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都市现实 > 我的拾年人生 > 第二章 入学

2000年,农历6月12,又是忙碌的一天。

院中麦秸飞扬,嘈杂声不绝于耳。

家里人都到地里割麦子去了,又只是苏余一个人在家。

经过两年的成长,苏余走路已经完全没有问题了。

他走进厨房,厨房的桌子上放着一个铁盆,盆里放着两瓶啤酒。

这年头农村的家里根本没有人有冰箱,夏天的时候需要喝稍微凉一点的啤酒,都是把啤酒放进井水里面泡,跟后世的自来水不一样,盛夏时村里从压井里打出来的水都是凉的。

刚刚吃饭时苏余有留意,自己父亲刚刚开的那瓶啤酒并没有喝完。

苏余把那半瓶啤酒从水盆里拿出来,打开已经开过一次的酒盖。

费了很大的力气,苏余终于倒了一杯啤酒。

还好瓶子里的酒已经不多了,否则以苏余现在的力气,肯定是没法倒酒的。

苏余很急,他窥觊这酒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苏余前世就很喜欢喝啤酒,特别是在夏天。

这些天每次吃饭的时候,都能看到父亲跟伯父在那一杯又一杯,着实羡慕。

苏余拿起塑料的杯子,开始一口一口的喝了起来。

喝完,又倒了一杯。

两杯下肚,苏余脚步一晃,摔倒在了地上。

膝盖磕在了地上,好像破了点皮。

有点疼,但苏余没哭,只是有点懵。

忘了,自己现在才两岁。

啤酒的度数虽然很低,但对于现在的自己,也是能醉人的。

苏余打了个嗝,吐出了一口酒气。

完了。

有点晕。

好像没有力气起来了。

……

2000年12月30,晚,点。

这是千禧年的最后一天,过了今晚,苏余就三岁了。

父母都在大伯家里看春晚。

苏余跟十几个同岁的孩子在一起。

那群小孩手里提着灯笼,在玩耍。

苏余则是望着天空不时闪过的烟花在发呆。

自己是在2020年3月重生的,今年是2000年。

人生如水,前世自己那20年过的很快,仿佛没有感觉到什么,20多年的时间就已经从自己指缝中溜走了,前世自己那20多年干了什么?

好像没有干什么,很平淡。

苏余小时候的家里很穷,不,应该是这片土地上的人都很穷。

平原,无山也无水,村里人都是靠种地吃饭,但这个年代只种地,是不可能养活家里那么多人的。

不过这种日子也持续不了多长时间了,随着90年代改革开放后打工浪潮的袭来,村里人应该都会去外地打工,苏余记得,明年或者是后年,自己的父母也会去到外地谋生。

脚下忽然冒出了火光,有个小女孩的灯笼燃了起来。

看着已经烧没了的灯笼,她在不停的哭。

苏余被打断了沉思,他起身轻吐了口浊气,然后把自己手中的灯笼递给了她。

这个年代的灯笼还不像后世那样,是用电带动起来的电灯笼。

这个年代的灯笼外面是纸糊的,而里面放着的则是灯油。

这种灯油是用棉花籽油做的,耐烧,放在灯笼里可以亮很长时间。

不过虽然耐烧,但却也容易自燃。

如果灯笼一旦没有打好歪了的话,灯火就会烧到灯笼的纸上,那么灯笼自然就被烧毁了。

苏余曾经每年打灯笼的时候,都会烧毁一个灯笼。

没办法,小孩子嘛,蹦蹦跳跳的,肯定不能一直保持灯笼的平衡。

大部分小孩的灯笼打到最后都会被烧毁。

院子里,奶奶在嗑着瓜子,说落着什么。

苏余走了过去,他知道,奶奶一定在说落自己的父亲。

奶奶在那说着自己的父亲,说村里很多人都出门打工赚钱了,自己父亲还在家里守着这一亩三分地,靠着这些地,怎么养活这一大家人子人。

苏余依稀的记得,父母是在自己三岁时南下打工的,跟村里很多小孩一样,苏余是奶奶带大的。

在其后的十几年里,苏余一直跟奶奶在一起生活。

直到14年,奶奶去世。

这唠叨,苏余曾经听了十几年。

就算是以后日子过好了,父亲外出打工也赚了不少钱回家,奶奶依旧会不停的唠叨自己的父亲,他们母子,像是仇人。

前世苏余有时候听她不停的唠叨自己的父亲,苏余会觉得很烦。

但现在,苏余却很有耐心的在听她唠叨。

……

2001年三月,苏余刚过完生日,父母便离开家乡,去了南方打工。

看着父母离去的背影,苏余此时很平静。

他已经习惯了,其后的二十年,几年一次。

苏余不怨他们,因为他们出去也是为了赚钱,为了自己。

但在前世,自己跟父母的关系很淡,很淡很淡。

二十年来,两三年回来一次,总共相处时间不过两三个月,虽能理解,但这世上所有的感情,大多都是相处培养出来的。

陪伴的越久,感情便越深。

爱情是如此,亲情,也是如此。

奶奶走过来安慰苏余,苏余没说话,他现在只想快点长大。

因为只有长大,他才能改变一些东西。

前世的轨迹,有些需要走的就再走一遍。

有些不需要走的,那就给它改一改。

这不就是重生吗?

……

2004年,月29号,苏余终于六岁了。

在堂哥的带领下,苏余来到了村里唯一的小学,苏家小学。

这个时候的村里是没有幼儿园的,走进学校,就从一年级开始。

交学费,50元,贫困户免学费。

苏余家里不算贫困户,年长他12岁堂哥帮他交了学费,苏余走进了教室。

哭,都在哭。

有大声的,有小声的,有哽咽的,有小脸哭的扭曲,却没有眼泪的。

总之,教室里乱成了一团。

整个一年级就只有一个老师,负责语文跟数学。

村里的小学,就算到了五年级,除了语数之外,也没有其它的课程。

老师是个男的,姓程,今年四十多岁,已经在这教了二十多年的书,自己的父亲,也是他的学生。

不,应该说整个苏家村上过学的,都是他的学生。

就算在十几年后,苏余都已经读高中的时候,他还在这教书。

苏父当年的成绩很好,据他自己说,算是当年同期学生成绩最好的。

但因为家里没钱,又因为奶奶喜长不喜幼,将大伯供到了初中,而苏父只读到了三年级。

对于这件事情,苏余的父亲一直耿耿于怀。

农村里这种事情每家都存在,因为这个时候家里的孩子都很多,每家最少的都有四个孩子。

像苏余的姥姥姥爷,更是生了十个。

孩子一多,家里贫穷,就只能看着供。

有的是供长子,有的是供自己最喜欢的那个孩子。

像苏余家,自己奶奶的四个孩子中,她最喜欢的是自己的大伯,其次是小姑。

而自己的父亲跟自己的大姑,她就不是很喜欢。

很多次父亲跟大姑在一起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两人得出的答案就是,他们俩嘴甜,会哄奶奶。

至于自己的爷爷,苏余没见过。

听说是92年去世的,死于糖尿病。

那个年代农村得了糖尿病,基本就是等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