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明朝第一竖子 > 第二十七章:地龙养鱼

第二十七章:地龙养鱼

小公爷下意识的回答道:“吃鱼。“

话刚说出口,就察觉不对,“小爷喜不喜欢吃鱼与你何干?”

能说出这种油盐不进的话,充分的说明小公爷还带着孩子的性格,这就好办多了。

对付老奸巨猾的老狐狸,着实得伤脑筋,可要应付一个孩子,办法总是有的。

艾玉走了过去,说道:“小公爷,你可能不知道,卑职有一样拿手本事。”

小公爷没有回答他,明摆着对艾玉的话不感兴趣,艾玉也不急,接着说道:“卑职祖上可是宋代皇帝的御厨,一手地龙养鱼深得皇帝喜爱,后来大宋亡了,这道名菜也让祖上带出了皇宫,难道小公爷不想尝一下这地龙养鱼的味道?”

小公爷神色犹豫的扭过头,既想不搭理艾玉,可又不争气的问道:“这地龙养鱼……是个啥?”

艾玉暗在心底笑了,小公爷问出这话,说明事情还有挽救的余地,艾玉笑着道:“小公爷尝尝不就知道了。”

“这……”小公爷的内心开始挣扎,既想回去召集人手狠狠的痛揍艾玉一顿,又对艾玉口中的地龙养鱼存有几分念想。

连大宋皇帝都赞不绝口的菜,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充满了极大的诱惑力。

这种诱惑力不惜能让他抹开面子,放下仇恨。

是的,最后耀武扬威的小公爷还是选择先尝尝艾玉的地龙养鱼,但也飞快的补充道:“别以为小爷吃了你的菜,你揍我之事就能一笔勾销,你要知道,小爷能吃你做的菜那是看得起你,卖给你天大的人情。”

艾玉一个劲的点头,可心底却是暗骂这号不要脸的怂货,要不是顾忌他的权贵身份,早就大耳刮子抽他了。

小公爷一屁股坐在柳树下,回家的年念头尚且搁浅,看着艾玉忙碌的身影,也暗自决定,要是他做出来的菜不合口味,照样回去搬人揍他。

地龙养鱼,听其菜名,就知道不一般,说是宫廷流传出来的菜当有几分可信度。

但做法,并不难,艾玉小跑到街上两条一斤多重的鲤鱼,以及一些香料和油纸。

来去不过小半个时辰,等艾玉重新回到柳树下的时候,小公爷已经将火生好。

“现在该怎么做?”小公爷带着期待的目光看着艾玉,对于感兴趣而又没见过的东西,往往是最能勾起人的好奇心。

“小公爷坐等吃鱼就行了。”艾玉将鲤鱼清洗干净,随后将一些香料洒在鱼腹中,用油纸包好。

接着就开始在地上挖黄泥,搅拌均匀后就开始往黄纸上抹。

名气响亮的很,其实就是后世最俗套的碳土烧鱼,艾玉当年打暑假工的时候,跟一个有着多年经验的老师傅学过一些厨艺,碳土烧鱼就是其中一种。

小公爷满目震惊的看着艾玉,不一会儿活鲜鲜的两条鱼就涂满了黄泥,“这……你这是什么做法?这能吃?”

“独特的做法,做出来的鱼才有独特的味道,小公爷没见过也正常。”说着,艾玉将手里的鱼扔到火堆里,将烧好的木炭将其层层掩埋。

看似做法简单,但每道工序都是有讲究的,就和下厨做饭一样,有的人能将饭菜烧糊,有的人做出来的菜能让人赞不绝口。

烧鱼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艾玉和小公爷并列坐在河边,再度将鱼竿取了出来。

一天无所事事,吃了饭就带着鱼竿出门,一坐就是一整天,这种生活正是艾玉梦寐以求的生活,可惜,这种生活两辈子都没能遇上。

人生的差距就在这,有些人出生就含着金钥匙,比如眼前的小公爷,十五六岁就过上五六十岁退休养老钓鱼等死的悠闲生活。

而艾玉,埋头苦干只为保住这条小命。

艾玉有一句每一句跟小公爷闲聊着,“小公爷,你本名怎么称呼?”

“徐鹏举。”小公爷目光紧紧盯着河边上的鱼漂,随口应付道。

艾玉却是一愣,好不要脸的名字,竟然跟岳飞同名,瞧瞧人家岳鹏举,抗金国民英雄。再看看眼前胸无大志,十五岁就进入混吃等死状态的徐鹏举。

简直就是两大极端,艾玉对着小公爷拱着手,奉承道:“好名字,大鹏一是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刚夸完,只见小公爷手里的鱼竿猛然一提,一只雪亮的鱼钩再次从艾玉的鼻孔前一晃而过。

艾玉:“……”

…………………………………………

吏部文房中,李文玉听着侍郎杨文远的上述,眉头的皱纹又深沉了几分。

良久过后,李文玉才道:“没想到那东城百户倒有些手段,将国子监的贡生玩弄于鼓掌之间。”

杨文远也是附和道:“正因如此,还请大人速速拿出个章程,锦衣卫终究不是好惹的,万一逼急了闹出不可收拾的乱子,你我都无法向京师内阁交待。

“那文远可有对策?”

杨文远沉吟了片刻,说道:“要不给廖光明递张条子?”

李文玉摇着头,说道:“整件事的起因老夫倒是知道些,那汪琪已死,东城百户胆敢上国子监抓人,背后必然有人示意。”

“大人的意思是,这其中含着镇抚司的意思?”

“如狼似虎的锦衣卫何时吃过亏,此次让国子监的贡生堵上衙门,更是砸了招牌,这面子固然是要找回。”

“大人,那这件事到底该怎么处置?”

李文玉从文案上端子一盏茶,慢慢的吃了一口,吐道:“别无他法,只有等。”

“等?”杨文远有些疑惑,问道:“下官还是不明白大人的意思。”

“如果国子监的贡生跟锦衣卫真的闹出大乱子,奏上内阁的可不光只有你我,身为同知的廖光明也难辞其咎。”

“大人是想等锦衣卫收手?”

“廖光明何尝不是在等国子监的贡生收手。”

杨文远轻叹了口气,“按照那帮贡生的秉性,倒是难咯。”

“放心吧,没有解不开的死结,况且那东城艾百户也是个聪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