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汉末军阀头子 > 第三十三章 准备改进蔡侯纸

第三十三章 准备改进蔡侯纸

拜别刺史打道回府,一路上刘昭一直在思考张懿说的那些话。

事实证明,自己所处的环境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刘昭现在看到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但就是这冰山一角上露出的东西已经让他有些毛骨悚然了。

朝堂上,宦官、士大夫、外戚勾心斗角,地方上,官员和当地氏族暗中较劲,今天,张懿又给他揭示了世族与寒门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我又该站在哪一边?”站队,这就是张懿今日和刘昭说那些话的根本原因所在。至于他所说的什么爱才之心,刘昭知道肯定是存在的,但绝不仅是如此。

在大多数人眼里,自己是站在世族这一边的。杨旭早在那天给张懿祝寿的时候就已经宣布了这个事实,所以自己这段时间,生意做的顺风顺水,也没人来找麻烦。

而张懿从刘昭不同于其他世家的行为举止中看出了一丝可能。把刘昭拉到自己这一边的可能,所以,刺史府对自己以及红杏商行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刘昭心里也清楚,这样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不可能维持太长时间了。最迟不过三月,等到开春,长城关市开始贸易后,刘昭就必须做出选择。

想到此,刘昭的心情就怎么也好不起来了。因为他同样很清楚,不管站在那一边,都会受到对手无情的打击。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他必须得选,假如不选,当墙头草,这两方势力会立刻出手,将刘昭这个闲散玩家踢出局。

到那时,自己即便不死,怕也得跑路了。

若没有今日在刺史府,张懿对他说的那番话,刘昭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因为后世的历史发展证明,在这一场博弈当中,世家大族才是大赢家。

朝堂上,宦官们一败涂地,外戚也被一扫而空,主宰这个国度沉浮的无一不是高门大姓。

哪怕雄才大略如曹操,一统北方,虎视群雄,建立了大魏帝国,最后也被河内世族司马氏窃取了胜利果实。

然而,真要接受那些世家大族,一边说着仁恕之道,一边张开血盆大口吞噬百姓的虚伪行径,刘昭心里又不是很爽。凭什么出身世家的人就能高人一等?

天人交战,纠结无比,一直回到家,刘昭也没想出个所以然。

既然暂时没办法做出决定,刘昭也就不想了,反正还有几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再考虑站在哪一方也不迟。

府内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绿竹两姐妹勤快地给大家倒着热水,添点儿点心瓜果,这样暖心的举动自然是引来一众好评。

大家都是穷苦人家,所以对她两曾是王氏养的舞娘这件事也没放在心上,反而同情者居多。

因为刘昭至今也没给她们一个正式的名份,所以刘府的人都小绿姑娘,小竹姑娘相称。

看到刘昭进来,绿竹欢天喜地的迎过来“公子,您回来啦?”

“嗯,我看王硕他们已经把东西收拾好了,你们俩个果真不与我一起回去吗?”

小绿道:“不回去了,我就和大家在一起。”小竹也笑道:“是啊,跟大家在一起多热闹,多自在。”

刘昭点点头,她俩自打记事起,就在王府管家的喝骂与木板下长大,那栋高墙深宅给她们留下了深刻的心里阴影。

能逃出来已是三生有幸,便打死也不肯回去,哪怕是靠近一些都不想。

她们不愿意去,刘昭也不好勉强。而且她们跟着自己,到了王家也有诸多不便。

“那行吧,你们就好好在这里呆着。等开春回来后,我就去城外去买个庄子,十几口人挤在这个小院里也不太好。”

绿竹欢天喜地,其他人也高兴。刘府小,容不下那么多人,所以很多人还是住在自己家里,只有上班时才过来。

等刘昭买了庄子,大家就能住在一起了,一家人,总归是要住在一起才行。

本想着去车间看看大家的工作情况,却被老魏给劝了回去“家主且请回去做着便是,老汉在这盯着,不会出问题的。”

没办法,刘昭只能一个人背着手穿过月亮门走进内院,走廊中间,王虎正在操练那些认了刘昭做家主的老人们的子孙们。

他们大多数人都长的瘦瘦弱弱,这是饥一顿,饱一顿,长期营养不良造成的。不过,这些有些比刘昭长几岁,有些同岁的少年们操练起来却是一板一眼,很是认真。

刘昭到时,王虎打招呼道:“东家。”那些少年们异口同声道:“家主!”

“嗯,不错,你们好好操练,今晚给你们煮肉吃!”

“谢家主!”

刘昭笑着回了自己的房间。

有时候他很沮丧。比如现在:好好的一个家具公司,成立还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已经开始往他无法控制的方向发展了。

很明显的一个表现是,刘昭倡导的人人平等,只是分工不同的企业文化,还没有冒头,就被那些老人们给掐死了。

所有人都围着刘昭转,唯刘昭马首是瞻。家臣老孙的原话是:“家主去哪,我们就跟去哪,家主让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老孙的话获得了所有人的认可,刘昭彻底的败下阵来,连那几张写着为了老婆孩子,提产量,抓质量,创效益的宣传海报都被他们拿去茅房擦屁股了。

刘昭无语,家臣们更无语。什么叫为了老婆孩子,一切都是为了家族!只有家族兴盛强大了,老婆孩子才有好日子过。

在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刘昭都不理解这种世界观。

翻开桌上的几卷竹简,这是一卷论语的手抄本,是刘昭花了整整三十贯钱,才从一个破落的小贵族家里买来的——既然自诩为读书人,还当了别人的先生,什么四书五经,圣人言论,自然得读上一读。

自从元兴元年,桂阳人蔡伦以树皮,破渔网制成蔡侯纸以来,纸张就已经开始大规模应用。

但此种纸张质地粗糙,而且不防虫蛀蚁蚀,不易保存。除了在一些不重要的场合有使用以外,多数时候,重要的记录以及书籍还是用汗青也就是烘干的竹简写就。

这种竹简做成的书不但沉,让刘昭更无语的是,他买的这几卷论语上所记载的文字常常驴头不对马嘴,让人不知所云。

换句话说:他被坑了,这就一赝品。

“是时候让老魏他们尝试一下改良纸张了。”刘昭喃喃自语着。

雕版印刷,这是刘昭发展战略中的第二步,有了雕版印刷,书籍就能大批量生产,就这么一本伪劣手抄本都值三十贯钱,印刷出来的书没道理不能卖个好价钱。

从技术层面上讲,刘昭完全具备了做出印刷雕版的能力——原理和刻章一样,不过是排版问题而已。

但从实际意义上考虑,要靠雕版印刷赚钱,刘昭还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有足够多,而且足够正确的书籍。

二是,要有较高质量的白纸。现在的纸张虽然可以用来书写,但质地粗糙,不利于书写,而且没有经过漂白,纸张都是黄色的,很不美观。

第一个条件,刘昭暂时没办法,知识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圣贤书更是各家秘而不宣的珍宝,岂会轻易示人?

至于第二个条件,刘昭觉得还是可以一试的。蔡侯纸的制造方法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他要做的只是改进工艺,提高纸质。

而且,在工艺改进上,方向也很清晰,无非是让纸浆更加匀细,色泽更加明亮罢了。

刘昭将后世从网上看来的那些奇奇怪怪的方法都整理了出来,交给老魏,让他们慢慢试,次数多了,总能做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