有所思。

“殿下所言甚是,其思虑的远比云卿长远周全!”

“非是先生考虑的不够周全,而是先生对于收复中原愿望久居于心罢了。”

苏云卿没有言语,赵璩继续道:“欲达吾心中之远景,其一势必将中原收复,而官田,商田,地主田,势必也要用之于民,再有要想方设法,提高土地产能,若是亩产一二十石,岂不是能将养更多的人!”赵璩道。

“亩产一二十石?这,如何可能?”

“五谷或许不可能,但是其他作物还是可能的!”

“即便真如殿下所言,可那般盛世,何其难也!”苏云卿叹了一口气。

赵璩却是脸上多了许多神采,悠悠道:“难?当然难,可铸巍峨之大宋,启盛世之中华,不才是你我之辈应穷极一生之追求吗?”

苏云卿回首深深的看了一眼赵璩。

郑重躬身拱手道:“云卿收回当日在寒舍挑衅殿下之言!”

苏云卿此言,便是当初说赵璩会是大宋灾难的那些言辞,赵璩哈哈一笑,道:“先生乃本王头悬之剑也,且要严厉监督才是。”

苏云卿重重的点了点头。

赵璩也从这一刻起,真正的融入了大宋,成为了真正的恩平郡王。

若是换做以前,即便是有这个济世情怀,也只能面对人间疾苦而唏嘘一阵罢了,可现在他是大宋郡王,更可能是未来的天下之主,这便不是情怀,而是责任,必要奉行之责任。

……

后来赵璩问及了苏云卿绍兴此间势力,其实整个绍兴,便在韦应人一人掌握之中,手下官吏,无不马首是瞻,除了萧山知县苏维,乃苏家后人,自有清高之气,不愿与之为伍。

至于韦应人治下,着实将绍兴治理的井井有条,至少朝廷上下,看见的都是蒸蒸日上的绍兴。

不过赵璩却不这么看,至少在没有去贫民巷之后,不会觉得是什么蒸蒸日上,最多便是虚假繁荣而已。

还不止绍兴,天下皆是如此。

吩咐苏云卿一番之后,赵璩携着谢青春桃离去。

苏云卿自也是马不停蹄的去筹建商行,回到韦应人府上,赵璩又吩咐宁喜去租宅子,各种要求说完之后,宁喜也匆匆去办。

宅子当然有安顿,不过却在会稽县那边,也就是靠近赵璩海防,至于这边要置备宅院,当然另有他用。

且又吩咐谢青去调查巧姑丈夫之事,虽然说天底下不止巧姑一家,蒙冤受屈,而且能遇上赵璩已是侥天之幸,现在也不应该节外生枝,但是赵璩觉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既然遇见了,定要做出一个表态来。

竖日。

赵璩还是要走马上任的,毕竟明着的差事是宿卫海防。

海防营在舜江并入钱塘江口处,也是会稽与上虞县界之处,再往前不远便是大海,此去倒也不算近。

而韦应人却安排通判董大成随行。

按说董大成虽然品衔不高,但是手中权力颇大,政务自然繁多,本不应由他带去,可韦应人执意这般安排,赵璩也就欣欣然了。

赵璩这边带着谢青以及侍卫三十余人,董大成也带着衙役十数人,前往海防营。

从绍兴府出发,出了绍兴府往东,穿越六珠山,进入会稽,再往东便到了,约莫要耗时一天时间。

赵璩和董大成同乘一辆马车,偶有闲聊,不过董大成一直很谨慎,赵璩一直便观察此人。

却说董大成应有四十出头,国字脸,浓眉大眼,和临安知府侍其传身型有的一拼,明明都是文官,却比武官还要虎背熊腰。

“董大人是哪一年为官?”

董大成连忙道:“回殿下,下官乃绍兴年进士入仕!”

“原来是进士出身,呵呵,放松一些,不必这般拘谨!”

董大成闻言,却没有任何放松,总觉得被这个小王爷盯着,有些不大舒坦。

“为官也有数载,对为官之道可有什么心得?”

“殿下面前,下官岂敢乱语!”

“就随便聊聊!”

“下官以为,为官者当上报国恩,中洁自身,下安黎民,方不负寒窗苦读!”

“嗯,有道理!”

“那董大人对韦大人如何看待?”赵璩笑眯眯的又道。

十万字了,因为疫情关系,状态一直未改,下周说复工,应该就妥了,投资和追投的兄弟请静待,另外求推荐票鸭!*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