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穿在明朝当皇帝 > 第006章·锦衣卫事

第006章·锦衣卫事

“呼——”

轻呼一口气,建文帝压下心中蓬勃而起的怒气和恐惧,刚要开口让李景隆二号调兵前来皇城督阵清奸。

然建文帝陡然想到,别说内廷,就算京师守军之中,也有高达三名副将投效燕军,也就是说,目前京军里也不安全,不清除军队里的反贼,目前的京军也不能信任。

好在,建文帝现在有京军内部鼹鼠的完整信息,让李景隆二号按图索骥去捉拿反贼即可,当然,李景隆孤身一人,而京军内部的鼹鼠位高权重,他的身边,肯定有同党和私兵,建文帝不可能让李景隆自己一个人去捉鼹鼠。

所以建文帝觉得,让李景隆带家兵上任,辅以光明正大的挂印将军权威压制,显然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曹国公家大业大,李景隆这家伙洪武十九年136年袭父爵封曹国公,喜读兵书,多次赴湖广、陕西河南练兵,建文帝就不相信这个家伙会没有蓄养私兵。

“朕这就拟旨,升授你为特进光禄大夫,统领京营、诸亲军卫、骑军,携带家兵上任,务必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清除军中叛逆!”建文帝厉声道。

“微臣听令!”

话毕,李景隆二号又道:

“启禀陛下,综观地球之大国,各自都有自己的情报机构,方知战机于显逊之间,微臣恳请陛下,为了明朝之长治久安,应尽早建立相关机构!”

听到李景隆二号的话,建文帝眉毛一挑,刚才没留意,现在听到李景隆二号的提醒,结合他头前说内贼时候的语句问题,建文帝觉得,这家伙似乎是有自己的神志的,并未完全属于皇帝说什么他想什么的那种人肉机器。

好在,即便李景隆二号有神志,基于根治在他灵魂深处的忠诚以及短暂的寿命,建文帝也无需感到什么害怕。

略过李景隆二号神志意识的这个问题,建文帝思考起李景隆以下就不加二号了的提醒来。

明朝其实一直都有情报机关,而且还是比后世各种局规模更大的情报机关,不,它已经脱离了情报机关的范畴,是比情报机关更加多权力的特务机关。

这个机构,就是锦衣卫。

锦衣卫前身是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

洪武十五年,明太祖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

锦衣卫初始职能为三项:其一,守卫值宿;其二,侦察与逮捕;其三,典诏狱。

但此三项职能在一段的时期内并未设立供其稳定实施的制度。

锦衣卫成立后,在“胡蓝之狱”、“郭恒案”、“空印案”等许多朱元璋督办的大案要案中均多有锦衣旗校奉命活跃其间,为朱元璋立下了很大的“功劳”,更让朝武为之侧目。

只不过锦衣卫屈打成招、骄横不法之事时有发生,令得戒备心很重的朱元璋有些忌惮,因此洪武二十年,朱元璋以锦衣卫有滥用职权依势作宠之态的理由,下令废除了锦衣卫刑狱之责。

此后朱元璋又进一步废除锦衣卫侦察与逮捕百官勋贵臣民之权,最后锦衣卫遂回归守卫值宿原责。

建文帝摸了摸下巴,在李景隆说完话之后没有接话,李景隆也是安静呆着等建文帝思考,此时充满古典气息的御书房中一片寂静。

建文帝心中静静思索着。

建文帝前身自登基以来,一直谋求改变自洪武年间以来的政治肃杀气氛以及猛虎苛政,令得国家和万民可以休养生息。

基于这个理念,建文帝召集方孝儒、齐泰、黄子澄等人,以先秦儒家的理想政治理念为指导,遵循先圣之教诲实行“德治宽政”,希望解决“朱元璋后”的严刑峻法、苛捐杂税、藩王拥兵等问题。

建文新制实行四年以来,的确推出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同时官场政治清明了不少,贪污腐败也少了许多,政治气氛不如以往那么严肃恐怖。

如果自己再将锦衣卫搞出来,岂不是意味着建文帝自己推翻了自己的宽政理念?

当然,搞锦衣卫出来,并不代表着就一定要搞特务政治,比如让锦衣卫只有收集情报之职,没有监察百官或者对内动手的权力之类也可以嘛。

但说实话,不搞就不搞,如果真要搞锦衣卫,建文帝作为二刷、三刷基于大明锦衣卫IP而衍生出来的电影、电视、动画片的锦衣卫粉丝,他并不希望自己的锦衣卫顶着个锦衣卫的名头,结果却是个没牙的老虎。

至于不让锦衣卫复现,改设其他的机构负责收集情报,说实话,没情怀没动力啊!

再说了,不想起则以,一想起,建文帝就一点都不想让现在这个世界缺少锦衣卫的威名。

“算了,不管了,特务政治就特务政治吧!反正不管再怎么德治再怎么宽政,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现象都是无法杜绝的,而且当皇帝太过宽仁时,反而会被底下的官员们轻视!”建文帝喃喃自语。

思定之后,建文帝抬起头,说道:“这件事朕知道了,朕会有打算的,你必须尽快清理京军内贼,以应外敌!”

李景隆毕竟只有一个人,只有挥之则动的大军在手,他传承自建文帝的才干方能发挥出来,如果没法让军队一条心,李景隆除非天下无敌,否则都没法为建文帝扭转战局。

说完,建文帝冲外面高喊了两声来人,旋即,房门外等候的宦官和宫女们,立即推门进来。

看见这些眉清目秀的宦官,一想到他们的老大有不少都是内贼,建文帝多少有些不爽。

虽然这些宦官投效燕王多少也有自己的原因由于太祖的影响,建文帝对宦官十分严厉,导致宫人怨声载道,但在忠君思想极其浓厚的古代,这依旧不可原谅。

好在,虽然李景隆提供的朝廷三十个内贼信息里有大半都是内廷宦官,但这些人在宦官高达上万的紫禁城里仍是少数,而且这些内应,都是在不重要的部门当值,伤害值还不算太高,或许不需要调动京军,光靠戍卫内廷的净军就能对付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