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汉末军阀头子 > 第二章 今夕是何年

第二章 今夕是何年

中午吃饭的时候,刘昭很奇怪,为什么会有白花花的米饭吃,昨儿个还在喝清水面汤,今天就有干饭吃“看来这对老夫妻是卖了家里的地啊。”回想起今天早上在门口的争论声,刘昭不难猜出事情的真相。

看他们穷困潦倒的模样,家里根本就没有可以卖的东西,农民,最值钱的除了地,还有什么呢?

他们的日子本就如履薄冰,如今再加上自己这个拖油瓶...想到此,刘昭是如鲠在喉。

老妇人见迟迟刘昭不肯动筷子,以为是菜不合口,叹了口气道:“哎,大冬天的只有干菜了,看郎君也是个不曾下过苦的富家少爷,缘何会落的如此境地呢?”

刘昭一头雾水,只好干笑两声,开始拨快吃饭。

吃罢饭,老妇人给刘昭送来一套麻布衣服,摸了摸,虽然手感粗糙,但好在里面还填充了棉絮一样的东西,至少能御寒。可是...没穿过古人的衣服啊,这里三层,外三层,该从何下手?

老妇人呵呵一笑“这富人家的孩子,从小锦衣玉食,享福享得都成了罪过。”在老妇人的帮助下,总算是成功穿上了古人的服装。老妇人拍手道:“好俊俏的郎君。”

刘昭上下打量自己的新衣裳,很合身,虽然长袍宽袖不太方便,但怎么说,自己如今看上去也像个古人了。

老百姓冬日里无须耕作,李老汉吃完饭就背上竹篓捡柴火去了,老妇人把老汉换下来的旧衣服缝缝补补。老妇人年纪大了,眼睛不太好,一根线穿了好久也没穿进去。

“婆婆,我来帮你吧?”刘昭本着不能吃白食的想法,主动接过了老妇人手里的针,给她引线。

老妇人面含微笑,她的大儿子,三儿子,幺子都在很小的时候就夭折了,养活了的只有二儿子一人。

前年匈奴作乱,冀州招丁入伍,二儿子就被县令给带走了,送回来的却只有一份“汝子已在边疆战死”的口信,尸骨无存。

倘若二儿子尚在人世,该和刘昭一般岁数才是,她不由想起今天王扒皮家的大少爷说的那句玩笑话。

“要不然,你就把他当儿子养吧,反正你儿子死的早,又没个人送终,老天爷给你赏了个儿子。”

如果真的能有个儿子,虽说不能说话,但手脚健全,家里还有二亩余田,三人每日辛劳些,也能混个半饱,在这恓惶的世道,自己这对可怜人也不至于落得个无人送终的凄惨下场。

老妇人浑浊的眼睛中闪过一缕希冀的神光,但一想到刘昭的种种,皮肤细腻的比王老爷家的少爷还要好,衣服样式虽然古怪,但肯定不是凡品。

穷人家哪里能养出这样的俏郎君啊,他迟早是要回去享受荣华富贵的,又岂会在这里跟着他们受苦?

想到这儿,老妇人心下黯然。

“婆婆,线穿好了,给你。”

老妇人哦了一声,收回心神,接过针线,笑着说:“老了,老了,不中用了。”刘昭只能微笑回应。

接受了自己如今是古人这个事实后,刘昭就活跃多了,时不时的也出去到村子里逛一逛。

开始的时候,村民看到刘昭,一个个都远远地打量着刘昭这个从野地里捡回来的外乡人。

刘昭呢,也不多话说,微笑着弯腰回应。迎面看到年纪大的便驻足等他先过,果然,微笑是最好的名片,就这样过了两三天,有几个胆子大点儿小屁孩,开始往他身边凑。

这些小孩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在寒冷的冬天里,身上里三层外三层裹的像个粽子,那都是用大人的旧衣服改过来的。脸蛋通红,鼻涕经常冻成冰,即便这样,也不改孩子贪玩的天性。

看到刘昭傻里傻气,似乎很好玩的样子,便凑到跟前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

刘昭听不懂,只好用手势做答,一群人倒也是相谈甚欢。大人们见刘昭也没什么异常的举动,也就不再多管了。

这一日,几个小孩把刘昭带到了一个用砖石垒砌的矮墙边上。刘昭听到里面有零星的诵读声,心中一喜“这里竟然还有私塾,有识字的?”

语言不通,但文字是一样的。自己虽然不太认识古人的字,但汉字渊远流长,再加上自己也有些书法基础,做一些简单的交流问题应该不大。

刘昭正琢磨着,再一转头,只见那几个熊孩子已经爬上了墙头,往里面扔石子。

“一群小兔崽子,又来这跑来消遣老夫,看老夫不打死你们!”只听里面传来一声暴喝,那群小孩一个个像只猴子一样跑的无影无踪。只留下刘昭一人,目瞪口呆地待在门外。

木门被推开了,从里面出来一个身着长衫,蓄着短须,文士打扮的老夫子脸色铁青,左右持书,右手还操着一把细长的尺子。

看到刘昭,他先是一愣,随即就要上前抽打,以为刘昭也是和那群祸害他教书的熊孩子一伙的。

刘昭赶紧弯腰施礼。老夫子停下了脚步,斜着眼睛打量他“看汝很是面生,想必汝便是李老汉家从野地捡回来的吧?”

老夫子的口音与乡民大不一样,虽说还是听起来有些怪异,但刘昭却从中听懂了几个字,他连忙试着答复“晚生刘昭,见过先生!”

“汝之口音不似官话,不似乡言,老夫且问你,汝是何地人士啊?”

刘昭见他听不明白,有些急了,看到他手里的书,意思是能不能用文字交流,老夫子看了看手里书卷,脸色惊疑不定“汝识字?”

刘昭点头。

“真是奇哉怪也,进来说话吧。”刘昭看老头往里走,忙跟了上去。

里面不大,左右各有一间土房,正房稍大,里面布置着十几张矮桌,十几个少年正跪坐在矮几前,捧书诵读,神情专注。

他们的衣着简陋,看得出,这都是些寒门子弟。

“你就在这写下你的姓名,来历吧。”老夫子拿过一张泛黄的纸张,又给他一根毛笔。

摸着手里略显粗糙的纸张,刘昭寻思着,这便是传说中的蔡侯纸吧,他接过毛笔,用楷书写下“刘昭”这两个字。

“字写的是难看了些,不过确为我汉家子。”老夫子捻着胡须,斜着眼睛又道:“你且写下你的来历吧。”

看着老夫子在纸上写下的“來曆”二字,刘昭暗自庆幸,当年的书法教学班没有白上,至少识得了繁体字。

可是自己的来历实在是不足为外人道也,要是让他们知道自己是穿越而来,非但没人信,反而会被以为是胡说道的狂悖之徒,说不定会被赶出村子。

刘昭想了片刻写道:“本是武陵人士,自幼随家中长辈世代隐居于深山。山中不知岁月,敢问先生,今夕是何年。”

反正桃花源记还得再过个几百年才能问世,倘若有人问,老子就这样说,有本事自己去找呗,对于自己的机灵,刘昭无不得意。

老夫子哦了一声,在纸上写下“今乃大汉光和五年腊月初一”

“大汉...光和...三国?”刘昭如遭雷劈,整个人待在了原地,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竟到了三国这个乱世。

熟读三国演义的他,岂能不知光和年后便是中平,传说中的黄巾起义,便是发生在中平元年。

宁做盛世鬼,不做乱世人,在这个人命如草芥的世道里,如何活下去?刘昭一时之间是心乱如麻。

见刘昭目光呆滞,神情凄凄,老头子只道是困顿之年,许是刘昭家中遭了变故。沦落至此,倒也可怜,心中难免生起几分恻隐之心,想了想便道:“汝虽家道中落,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也罢,汝好歹也算是读书人,自当明圣人之学,有朝一日,报效朝廷,若能混个一官半职,也算光耀门楣了,整日和一群白丁待在一起,着实浪费了。明日起,你就来老夫这里陪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