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晋慧帝 > 第三十一章 迈出第一步

第三十一章 迈出第一步

“除了这位大人,还有哪位卿家反对?”子善没有回答,而是扫视了一眼整个朝堂,数百号人。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

子善话音一落,至少有一半的人陆陆续续的站起来,走到朝堂中间,甚是壮观。

不过仔细一看,都是些四五品的官员,真正的大佬都是稳坐不动的。

能做到高位的人,都是聪明人,子善如此不寻常的一天,他们不弄清楚之前,是不会反驳子善的。

要知道,子善年岁不过二十,正是叛逆的时候,即便过去的近十年里,子善都表现的无比仁厚,但是他们都是有子孙辈的人,很清楚如果真的是叛逆期,那么绝对不能和他对着来。

而且,不就是些蝗虫吗?就让子善胡闹起来,又能损失多少,反正国朝还是要赈灾的。

“这么多卿家反对啊,可是,孤依旧要做呢?”子善藏在袖子里的拳头紧紧的握着,眼神愈发的坚定。

他不要做傀儡,不要做世人眼中完美的国君,他要做自己心中的帝王,他要后代子孙留下一片锦绣河山!

“这......?”站在中间的朝堂上的臣子面面相觑,他们突然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前文曾经说过,晋国是不存在言官这种行业的,那么自然随之而然的也不会存在死谏这种行为。

以往来说,朝臣不同意君主的政策,都会表示反对,然后君主也欣然接受,大家一起坐下,开开心心讨论为什么不同意,为什么要实施,总归是很友好和谐的交流。

但是,满朝文武,历来也没见过他们说不赞同,国君问他们。

“孤就是要做,你们想怎么样?”

这种无赖的方式,让他们短暂的错愕,和随之而来的不知所措。

偌大的宫殿因为子善的一句话,没有半点声音,寂静的诡异。

“众位卿家无异议,便坐回去吧。”子善一挥手,就打发了这群人。

而这些人因为确实一时有点懵,就随着人流坐回去了。

“陛下,国朝确实没有那么粮食。”过了良久,户部尚书王生出列,诚恳的看向子善。

“孤不是说了,孤的私库填上。”

“陛下此例一开,日后公私变再难分明了。”王生再次拱手说道。

晋国是公私很分明的国家,不像前世的某些朝代过啊超盯着皇帝的私库,皇帝想法子把户部的钱捞给自己。

晋国是,皇帝就是皇帝的,户部就是户部的,除非生死存亡,灭国危机,轻易两者互不干扰。

“晋国是孤的国家,私库是孤的东西,本就都是孤的东西,何来公与私呢?王卿家是此有什么异议吗?”子善把胡搅蛮缠发挥到了极致。

“那既然陛下觉得没问题,臣自然没有意见。”无奈,王生回到座位上。

若是往常,或者先皇面前,王生肯定是要好好理论一下这件事儿的实际可行性,可是现在面对着一个疑似叛逆期的子善,他真的浑身是劲儿没处使啊。

王生退回后,满朝文武大员三品以上居然没有一个人出来反对了。

事情进展顺利的出乎子善的预料,他本以为有一场大战需要打。

甲十二在旁边看着事情的发生,隐晦的露出了一丝笑容。

其实子善这样想,还是前世思想在作祟,他来自人人平等的世界,恍然间成为数万万人的主宰总是有些不适应,且总是认不清自己的真实情况,他现在顶多把自己当成民主票选的村长而已。

但是甲十二知道,子善缺的只是一点魄力而已,他不过顺势推了那么一小把。

“陛下,此事是否需要鸿胪寺与楚人商谈?”鸿胪寺寺正姜书海出列询问道。

鸿胪寺是类似于现代的外交部一样的地位,所以能做到寺正的人定是有一颗七窍玲珑心的人。

姜书海见几位重臣都没有出言反对,也就知道这事基本就定下来,那么接下来必定有他鸿胪寺的事情,因此才有这一问。

“自然是需要鸿胪寺出面,但是具体的人手孤已经选好了。”子善有问必答。

“臣多嘴问一句,是何人,臣也好令属下配合。”姜书海再次询问道。

“阿五,宣卫先生进来。”子善侧过头说道。

“诺。”阿五一点头。

往前踏一步,气沉丹田的喊起来。

“宣纵横卫衣觐见。”

“宣纵横卫衣觐见。”

“宣纵横卫衣觐见。”

阿五的声音出来,殿内回响着,站在殿外的禁卫一同发声,整个场面很是壮观隆重。

是非亲身不能体会的厚重仪式感。

身穿一身规制的白袍,带着四个青年人的卫衣,一步接着一步,走进了殿内。

“臣卫衣携四弟子见过陛下。”卫衣跪下来,很是标准的行了礼。

“卫卿家请起。”子善也做足了姿态。

“谢陛下。”

“卫卿家,你与纵横子弟随鸿胪寺出使楚国,可有问题?”子善居高临下,声音莫测。

“臣领命。”卫衣毫不迟疑的再次叩首。

既然已经达成了共识,且子善已经有言在先,让他召集精英子弟,是必然要用到他们了。

他有预感。

且,既然决定了为子善所用,自然要向他的效忠对象表现出纵横的作用来。

否则,什么用处都没有,凭什么求上位者的庇护。

凭不要脸吗?

而这一次,就是他们绝佳展现作用的时候。

卫衣早已经了解了子善这次究竟要他们做什么。

将不可能的事情做出来,这不是最好显示他们纵横的优秀吗?

卫衣接了旨意,就退出殿内了,他目前还没有官职,不能继续留在殿内,他也不想留。

他还打算回去和父亲好好商量一下,怎么将这件事办成的同时又办的漂亮,合子善的心意。

接下来,所有的政事讨论,子善并不是像往常一样,只是倾听,而是不停的,勇敢的提出自己的意见。

虽然他处理政事不如这些经年官员,但是他超越千年的眼光,还是能让他看出很多事情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