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三国之将军无双 > 第六十七章 忠孝义 才女蔡琰

第六十七章 忠孝义 才女蔡琰

没过多久,许勇便带着典韦来到蔡府,蔡邕乃是董卓最看中的名士,其府衙距离皇宫并不远。

只是,昔日门庭若市的蔡中郎府,如今却阴云密布,哭声四起。

此时正有一队士卒在抓捕蔡氏族人,蔡邕的族人并不多,先前他一直被流放,家中除了尚未出嫁的9小女儿蔡琰以外就只有老母亲。

其余兄弟孩子都在其他地方避居,他得到董卓重用后,也曾寻找家人,但关东联军起兵反董,让其他蔡氏族人不敢轻易前来投靠他。

蔡琰的生年不可考,但有记载,她大概在公元一九五年左右被劫,而这期间,其父蔡邕已经死了,董卓也亡,占据长安的是李傕和郭汜,如今才一九一年,故而取蔡琰未嫁。

但蔡邕毕竟受到董卓的重用,其府内有数百下人,如今也一一被抓。

只是蔡邕母亲已经年近七十,正是古稀之年,这一惊吓,多少脸色苍白,呼吸困难,倒地不起。

那些士卒并非异族,亦非沾惹了异族习性的西凉军,顿时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办,一边是命令,一边是老妪,这万一老人因他们而身亡,他们岂不是要被人戳鼻梁骨?

毕竟汉朝以孝治天下,像这样的老者一般来说都是百无禁忌,只是蔡邕将天子得罪的太狠,天子下令,将蔡邕全家打入大牢,这些士卒才左右为难。

没错,这一切都是刘协的意思,正所谓今时不同往日,王允并不是诛杀董卓的首要功臣,他达不到权倾朝野的地步。

而要论谁最恨董卓,那就非刘协莫属,至于原因,不用多说了吧。

而当蔡邕抱着董卓的尸体痛哭的时候,毫无疑问刘协心中是十分愤怒的,而当初许勇指名要保蔡邕,却只对太后三人说过,故而天子并不知道。

而当天子下令将蔡邕打入大牢的时候,王允很明智的看出了天子的愤怒,所以他才不会站出来。

毕竟,相比许勇,天子在王允的心中分量更重。

而当许勇说出要用蔡邕的时候,天子不敢反对,但也不想出尔反尔,于是,王允便跳出来。

虽说他被许勇骂了一顿,但却没有什么损失,他已经看出来,许勇根本志不在朝堂,或者说,就算许勇志在朝堂他也不惧,所以,他根本不害怕许勇。

反而因此,成功的揣摩圣意,让天子下意识的更加信任他。

那些士卒虽然为难,但毕竟还要遵循天子的命令,于是,为首的将领说道:“去寻东西来,将老妇人抬到牢房中去,唔,安排她的孙女和几个婢女在同一间牢房!”

“住手!”许勇见状大喝道。

那将领见到有人阻拦,喝问道:“你是何人,竟敢阻挠我等奉令抓捕犯人!”

许勇走近,问道:“你是何人,又奉何人的命令抓捕中郎家人?”

那将领看到许勇和他身后的典韦,突然冷汗淋淋,许勇的相貌过于路人,可典韦却不一样。

托董卓的福,长安城的百姓可以说没有不认识典韦的。

而今董卓刚死,长安百姓或许还不是很清楚,可是长安守军作为第一参与者,可无人不知是许勇当着满朝公卿刺死了董卓。

那将领连忙拜道:“末将李肃,拜见许君侯,末将奉司隶校尉之命,蔡中郎惹怒陛下,陛下下令抓捕蔡中郎一族。”

“陛下的命令吗?”许勇看着李肃,此人的名字似乎有些印象,却又想不起来,于是直接说道:“蔡中郎的家人交给我了,你回去跟吕布复命吧,若是陛下问起,就让王司徒给陛下解释!”

李肃犹豫了一会,想到吕布的叮嘱,只能咬牙说道:“喏!”

看到李肃如此识时务,许勇就说道:“放心吧,此事有我抗下,你不会有事的,要是不放心,我可以让你受一点伤,到时候你也可以像吕布交代!”

李肃吓了一跳,连忙说道:“不用劳烦君侯,末将这就回去复命。”

说着,连忙让士卒放开蔡氏族人,逃也似的带人离开。

吕布虽然骄傲,但看到许勇放弃大军,孤身入长安刺杀董卓,也不得不佩服许勇,同时也在心中暗骂许勇是一个疯子,所以,他牢牢叮嘱部下不要得罪许勇。

当然,这其中,或许也有王允的嘱咐有关吧。

一众蔡氏族人虽不明所以,但看到自己得救,纷纷像许勇拜谢,其中,有一个看起来约十三四岁的女子,大约就是蔡琰吧,对着许勇盈盈一拜:“多谢君侯相助,蔡氏一族,感激不尽,小女子蔡琰,亦多谢君侯。”

许勇连忙双手虚扶,说道:“蔡娘子不必多礼,某乃濮阳许勇,久慕蔡中郎学识渊博,品性高洁,曾多次前往蔡府拜访,可惜始终无缘一见。

今来长安,本想着拜会蔡中郎,只是俗务繁忙,一直不能拜会,况且,如今蔡中郎入狱,也是与许某有关,当不得蔡娘子之谢。”

汉代可不会称呼未嫁的女子为小姐,而是称为某某娘子。

蔡琰虽说不至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但距离董卓死才没过多久,她又怎会知道这短短一个多时辰发生了什么?

心中疑惑,但无论如何,许勇也解了她一家之急,于是,她说道:“不管如何,若非许君侯,我蔡氏皆被抓走,蔡琰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救命之恩,不可不报,若君侯不弃,还请君侯入府一叙,以报救命之恩。”

许勇打量着这个名传千古的才女,那悲惨的经历,心中闪过一丝怜悯。

眼前的这个女子,还不曾嫁给那个短命鬼,也不曾被匈奴虏去,此时的她,尚带着一丝稚嫩,没有如同何太后那些倾国倾城的容颜,她的姿色,比之何太后要逊色一分,也不如田铃儿那样柔弱。

或许因为小时候跟随父亲四处流浪的缘故,她眉宇之间,有些一些坚强与倔强,而且,身为大儒蔡邕的女儿,她不喜女红,却喜欢诗词歌赋,琴瑟琵琶,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她那独特的气质,在这个时代也是少有。

随即,三人便进蔡府,老夫人早已经被下人抬到屋内。

落坐之后,蔡琰让下人准备了茶水,不过,许勇当然对这茶水没有兴趣。

蔡琰见此,便说道:“看来许君侯不喜欢这茶水,只是我蔡府刚遭灾祸,下人们人心惶惶,一时之间,恐怕没有酒菜招待君侯,还请君侯见谅。”

许勇说道:“无妨,我已经像陛下说了,我在长安没有住处,便暂居蔡府,同时也能庇护蔡府,以免有宵小之辈捣乱,说起来,还是许勇多有打扰,还望蔡娘子见谅。”

蔡琰说道:“蔡府能得君侯青睐,正是蔡氏之荣幸,敢问君侯,家父缘何被打入大牢?”

许勇叹道:“说起来,还是因为我的缘故,想必蔡娘子已经知道,董卓自己死了,这就是许某来的原因,就在今日,许某于朝堂上刺死董卓,令尊蔡中郎因董卓之死,哀声哭泣,惹怒了天子,故而天子降罪

不过,蔡娘子放心,当初许某已经与太后和司徒等人已经说好了,不会动蔡中郎,待得陛下息怒,蔡中郎便能脱身囹圄。”

蔡琰这才明白,她连忙起身拜道:“许君侯铲除董卓,功莫大焉,董卓为祸雒阳,长安,残暴不仁,今董卓身死,万民必定拍手庆贺,家父却为董卓哀悼,难怪遭此大祸,蔡琰代家父及蔡氏一族,多谢君侯出手相助!”

许勇说道:“这是应该,这是应该,毕竟,若非许某杀死董卓,蔡中郎亦不会遭此横祸。”

蔡琰摇头说道:“君侯此言差矣,蔡琰虽然不知道朝中大事,但家父常在家中叹息,言董卓残暴不仁,不知收敛,早晚必生横祸。

而且,董卓此行将雒阳百姓强行迁往长安,又不安置妥当,致使生民十不存一,天下百姓,无不祈盼有英雄杀死董卓,蔡琰久居深闺,亦常闻此言,将军杀死董卓,乃是英雄之举,我蔡氏又怎有怨言!”

许勇好奇道:“既然蔡中郎明知那董卓该死,为何还要这样?”

蔡琰叹息道:“君侯有所不知,家父早些年备受先帝青睐,后遭奸佞陷害,流放朔方,这一去,将近十年,若非董卓,家父还不知要流浪到何时。

故而家父一直深感董卓之恩惠,才会为他效力,只可惜,董卓虽然重用家父,但却难改其残暴的本质,家父屡屡相劝,却不被董卓采纳,故而家父也时常烦恼。”

许勇这才明白了缘由,难怪他杀董卓的时候,蔡邕不出来阻止,却在董卓死的时候,痛哭流涕。

前文已经说过了,大汉重孝义,故而大多数人会将举荐自己的人尊为恩主或者至交,有时候,这份情义甚至能让人违背朝廷的命令。

最有名的莫过于公孙瓒,他的曾在某地太守治下任职,这个太守十分信任他,以他为心腹。

结果这个太守犯了法,被发配交州,要知道,发配可不是电视上的那样,坐着囚车,被马拉着走。

而是戴上重重的枷锁,一步一步的走,这期间,不许摘下枷锁,不许仆人跟随,风餐露宿,不知多少重臣谋士死在了发配的路上。

而公孙瓒却冒着同样罪的危险,冒充士卒,跟随在太守身边,日夜照顾,才让这个太守活了下来,并且等到了赦免,公孙瓒此举被人说了出去,不仅不被问罪,反而人人都说他忠义。

还有就是臧霸,他父亲被抓,他便带着乡勇过半去劫囚,也被称之为孝子。

大汉风俗如此,那么,蔡邕哭董卓也情有可原。

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蔡邕哭董卓,只是自己身死而没有祸及全家,并且王允还因为杀死蔡邕而失去了人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