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五元书生 > 第四十一章 终南捷径

第四十一章 终南捷径

自那日之后,‘作歌寻郎’便不知怎的传遍了京师,也不知是谁给起了这么一个名头。

“自无不可。”虽知那士子心思不善,可楚儿又怎好拒绝。今夜之后,纵有李家相帮,可终究逃不过一个红尘女的命运,与人卖笑,毁了这清白身子,倒不如趁着如今尚未梳拢,唱最后一遍,也不算污了这首佳人歌。

楚儿弄琴咏唱,默默深情,琴声瑟瑟,多了些凄凉,而歌意仍旧尽力维持着那首佳人歌本该的情真意切。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杨复恍惚间联想到了那‘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没有美意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只有半腔幽怨半腔柔情。

比不得那琵琶女,尚有夫婿可等。又幸于那琵琶女,有着郎君可期。

楚儿的琴乐歌喉自然是无话可说,可如今这局势,又有哪个真敢沉沦进去。曲毕歌尽,都在伺机等待,无人做声,便是李阳这边士子也无一声叫好。

楚儿默默收尾,神情憧憬,不敢有一丝亵渎。

然后,所有人便看着那士子,知他接下来定有话要讲。江成与他距离较远,看神色此人也不是江成所指示,应当是此人有意攀附,下了决心与李阳作对。而李阳端坐于前,静静瞧着这局势变化。

“好一句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那士子傲慢,说话时眼神飘然,不曾落到楚儿的身上,“楚儿姑娘可知,这是何人所作?”这话明知故问,此首佳人歌虽传唱京师,可小令的作者却是不慎传丟,京中士子多以为可惜。

“不知。”楚儿失落的摇摇头,旋即又带着几丝期许,“莫非公子知晓?”

“呵,自然不知!如此卑劣之人的名字,知道了怕是会污了我的耳朵!”

卑劣?!士子无不哗然,这首佳人歌可是京中皆为认同的上乘佳作便是连杨复也不自扪心自问,‘何来卑劣一说?’

“公子谨言!”对于一个清倌人来说,楚儿已经有些失态了。

“谨言?”那士子眼见楚儿恼怒,更为肆意,“若真的只是将作者传丟如此简单,那为何这京中传唱已然数月,却仍未有人承认?”

“也许那公子并不知情,又或许是那公子不喜张扬,心境淡泊!”楚儿本是楚楚模样,此刻却已是目光如炬,嫉恶如仇。

“呵!”那士子一阵耻笑,“怕是不喜张扬是假,别有用心才是真!”

“公子莫不是嫉妒?见人才情高于自己便污蔑毁谤,实乃小人之风!”此言出自楚儿口可太过刺耳,众士子也不免一愣,读书人向来自恃身份,何时由得一个红尘女来评判读书人来了?便是楚儿一方的士子也不免有些皱眉不喜。场面骤然紧张,一句话便将气氛突破到了顶点,绾卿阁内众人纷纷注视着,屏息以待。

眼见楚儿已经严词偏激,引起众人不悦,那士子奸计得逞,自然欢喜。“嫉妒?我嫉妒他故弄玄虚,沽名钓誉之辈?”

“你!”楚儿怒极,一时语竭。“无耻小人!”

这般急切,便是令杨复也惊异不已,万万想不到这楚儿竞对自己维护如此。古往今来,那些所谓‘神交’之说,杨复不由得多信了几分。李阳应当不会将那‘北方公子’的真正身份告诉楚儿的,这一点,杨复是相信李阳的。由此,那楚儿姑娘根本不知道那所谓的‘北方公子’真的就在这眼前。

或是知晓杨复所想,杨复能从李阳偶尔表露出的神情中得到肯定的答案。

“在我看来,那所谓北方公子不过是先重金卖诗之后,然后再特意让人在京师散播,所图的不过一个终南捷径而已。”

此举倒不是没有可能,士子们不禁嘀咕,这种事情也不是没有过。或是假意隐居、或是做出些怪异举动、又或者例如这样以诗作价,这些最后不都图一个名气,以期望上层的关注,从而跻身官僚。

也正是有着些明摆的例子,使得士子们经此一提,再思前想后,却又有些奇怪之处。

不可能的。楚儿仍痴痴地想着,可眼见众人议论,她却也止不住的慌乱。思前想后,搜肠刮肚,冥思苦想了好久,楚儿在脑海里编织了数十个理由用来反驳这‘荒唐之言’,可却也知晓,仅凭这些理由又怎的能抵得住‘三人成虎’。

那士子显然不想放过楚儿,见楚儿踌躇不前,矛头更是直指楚儿,“恰逢花魁争斗,楚儿姑娘‘作歌寻郎’,真可谓用心良苦啊!”那士子将语气托的颇长,怪异的很,在座士子又怎的品不出其话里有话。

既然这所谓的北方公子是个求得终南捷径的假货色,那楚儿呢?她又怎的不会是故作楚楚,佯作深情,以此来宣扬她楚儿的名声呢?

“我……”楚儿玉手搁至胸前,却欲言又止,头稍稍低下,微垂眼睑,一番难掩心中柔弱。纵与他们争辩,又有何作用。想至那‘北方公子’,便是我心中愧疚,终是由我将这祸水引致,污了人家声誉。

我不再言便是。争花魁一事,我若认输,想必自然也不会有人再去污蔑‘北方公子’。

“怎么?楚儿姑娘这是自认理亏了吗?”

楚儿不语,在旁人看来却是默认。

“作歌寻郎?哪来那多传世佳话!”那士子说的讽刺,手袖一挥,便是‘除恶扬善’的大义凌然。

“不知楚儿姑娘可还有哪个郎君要寻?若是恰好那些郎君有些妙诗,不妨趁着现在一同唱出来,也好让大家帮你找一找!”

四周哄笑一堂,便有些放浪士子。言词之中掺杂不堪,句句直指楚儿,一时间本该是‘牛李二党’的争斗,却转变成了士子对楚儿的嘲弄。士子饱读诗书,言辞伶俐自然不在话下,一句一言,诸多揶揄,令谁听了也不免生三分怒气。

楚儿却仍是一言不发,无声受着,紧着手,带着些‘理所当然’,刚开始坚毅的神采已然不见。

不再牵连那位公子便好。

满堂士子、稍显对比,那台上的楚儿便真成了孤影,只剩下一盏瑶琴,颇是可怜。